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哪些 高职院校思政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研究 【摘要】教育必须倾听,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 通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学会倾听后,才能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内在依据,才可以 使思政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而言,倾听更具有 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工作;
倾听教育 20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成长并 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她还认为, 对学生的自发的生命力是进行压制还是引导,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只有顺 应学生内在生命力发展的教育,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了解学生、 明确他们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是成功实施教育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了解、明 确学生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先生在《探 究式学习的18个原则》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 育”,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而在教育过 程中“倾听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育从倾听开始的理念中透出教育的哲理:教育必须倾听,倾听意味着教 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倾听就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教育 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倾听,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中,更需引入倾听教育。

一、倾听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育要走 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 学生,平台的主人的主语是“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 开始,这就首先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

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 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 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

毕业论文下载网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关注“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因材施教,怎样因材施教?就是先听,先了解学生的特点而后才能“因材”而“施 教”。但是,不知何时,教师开始不听了,不屑听了,不会听了,教育双方往往 会形成对立关系,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权威意识造成的 话语霸权,消解了学生倾诉,表达的欲望,堵塞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 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其实,倾听很简单,就是静静地、耐 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燥,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性判断地听。因为这是一种 方式,所以不能当作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因为是方式,所以它是弥散的、渗透的, 运用于教育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对 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职生这一特殊去群体迫切需要被倾听 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新兴群体,其生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具体而言,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是五年一贯 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
三是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与技校毕业 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

在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多次考试失败,他们在自 己自我概念尚未形成的成长期,长期游离于老师、同学乃至于家长的积极关注和 鼓励之外,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 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 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 被说服。面对这一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 已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希 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 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高职院校 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 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倾听”教育理念的提出,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 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 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倾听的方式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其一是尊重;
其二 是信任;
其三是虚心。教师的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 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 受教育者的 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 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 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的理念 首先,“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 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性 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而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 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强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对事不 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 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 滔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喏喏,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 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 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高职生在 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 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 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而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 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

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倾听学生内心的声 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 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 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 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 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 的沟通。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其实,教师和学生就是在 倾听与倾诉中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生发了教育的意义。在倾听交流过程中, 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的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 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 前瞻性。三、高职思政工作中的倾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温德尔.霍姆兹说过:“说是属 于知识的范畴而听是智慧的特权”。事实上正像心理家波义(BOY)指出的:人 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 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 任更是如此,“板起面孔训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性形象。如此以来, 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也就 不难理解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 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 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 愿的关注;
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所谓 语言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 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听,则包括设立学生信箱、网络咨询 平台以及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室里是对学生的一种倾 听;
设立班主任咨询日,组织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总 之,只要活动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视 作对教育对象的倾听。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 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 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 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的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 重点和中心。

(四)倾听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倾听不仅是教育技巧更是教师内涵和素养的充分体现。学会倾听,就得静 下心来,用一种谦虚的、平和的、包容的心态认真而细心的倾听。如果一边在“倾 听”一边又在固执己见,或心情烦躁,或心不在焉,都达不到倾听的目的。对于 基础较差、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

总之,教育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但 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没有对学生的信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惟有 对学生真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对于在成长经历中尤其欠缺被倾 听、被欣赏、被肯定的高职生而言,尤其需要倾听教育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