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篇1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 点就是采用木结构。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 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关键词 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 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 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 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 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 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 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 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屋顶的硕大构筑 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 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 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 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 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 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 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 拱、翘、昂组成。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 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 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在现代最直接的应用,是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馆它的标志性、 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馆的设计取材于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 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因为中国馆斗拱结构得以作为一个主体被人们认识, 在此之前它是依附在建筑物上的,很容易被人忽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 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 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采桑猎 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 的形象,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 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 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 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深化。
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 屋顶的受力难题。它向外出挑,可以扩展屋檐的距离,从而起到了防雨、防晒的 作用。使建筑物屋檐线条更加美观、大气,整体上更富有变化性。斗拱的结构是 由小块木头相互穿插而成,结合处非常严谨但也有一定自留空间,在遇到震动时, 力在木块之间相互转化。同时也将地震力传递给具有抗震力的柱子,在相互转化 中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 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 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 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在地震时斗拱起到减震变形消能的作 用。
近代,斗拱渐渐地淡出了百姓的生活视野,较多的存在于宫殿、庙宇、 等封建等级地位较高的建筑物中。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建成,将这个富有神秘传奇 色彩的建筑元素从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东方之冠”的设计等到了全世界人 民的好评认可。中国馆,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 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 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一个好的建筑,可以给人多方位的观察和理 解,引发丰富的联想。当然,人们会发现,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 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这么一个 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同舟 共济精神,在困境中不断进取。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 意象,斗拱的特性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 文化现象,这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磨砺,现存人们眼前的都是历史文化艺术的遗 产,穿越千年至今依旧给我们指引,它不仅是只是建筑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古代建筑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 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篇2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摘 要】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房屋建筑艺术 中有着非常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建筑科技的精华所在。与欧洲、西亚 等国家与地区平直甚至上凸的坡屋顶相比,中国传统的下凹曲线型瓦屋顶似乎更 显柔美妩媚。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呈现不同的形式。中国古 代木构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 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屋顶演变;屋顶装饰物;屋顶作用;屋顶形态;屋檐 屋顶一般都会延伸至墙面以外,这突出的部分称为屋檐。在中国古代 建筑中,屋檐具有灵动感,是建筑美感的重要来源。屋檐还具有保护作用,使其 下的立柱和墙面免遭风雨侵蚀。此外,屋檐伸出的长短和角度也极有讲究。一幢 设计完善的古代建筑,屋檐还能起到一定的光线调节作用。冬天时,尽可能使光 线能够照到屋里每个角落,夏天时,则尽可能将光线阻挡于檐柱之外。
屋顶的装饰物除瓦当以外,还有屋脊上的各种动物形装饰构件。屋顶 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状如鱼尾的装饰瓦,宋代称鸱尾,清代称为大吻。除正脊外, 屋顶其它垂脊上亦有装饰物,清代称为垂兽、走兽、仙人。通常,只有较高等级 的建筑上才有正脊或垂脊装饰,一般平民宅舍则没有这些装饰物。
屋顶的最主要作用是蔽雨,而这一功能就是靠遍覆屋顶的陶瓦实现的。
夏商时期,瓦还没有出现,当时使用茅草树叶覆盖屋顶,即所谓“茅茨土阶”。西周时,出现了瓦。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筒瓦多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檐口处 的筒瓦头称为瓦当,上面通常有各种文字或装饰纹样。今天,很多古建筑早已荡 然无存,但其基址附近时常还能发现一些完整或破碎的瓦当。
以上就屋顶及屋顶的装饰、主要作用作了一定的分析,其屋顶从大的 形态分为:平顶和坡顶两种类型,坡顶又分为一面、二面、四面坡屋顶和攒尖顶 四种类型。常见的这些形态的坡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卷棚顶,攒尖顶,带有游乐性的园林建筑,它们的屋顶虽然也是由上述几种几何 形体所组成,但是通过巧妙的穿插组合后,那种相当简单的几何形体所固有的纪 念特征,全然地消失了,而显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以下对上述屋顶基本形态的 各个概念、各自的样式类别、等级划分、产生的时代、地域分布作逐一论述与分 析。
庑殿式: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 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故庑殿又称四阿殿、 五脊殿。
庑殿式建筑等级划分: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 北京的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 型制。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 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顶: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
宋代称“曹殿”、“九脊殿”或“厦两头造”, 清代称“歇山”。它由4个倾斜的屋面,1 条正脊、4条垂脊、4条 战脊(即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 折或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俗称“山花”)的混合形式。
等级划分: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 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是双坡面屋顶与四坡面屋顶 相结合于一体。简言之,即庑殿与硬山相结合的一种屋顶形式,等级次于庑殿。
悬山顶: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又称挑山或出山,如民居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 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悬山顶的等级制度:悬山顶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在古代, 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悬山屋 顶的型制较为原始,因为早年制砖业不很发达,墙垣用土。为保护山墙免遭风雨 浸蚀就需将屋面挑出墙外,因此这种屋顶形式被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间居室之 上。从汉代画像石、明器、魏晋石窟的壁画及后世绘画等间接的资料中,都没有 见到悬山顶建筑用于较重要的建筑之中。
悬山屋顶的地域分布,它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和硬 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 北方则多硬山。园林之中悬山顶建筑并不太多,江南园林中则更少,一般北方建 筑中的垂花门常用悬山顶,颐和园也有数幢悬山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晚期中 原、江南等地悬山顶建筑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较偏远的乡村、山区还在大量运 用。
硬山顶:
与悬山顶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的主要形式。
与悬山顶相比,硬山顶外观的最大特点是房屋两侧山墙同屋面山墙同屋面齐平或 略高出屋面。
产生的时代,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
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硬山顶有 利于防风火,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
盝顶:盝顶,中国传统屋顶之一,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 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中 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
产生的时代,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 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 就是盝顶。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 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 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呈弧形。可以说卷棚顶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产生的时代:卷棚顶出现较晚,明清时开始普遍使用。因为这种屋顶 线条流畅、风格平缓,所以多用于园林建筑。但也有例外,承德避暑山庄为表现 离宫的非正式性,就把宫殿区的建筑都安上了卷棚顶。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 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 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攒尖顶分类: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 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
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 祈年殿为圆形攒尖。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 部内凹,则为盔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以上就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基本样式做了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 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 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 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同样是这些几何形体,也可被塑造出 风格如此不同的屋顶形式来。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 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 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篇3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 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 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 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 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 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 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 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 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 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 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 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 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 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 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 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 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 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 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 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 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 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 建筑结构,就会降低古建筑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改变了古建筑的形式。
此外还有保存原有的工艺技术,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工艺、原有的 技术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是实现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根本保证。当原 有的技术难以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时,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实现古建筑的保护 工作。
三、中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首先是公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人们在参观古建筑的同时,如乱涂乱 画等现象,会造成对古建筑的破坏。由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兴起,部分人为了 眼前的利益,对古建筑进行彻底翻新,从而造成了对古建筑的破坏。
其次,古建筑的保护略显表面化,相关方面的措施不够。部分古建筑 的保护仅限与对周围环境的改造,而忽视了对其内部的原状的保护,外表上颇有 古韵,而内部则是钢筋水泥加固,失去了古建筑原有的韵味。中国的古建筑多为 木质结构,消防设施的缺乏通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2009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 医学院怀德堂突发大火,短短几个小时后,百年建筑毁于一旦[3]。
此外,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古 建筑的保护仅仅停留在单个建筑上,而忽视了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氛围。
久而久之,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将逐渐消失。
四、解决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提高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古建筑的保护, 成立相关的保护团体,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广大群众和政府部门相配合, 共同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其次,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不仅要维护古建筑的外表,更要维护 古建筑的内在。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保持古建筑的原状。强化 古建筑的消防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在发生火灾时也能最大限度 的减少对建筑的损坏。加强火灾预防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种探测报警系统,做到 防患于未然。
再次,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古 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做到对古建筑本身 及周边的文化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上,做到与古建筑风格保持协调。
此外,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在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专 门的人才,通过开设古建筑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从而使传统的工艺技术得以 代代流传下去。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扩大古建筑保护的队伍,提升保护 人员的整体水平,从而便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更好进行。
结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家与社会对古建 筑的保护的关注也逐渐加强。不断发展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关注古建筑保护的内 容,针对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古建筑保护 不够、忽视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问题,提出提升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加 强对古建筑保护、将古建筑与城市建设结合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对古建筑的 保护工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