以人为本的本 以人为本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 地处理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
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坚持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
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 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既是作家的创作特质,也是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宝贵 经验。

论文关键词:何建明;
报告文学;
创作经验 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学主旋律作品的基本特征. 也是其先进性的基本表现。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是我国主旋律文学作品的 优秀代表。其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湘西探险记》到90年代的《共和国告急》、 《落泪是金》,再到新世纪的《部长与国家》、《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 《国家行动》、《我的天堂》等,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三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 程”奖、七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取得 了很高的社会效益,是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何建明30年报告文 学创作的实绩.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主旋律作品创作的经验,对此.从理论上予 以总结和概括,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主旋律文学创作.把握其规律性,增 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地处理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 在文学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即艺术作 品“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这一论断不仅强调了艺术要表现人民. 而且也阐明了艺术应该如何表现人民;
既表明了人民对于艺术的意义,也表明了 艺术对于人民的意义。在这对关系中,艺术是否伟大,取决于艺术对于人民的意 义的大小:而艺术对于人民的意义的大小.又取决于人民对于艺术的意义在艺术 中的实现程度。这是每一个响应时代召唤、立志“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 大”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规律。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 产生广泛、深刻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就在于其作品对于人民的意义和人民对于文 学的意义在其作品中的较高实现程度。在何建明30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民生题 材和公仆题材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份量。而这两类题材正体现了作家以人为本 的创作诉求。民生题材的作品中,高校校园里的贫困生、利益和尊严受损的农民、贫困无助的矿工――关怀人民成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公仆题材的 作品中,为民纾难的纪检书记、带领村民奔“大康”的村委书记、心系国业的石油 部长――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的形象形成了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着力点。

从这些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意志,那些公仆们也是人民 意志的代表,他们的存在是一种人民性存在。由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概括出民生 文学、公仆文学的范畴,这两类文学作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在何建明的创作中获 得了其较为成熟的发展。在这两类作品中,人民是作为文学的价值主体而存在的, 由此作品也于其中获得了人民性的较高实现程度。

其实,处理好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并不容易,它需要投入的情感、自觉的意 识和深入的思考。因此,把人民写成人文关怀的对象,或者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 上去塑造和表现。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何建明的眼界显然更为宽广。在其作 品中,人民群众不是只需要被拯救、被启蒙、被满足、被关怀的被动而消极的对 象群体,他们更是历史和时代进步的主人.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实 践力量。在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中,在“独臂将军”石油部长的背后是那 群有着钢铁意志和豪迈情怀的石油工人的群像;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揭示了农 村改革大潮涌起的倔强的内在推力。这时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 是人民的更为本质的表现。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 大”正体现在这里。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深挚之情、对社会发展怀有深邃之思、 对文学创作怀有深重之责的作家。才会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人民性艺术体验, 创作出真正的人民文学来。

二、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唯物史观不直接是创作方法.但却是作家、艺术家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 方法论。报告文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而要写出真实,就不仅要写出作为 事件和人物的现象的真,还要求表现出寓于现象之中或隐于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真。

对于同一个现象。不同的观察立场和认识方法,可能会得出迥异甚至相反的理解 和解释。所以要写出现实的真实性,就一定离不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应当是每 一个当代优秀作家的创作基础。正如何建明所说:“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史观,客观地、辩证地、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这是我们每个文学工作者 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感觉.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是何 建明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秀出班行的根本原因。

文学表现离不开对作为个体的人物的塑造。成功的人物塑造的前提是要懂 得如何去塑造,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如何塑造的关键在于怎样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成功的人物塑造在于正确地把握人与社会的关 系,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个体性。使人的个体性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的依托。

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纪实来塑造人物,《部长与国家》中的 余秋里、《破天荒》中的秦文彩、《根本利益》中的梁雨润、《精彩吴仁宝》中 的吴仁宝,还有为两弹一星而隐姓埋名18年的大院士王淦昌、为共和国诞生而背 了30余年黑锅的老地主陈月盘……透过这些人物个体,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 某些本质方面;
而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也为这些人物个体铺陈了历史性出场的 背景。在余秋里、秦文彩、梁雨润、吴仁宝身上.个体性直接表现为一种社会性, 他们的社会性也在其个体性的表现中得以活化。这样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方式形成了何建明报告文学的一个鲜明特性。

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对 个体与国家一致性的强调。何建明的作品中对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关注是一个重要 方面。无论是《部长与国家》、《一个人的国家记忆》(收入九篇报告文学),还 是《国家行动》、《国家日记》、《共和国告急》、《中国高考报告》等国字头 作品,都显示或揭示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个体与国家之间损益 与共的一致性。

这种个体与国家共同体和一致性足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只 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领导下,这种共同体和一致性才具有了现实性。何建明以其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地 揭示了这一点。与此相关联的是何建明的自觉的政治审美追求。无论是表现代表 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利益》,表现追求共同富裕的《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 还是表现科学发展观的《永远的红树林》,政治审美始终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的一个重要追求,也是其作品表现的特点和优势。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人的灵魂, 人的审美离不开政治观点,所以,何建明的政治审美也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某些方 面所进行的审美,体现了个体本质与社会本质之间的一种同构关系。

三、坚持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 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艺术地处理 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既做到了报告文学纪实性所要求的严格的真实性,又实现 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作品,并以之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这 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当下发挥文学作 品的引领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记录。它以其文体特质而在反映时代方面具有独特、便 捷的优势。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记录了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要事件:石 油工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先声、三峡移民工程、北京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 记录了矿难、反腐、民生、高考……可以说,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就是一个时代缩 影.反映了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人民创造历 史的壮阔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到时代进步中的伟大实践 带给作家的激情和灵感。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 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何建 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正是在反映现实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所以才具有了 强烈的感染力,才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一直认为. 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如果是满怀感情非常认真地去采访,作品就会有很强的 艺术性。只是现在一些艺术家、作家没有在生活当中挖掘、采撷鲜活的素材,才 导致作品没有感召力。生活本身比艺术作品要精彩得多,有了精彩的生活素材, 剩下的就看作家和艺术家的功力了,功夫用到了,反映的生活就是精彩的.艺术 作品也是精彩的。”由此足见作家对反映的重视和尊重,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 报告文学而言,尤其如此。

四、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渗透着历史内涵、又蕴含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 优秀文学传统、又推动着文学形态创新。何建明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艺术上 坚持推陈出新.呈现出富有深厚底蕴的时代新貌。

何建明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报告文学作家首先必须具备政治家素 质,对社会、对时代有高起点。二是有社会学家素质。有很多知识的积累。三是 必须有思想家的素质,善于思考.有对社会独立的认识.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提 炼能力。四是要做好一个普通人,因为做人特别重要,作家不首先做好人,没有 普通人的情怀.就不会为身边的人民群众着想。最后他才应该是一名作家,有文 学修养、不断进取,善于研究文体,这样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 政治家素质使作品具有高度,社会学家素质使作品具有广度.思想家素质使作品 具有深度,普通人情怀使作品具有圆度。这四个向度的诉求就使何建明的报告文 学格外具有一种综合性或丰富性.这既是报告文学在新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提高的文学欣赏水平的需要,也是报告文学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这些方面形成了作家全部作品的一个底蕴.是底蕴的累积.而这种超越性的丰厚累积是艺 术创新的一个基本层面。

报告文学是一种跨文体写作,是新闻报道和文学叙事的结合,因此,报告 文学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综合性。何建明在继承传统报告文学严格 的纪实性、深刻的政论性与生动的文学性结合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和超越.在报 告文学的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诸多原创色彩。《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等强 化故事性和行动性(或动作性),突出人物塑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何建明诸多报 告文学作品能够被改编和拍摄成影视作品也表明了这一点;
《落}目是金》中作 家叙述与作品人物“自述”交叉互现.形成了报告文学形式上多主体叙事的独特板 块结构,使“纪实”更为真切、动人、丰富;
《永远的红树林》是为理论――低代 价增长理论而写的报告文学.不是通过理论塑造人,而是通过人来写理论,是理 论的文学;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的散文化节奏和政论品格贴切融溶于叙事之 中……读何建明的作品,我常常会感受到一种报告品质、小说色彩、诗意背景、 政论风格的有机综合,这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表现格致――其中既有传统的深厚 底蕴,也有时代的锐意创新。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继承贵在积淀.创新贵在发现。何建明对梁雨润的发 现、对陈月盘的发现、对“台州农民革命”的发现,在大学校园的发现、在SARS 京城的发现、在汶川灾区的发现……这一系列发现就是一种创新,而在这创新的 背后是作家生活的积累和知识的积淀,“他特别注意小细节.坚持与每一个采访 对象见面。他坚信每次见面都会有收获;
每到一处采访,他都对地方的历史人文 县志日志进行全面掌握.他总可以在常人不注意的地方挖出宝藏来。2007年写完 《国色重庆》,作品完成时他卖掉的有关重庆的图书。就有105本书,达几十斤 重;
写《我的天堂》,光是苏州的方方面面的书也看了百余本。”在我们身处的 web2.0时代,网络“公民记者”对各类事件多方位、多角度、多信源的即时报道, 使报告文学的写作和创新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环境中何建明的创作仍能 在广大读者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其追求创新、追求独特、追 求厚重的结果。这或许就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朴素的创造与创新之路.它是一 条绿色的、生机盎然的路,它今天仍在倔强地延伸着,和着时代的旋律和历史的 节拍.朝向读者美好的“下一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