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像本位研究管理论文
电影影像本位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讨论电影研究中的影像本位与视觉本位问题,是为了解决电影研究 的共同基础,即出发点问题。同时也可证明本位问题在电影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影像本位;
视觉本位;
表征;
电影研究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将《火车到站》搬上银幕时,人们看到 的是一个现实事件的复制品;
7年之后,美国人埃德温・波特拍摄了《一个消防 队员的生活》,出现了一组活动影像,一个影像中出现了“救火会”前的门铃,门 铃下面是一张“有火警请拉铃”的告示,接下来的一幅影像是一只正在拉铃的手。
这样影像间出现了意义传输,出现了叙事。这一简单的现象引起了关于“电影是 什么”的讨论:从电影是杂耍还是艺术,到电影是语言还是符号,再到电影是精 神症候还是意识形态;
关于电影的隐喻也从画框到窗户,再到镜子。整个电影理 论的发展史再现了20世纪哲学与审美的发展史,电影成为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哲 学、美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演武场,电影理论由此而成为“显学”,但所有这些讨论 都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展开的:电影是什么 这些讨论事实都维系着各自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如果将这些理论放在同 一个出发点的平台上进行讨论,其结果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此.将这些 理论各自的出发点弄清楚是电影研究的基本功。
一、从“电影是什么”到“电影研究是什么” 当安德列・巴赞将他的论文集题名为《电影是什么》时,显然是一个关于 电影本体论的设问,但当这一设问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时,我们实际要 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作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电影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通常有两种电影:一种是现象复制品的“电影术”,另一种是“复杂叙述体 系”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电影又有“片种”的分类,克莉斯汀・汤普森和大卫・ 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就将电影研究对象限定在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 这也几乎是大部分电影史写作方法。麦茨认为:“考察故事片也就直接抓住了问 题的核心”,“由于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逋过后来的各种探索形成了一套独 特的表意手段”。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谓“电影术”的影片与后来的故事片之 间是何种关系它们的共同性在哪里麦茨回答说:“但是在电影总体的要素之中, 有一个特殊的与其他要素极为不同的、在其他艺术中并非单独存在的核心要素,那就是影像的论说。”(2)影像既然成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那么也就回答了电影 研究的出发点,即“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汉语语法研究是在沿用西方语 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西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本 位”问题以应对长期存在着的以西语结构硬套汉语语法结构的误读,以此区别汉 语与西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基本单位。所谓“本位”,如我国学者所说:“对于什么 叫‘本位’,各家的理解并不相同。可以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作为语法研究 的出发点的单位;
可以指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还可以不止一个;
可以 指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语法研究的‘基本粒子’。”将“本位”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中, 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位问题的价值在于尊重语言的独特性, 将本位概念运用到电影研究中,同样是为了要强调尊重电影以影像为基础这一特 殊性。作为传播的媒介,电影影像作为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是完全不同的。麦茨 说:“就语言来看,有口头语言和文学的分别,两者泾渭分明,但电影只有一种, 电影就是‘电影’而已。”正是电影的这种语言和艺术双位共存的特性,使得电影很 自然地与文学结亲,麦茨说早期的电影家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思考电影的,原 因就在此。也正因为此,影像所包含的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混杂,必然给电 影研究带来本体论的困惑,影响了电影研究的对话基础,因此,提出影像本位, 正是为了解决电影研究的共同基础,即出发点问题。
而这一命题所涉及到的电影本体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 学、认知理论等更关乎人类发展的核心意义:世界已经进入到图像时代或景观世 界的阶段,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的核心形态。电影所体现的影像视野,作为图 像时代的表现形态,实际上已经不再囿于艺术领域,而更广泛地扩展到人类生活 的各个方面,成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因此“电影的独特性”的命题使得“电影是 什么”这样一个设问成为跨越历史空间的常命题,并非是“音乐是什么”、“文学是 什么”这类问题的翻版或延伸。
二、电影研究史中本位问题的历史回顾 电影导演说:“其实电影和小说在阅读上是不一样的……所以用镜头去思 考与用文字去思考一样,是独立的。”电影理论家说:“整体来看,电影首先是一 桩事实,它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了美学、社会学、符号学,以及理解和领悟的心理 学。一部电影不管好或坏,首先,它是一部电影。”人们接触电影的方式有许多 种,不可能只有一种,不同的理论与批评出发点与归结点并不相同,但事实上都 在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设问,但它们的结论同它们所持的理论本位是一致的。德国心理学家明斯特伯格作为最早的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者,是从完形心理 学原理角度人手对电影进行研究的。他实际上讨论的是观影经验与心理感知机制 的过程,他将电影的运动看作是一种“幻觉”:“这里运动的经验显然是由观察者 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爱因汉姆作为明斯特伯格的理论 继承者,则从影像与视像的差异入手,提出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据。这里,他将视 点从观众转向了影像,但仍然是以影像为基础,以观众为归结点。在方法论上, 他并没有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大脑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必须完成两次工作:一, 必须获得有关它的信息;
二,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发现,心理学派 的理论出发点是影像/客体与观众/主体双位共存的。巴拉兹・贝拉是从唯物辨 证法的角度提出电影的文化意义的:“这并不是说,人类将要掌握代替说话的聋 哑人的手语,而是要掌握对正在直接用人体表现精神的视觉表现能力。于是,人 再一次变得可见了。”巴拉兹提出来了电影的叙述、表达问题,至少在功能上将 电影看作是一门语言。持相近观点的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善 于以电影形象去进行思考,想象出一个事件日后由若干片断组接起来而有顺序地 出现在银幕上的样子;
把真实事件只作为素材,从中选取一些富于特征的要素, 然后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一个新的电影现实――这就是电影导演工作的特点。”爱 森斯坦同样是从叙事、表意的功能出发,将蒙太奇看作是一个表达思想的手段。
本质上,蒙太奇学派也是一种电影语言学派,镜头及其组合只是电影的词法与句 法。蒙太奇学派试图找到意义表达的最基本单位,但是他们将意义建立在画面的 联系与冲突中,忽略了、甚至贬低了影像画面自身独立意义的认定。
安德列・巴赞从本体论和心理学机制两方面考察影像:“影像本体论和影 像心理学构成了巴赞的电影生产元机制理论,这是他的美学体系的支点,也是他 对电影的基本认识。”在申明影像的本体论意义的同时,巴赞仍然沿续的是传统 的心理学解释,将理论视点转向影像的后段程序:观众心理的意义;
而克拉考尔 则是将视点引向影像的前段程序:物质现实。克拉考尔似乎肯定了影像的客观性, 却在无意中成为了“具体现实的”被动纪录与展示,影像的作用反而被淡化了。
米特里同样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他的成就是分析了影像在意义产生过 程中的特殊性:“从未有人认为电影是完全意义上的认识,电影主要还是更完整 的、更纯粹的、与某种意义或某种审美价值相联系的‘感悟’。这是一种直觉认识, ……它与理性认识很少相似。”他第一次肯定了影像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是电 影的最重要的特性:“影像的第一层意义便是被再现物的意义。……作为‘再现体’ 的影像并不表示任何附加的东西。它仅仅是展示。”他同时又指出:“影像可以超越它所映现的这个事实:再现形式成为它所再现的事物的某种具体符号(信号), 同时,又是‘凝聚了’被再现的现实的一切潜在特征和‘一切存在潜能’的相似体。” 在肯定影像的意义的同时,他同样引进了心理学因素:“……因为这种‘蕴涵’是以 一组心理的自动性为依据的,而心理的自动性又是以涉及感知和判断的心理反应 为依据的。” 麦茨吸收了米特里关于影像意义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像是无编码的信息, 他首先在影像中确立意义要素:“在电影中,意义上的单位元素――或者说要素 ――呈现在影像中的,不但繁多,而且连续不断,即使最聪明的观众也无法全然 掌握。大致而言,只要大约了解主要的要素,大约掌握其中的主要的意义,再笨 的观众都是能够粗略理解一部影片的。”但就影像的性质而言,他指出了由于视 觉景观所带来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影像没有双重分节,但从叙述的角度他提 出了影像符号具有直接意指与间接意指两个层面:所谓直接意指(外延)是指影像 或声轨重现的景观与声音,而间接意指(内涵),则指由附着在影像符号外延涵义 上的纯美学的安排,如“风格”、“样式”、“象征”、“诗意”等。意大利符号学家艾 柯将影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本位的角度提出了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
他将影像分为静态的三层分节与动态的三层分节。影像作为一个符码自身是不具 有意义的,在影像中能指与所指是同一体,那么在作为符码时,影像只是一个能 指,它的所指是潜在的,沉睡着的,因此,影像在符码阶段是没有所指的能指。
而影像进入电影创作,符码进入重建阶段,它的所指才会被激活,这个激活过程 是由导演、观众、社会群体、文化形态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影像的双重性不 是双位共存的问题,而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影像意义的 传送问题,而且为影像本位提供了理论根据。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视觉文化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来源。拉康是从主体确认的角 度探讨人的认知问题的,拉康说:“主体就是我在世界之中的在场模式,只要把 它唯一地还原为存在一个主体这样一种确定性,它就变成了能动的歼灭力量。事 实上,哲学沉思的过程把主体推向了变革历史的行动,并且围绕这一点,通过能 动的自我意识在历史中的变形来规范这一自我意识的构型范式。”拉康主体还原 设定为意识优先原则,由此提出其人手的途径为“凝视”,“在视觉关系中,依赖 于幻觉且使得主体在一种实质的摇摆不定中被悬置的对象就是凝视。它的优先性 ――主体一直以来也是因此而被误解为依赖于它的存在――就源于它的结构本 身”。正是基于凝视的特性,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的理论:“我将镜像阶段的功 能视做‘心象’功能的一个特例。这个功能就是要在有机体与现实之间――或者,如他们所言,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显然,拉康 的意识理论是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之上,由此影响到阿尔杜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 论和随后的鲍德里的“洞穴”与“梦境”理论与齐泽克为代表的后现代电影研究。
但是,艾柯与在拉康基础上做出独特贡献的德勒兹关于影像研究的成果更 值得重视。吉尔・德勒兹的两部著作:《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 -影像》重新诠释了柏格森的感知理论,他从影像与思维关系的角度展开对影像 的研究,既包含了艾柯关于影像的确定性原则,也融合了拉康关于影像的认知因 素。德勒兹的研究确认了影像作为思维模式的独特性,将影像从观看对象中解放 出来。这样,影像作为研究的本位,它的“节奏”、“调性”这些确定性因素就成为 影像自身“创造力”而被肯定了。
从本位原则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将电影研究史上主要的研究理论分为六 类:
第一类,以明斯特伯格与爱因汉姆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他们的研究是从影 像的心理基础人手的,是一种影像本位,但他们的影像观是与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类,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等人同样重视影像自身的重要性,但 他们更强调影像之间的联系、组合、冲突对意义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 实质上是一种组合本位论。第三类,巴赞与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也同 样是从影像入手的,特别是巴赞强调了影像的本体论原则,但巴赞是从本体引申 到了原始心理情结;
而克拉考尔则将影像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第四类,米特里的语言学派。米特里明确提出了影像的双层性。
第五类,符号学派,麦茨提出了影像的重要性,但他在面临影像分析困惑 时,转而将重点放在组合段理论上了。而真正直面影像本位的是艾柯和德勒兹。
第六类,受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影响的后现代电影的代表。他们在 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本位论。
如果将这六类进一步归纳的话,大致是三类:一是影像本位;
二是组合本 位,三是视觉本位。如果说,后两类“组合本位”与“视觉本位”的分歧不大的话, 那么第一类“影像本位”即对影像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歧义。
我们看到,多数理论家们在对影像的把握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影像画面的双位共存性,这种双位共存,或者将影像与观众联系在一起,或者与被摄 物联系在一起,影像并不具有独立性。将影像与视像(表征)混淆在一起,本质上 仍然是一种从视觉本位出发的表征原则。因此,他们的影像观,其实与艾柯的影 像理论是有重大区别的。艾柯的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的价值正在于揭示了影像的 确定性关系。与艾柯一样,真正坚持影像本位的还有从影像创造力人手研究的德 勒兹。而视觉本位则是建立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上的。.视觉是人类五种感觉(视、 嗅、听、触、味)中最为高级的感觉,它的感知行为远离身体的物质性的能力, 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视觉本质上则表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因此,视觉本位 具有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电影研究从视觉本位出发,则自然地包含了影像的确 定性与视觉的不确定性共存的困惑。
三、影像与表征问题 电影研究的不同本位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目的的。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影像 本位还是视觉本位都是建立在电影叙述功能上的。电影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促使 人们考虑导演与观众在电影意义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但我们看到,如果将电影 看作是一门艺术品,就要关注影像的审美作用;
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就 会关注影像的联结与结构;
如果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影像必然会社会 化;
如果是一种文化,影像则是它的表征……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当将影 像活动看作是一种正在日益成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主要形态的话,影像本位不仅是 电影研究的本位,同时也是认知的本位。这一本位的核心要求就是影像的确定性。
尽管在上文已经涉及到了影像的双位共存问题,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将影像与 表征作深入地区分。
在表征研究中我们看到,意义是附着在图像、句子、思想上的,影像同样 如此,它的引申义也是附着其上的。那么,影像就是一种中介物。以影像本位为 电影研究的起点与出发点,就是为了强调这样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的价值:电影研 究中只有证明中介物发生变化了,文化环境与历史语境的变化才是可信和可能的。
相反的证明方法都是虚假和臆想的。这种研究方法往往偏离电影本体,电影只是 作为其理论的素材或佐证而已。
艾柯的“三重分节说”已经明确了影像作为符码,是没有所指的能指,影像 所呈现的一切就是它的本义,在这时,它没有引申义。电影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首 先要厘清影像的本义,影像是先在的、确定的,影像本位就是确认影像的能指。
而寻找影像所指是电影研究的第二阶段。因为任何引申义都是社会性、个人性的, 是后在的。对引申义的研究就是对电影生产的研究,就是研究符码本义是如何转换成所指的。但是在电影研究中,这两者关系常常会混淆。麦茨指出:“影像语 言的概念是一种抽象的方法论:这一语言在电影中绝不可能单独呈现,必定与其 他指示意义的系统有所关联:文化的、社会的、风格的、领悟性的等。”这里所 谓“其他指示意义的系统”就是影像的引申系统。这些指示意义系统往往以视像的 形态即表征的形态呈现。什么是表征表征就是呈现物与它所代表的物之间的联 系:一方面,“图像、句子和思想在本性上并非表征”,因为单一的图像所表现的 景象并不能确定其内涵,“表征只有得到解释才成其为表征,而且最终要能引起 广泛的联想,也就是说,它应该有大量的潜在的表征内涵”,另一方面“词语、命 题、思想和图像都是表征,它们表明了两个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可见,表征 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多重性。显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的人们, 都有表征其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愿望,因此,“表征研究必须考虑到文化现象、 哲学视角和意识形态规划的广泛的多样性”。显然,影像的双位共存其实就是表 征的双位共存,为了表述清晰,我们这里将涉及到影像所具有的双位共存现象, 表述为视像或表征的属性。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已经看到,影像与表征在某一部 分是重合的。
正因为影像与表征间这种复杂关系,当我们无法将影像与视像区分时,或 以视觉本位居先时,那些“其他指示系统”的方法,如文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 的、文化的方法将会取代影像本位的方法成为电影研究的主要方法。而强调影像 本位,就是确定影像居先。电影研究只有确定影像在先,才能确定“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