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司法行为有哪些 [行政司法行为管理论文]

行政司法行为管理论文

行政司法行为管理论文 一 行政司法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它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的授权, 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行为。在我国行政司法行为主要是指行政复议行为、行 政裁决行为、行政调解行为、行政仲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行前)。

它具有以下特征:⒈行政司法行为是享有准司法权的行政行为,即以依法裁处纠 纷为宗旨的行政司法行为。它按照准司法程序来裁处纠纷,坚持程序司法化的原 则;
⒉行政司法行为的主体是法律规定的具有行政司法职权的行政机关,在我国, 主要是指行政复议机关、行政裁决机关、行政仲裁机关(《仲裁法》颁行前)及 调解机关;
⒊行政司法行为的对象是和行政管理有关的行政纠纷以及民事、纠纷, 这些一般都由法律给以特别规定。它们是由于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决定,或双 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行政机关、其他当事人侵害相对方合法权益而产生的, 在权利和义务发生利害关系的争议或纠纷;
⒋行政司法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依法行 政的活动,即行政机关依法裁处纠纷的行为;
⒌行政司法行为不同程度地具有确 定力、约束力、执行力(行政调解的执行有特殊性)。但它对纠纷的解决一般都 不具有终局性,所以原则上也具有可诉性,不服行政司法决定的还可以向法院起 诉(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

由此可见,行政司法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法律行为,是行政过程中典型 的适用法律的行为,因此,合法性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和特性。有效的行政司法行 为必须主体适格、和程序合法、具备法定的形式和规格。行政司法行为也是一种 典型的准司法行为。它不仅采取了类似于司法诉讼程序的一些作法,如依申请才 受理、调查取证、审理与决定、回避,有的还采用合议制、辩论制等;
而且在行 政司法过程中,行政机关作为第三者充当裁决人即起了“法官”的作用来裁处纠纷。

所以行政司法行为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当事人权利与义务一 律平等等原则,以贯彻司法公正性。

行政司法行为的存在和,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政程序法制 建设和行政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而且有利于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程 式化,有利于行政机关加强对自身行政行为的监督、审查以及救济。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应善于实施行政行为,来影响和调整其权利、义务关系, 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起到市场经济冲突规则裁判员和经济关系、经济秩序调节者的作用。这正是行政司法价值功能的体现。行政司法的实质就在于以间接手段 而不是以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来管理经济,它通过调处纠纷和对行政机关自身行 政行为的规范化、程式化为中介,来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宏观调控,引 导和矫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仅如此,行政司法行为通过及时、便捷地解决 纠纷,使当事人投诉有门,防止矛盾激化,这在维护安定团结、保持稳定,社会 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等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二 从法制的发展来看,行政司法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乃是基于近现代化 社会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而需要贯彻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所致。行政管理对象的 复杂化不仅指从量上看各类纠纷的增多,而且从质上看许多纠纷涉及的专业性、 技术性问题越来越强。若让它们完全或径直诉诸于法院,既会增添“讼累”,又不 利于简便、及时和有效地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既具有行政管理经验及相关知识和 技能,又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组成专门机构,不同程度地参照司法的程式化 要求并体现行政效率的原则,从而既保持公正、合法,又简便、迅捷、灵活、低 耗费地解决纠纷。同时,使这种解决方式和结果与法院诉讼适当相衔接,通过接 受法院司法监督和支持执行,以保证其办案质量和法律效力。这样,也有利于以 法制权,加强对行政机关自身行政行为的监督、审查和救济。

行政司法行为的存在、和功能之充分发挥,更是深深置根于市场发展的客 观要求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关系的复杂化导致社会冲突或纠纷的 增多及解决难度的增大(因涉及利益关系及专业性增强),从而要求多渠道、多 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和方式,以摆脱传统的三权分立体制下主要靠法院审判这种 纯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模式之局限,努力探寻和拓展审判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 式和途径,并使其向着民主性、公正性、专业性、效率性等方面发展。行政司法 行为就是适应了市场经济需要多渠道、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客观要求,它是 市场经济中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且有利于加强经济执法 以及司法。

行政司法这种特定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对经 济间接干预的重要手段。其中,以英国和美国的行政裁判制度尤为典型,一般所 通行的是行政复议行为和行政裁决行为(有些国家也存在着相似于行政调解的组 织和机能),所裁处的对象既包括行政争议又包括民事纠纷,且更注意采用司法 程序和尊重当事人的权利。我国的行政司法,其制度化、规范化、化,乃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即是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特 别是行政法制,更具体而言是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的一项成果和产物,是在发展 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并 使行政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强化其自律机制使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行政司法行为包括行政复议行为、行政裁决行为、行政仲裁行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行前)。行政复议行为主要解决那些对行政机关的相关处 理和决定不服而产生的行政争议,其范围基本上与行政诉讼的范围一致并略宽, 以便于行政复议同行政诉讼相衔接。行政复议是我国相对最为规范的行政司法形 式,其法律依据也更较充实。行政裁决行为主要解决与合同无关的若干民事纠纷, 行政裁决行为总的来说可分为确权行为(以解决权属争议和权限争议)以及归责 行为(以裁处损害赔偿纠纷和侵权纠纷)这两大系列,其中包括关于专利、商标 的专门行政裁判行为。行政调解行为所解决的民事纠纷其范围就更宽,既包括合 同纠纷又包括非合同的民事纠纷乃至民间纠纷,既包括损害赔偿或补偿纠纷又包 括侵权赔偿纠纷,还包括经济纠纷、劳动争议、权属和权限纠纷等。行政仲裁行 为主要解决相关的合同纠纷(特别是经济合同纠纷),也解决一些其他的民事、 经济和劳动纠纷。在这四种具体的行政司法行为中,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都是典 型的具体行政行为,它们通过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来解决有关纠纷或争议,所作出 的行政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律效力,同当事人之间发生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 系,因此都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并使其接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调解则是行政机关 居间对双方当事人发生的纠纷进行调停,而不是行使行政权力,所达成的调解协 议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和执行力(除了仲裁中的调解之外),是靠当事人自觉履 行,而调解不成或不服调解的还可进行裁决或可申请仲裁,并可向法院提起民事 诉讼。行政仲裁乃是行政机关的特定机构以第三人的身份对特定的纠纷或争议居 中作出公断或裁决,它采用合议制,按照特有的仲裁程序,并由特定的机构进行, 因此其司法性较其他行政司法行为更为明显,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也强于一般行 政裁决之效力,不服行政仲裁也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由于行政仲裁背离了 仲裁制度所固有的民间性本质特征,典型地体现了我国以往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和 痕迹,随着《仲裁法》的颁行,已导致行政仲裁向民间仲裁的改革和转轨。

从行政司法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上述及的这些行政司法行为均可称为“显 形行政司法”,即以特定的行政司法形式(复议、裁决、调解等)裁决明显存在 的法律争议或纠纷;
除此而外,还有所谓“隐形行政司法”,即平常所说的行政行 为司法化,它是指行政机关虽不是处理明显存在的法律争议,但行政机关作出关系或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救济等), 也需要“司法化”,即不同程度地采用司法程序以提高具体行政行为的质量并保证 其公正性、合法性,因为它们很容易引发潜在的法律争议。从广义上说,行政司 法就是运用准司法程序规范行政的各种规则、制度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看,行 政司法行为及其作用的发挥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它涉及到我们整个行政行为的 规范化、程式化。关于行政行为的司法化,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就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该法不仅在一般程序中规定 了立案、调查、检查、审查、陈述与申辩、决定、送达等必经环节,而且还正式 规定了听证程序。听证会要告知受处罚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 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申辩和质证权利,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有利于听取利 害关系人的意见,有利于调查取证和正确适用法律,从而便于贯彻程序公正原则。

这些都体现了我国行政行为规范化、程式化、法制化的正确方向和必然趋势。

三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深化和,特别是随着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及法制的建立和健全,行政司法行为面临着许多新的和实践的挑战。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 制和体制,而且要求增强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利和自治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仲 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的颁行,促使了行政仲裁向民间仲裁改革和转轨, 把本不应当归于行政司法的仲裁制度从行政司法体系中分离出去使之还原归位。

这样,一方面引起我国行政司法制度的相应调整和改革,调整后的我国行政司法 体系即由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组成,主要解决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各类 纠纷,而把大部分合同纠纷和其他适合仲裁的财产权益纠纷留待当事人双方自愿 去选择民间仲裁解决。这就既符合了国际上行政司法的通行形式,也有利于集中 力量加强行政司法制度自身的建设和改革。另一方面,必然导致我国形成民间仲 裁、行政司法、法院审判三足鼎立、三位一体,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既互 相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裁判制度体系,以便于用多种形式、手 段和途径解决日益增多和复杂化的民事、经济纠纷和其他各种纠纷,维护和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其中,民间仲裁属于非权力型的审判外非诉讼纠 纷解决方式,行政司法属于权力型的审判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它们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天地。

然而,从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国际上的某些特例来看,《仲裁法》的颁行 并不等于把一切纠纷和争议都排除在行政仲裁之外。国外就还存在所谓“特种仲裁制度”,在我国也存在现行《仲裁法》所统一规定的仲裁范围之外的某些纠纷, 如劳动争议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这些都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纠纷, 当然就不宜由民间仲裁来解决。因此,是否也需要实行特种仲裁或是否应属于行 政司法范畴,都很值得深入。

(二)必须拓展新的行政司法形式和行为,例如行政申诉行为。对已超过 复议申请和起诉时效的争议而当事人仍不服的;
或当事人不愿通过行政复议或起 诉解决纠纷,而希望通过行政监督手段来解决的;
或当事人认为作出原具体行政 行为的行政机关能够自己纠正的等情况,都可以通过行政申诉的途径予以解决。

(三)行政调解作为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说服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经济活动进 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种形式,在新时期已成为行政指导的一种,有着非常广泛的适 用性和宽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行政调解也应当同其他行政司法行为一样具有其相 应效力,否则它同民间调解就无实质区别,也无任何权威,就很难充分发挥其在 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和功能。为此,我们认为,行政调解协议理应对双方当事人具 有法律约束力,如一方当事人不按约履行,另一方可以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只不 过在执行调解协议之前,必须由法院重新审理,如法院认为调解协议合法,才判 令执行。

(四)深入探究行政司法行为,还必然涉及到正确认识和把握行政司法法 律关系的特征。行政司法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属于行政程序法 律关系),它是指在行政司法活动中,行政司法机关与其他参加人之间根据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其实质就是行政司法机关在依法裁处各类纠 纷过程中与有关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司法法律关系的主 体不限于行政司法行为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专门机构),它还包括发生并要求 解决争议或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公民、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 织等);
而且行政司法法律关系还不同于其他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同管理相 对人之间地位具有不对等性,行政行为具有单方面性,其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等。

在行政司法活动中,行政机关是以第三人的身份充当裁判者来解决相对人双方之 间的纷争,因此作为行政司法机关,就必须充分注意和尊重当事人双方的意愿,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当事人权利义务一律平等以及回避等重要司 法原则,以体现其公正性,从而既保证行政机关有效地行使职权,又保障和维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