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
论德育 要理论表明人有着要求把自己全部潜能充分实现出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如 果得到满足,则意味着人格发展的最终实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的情感互动,把 满足学生的感情,兴趣,情绪放在教学的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情感互动对学生的 人格发展具有积极而特殊的意义。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产生融洽、和谐的师 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还能有效调适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必 然遇到的诸如人生体验、心境、情绪、反抗、困惑、情操、情感等心理健康问题。而冷漠、紧张的师生关系则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久而久之甚至有可能造成人格 障碍。
德育课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 体的精神视野,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由于德育课对学生 人格的培养具有超前性,面向全体的积极形成性的特点,而不是像心理咨询,心理 辅导等这类对人格教育中的总多半是补救性的处理和进行局部针对性的教育。因 此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互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 积极向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敞开胸怀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开 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认 识能力方面正处在由依赖型的儿童期转向独立思考型的青年期的转型阶段。这个 阶段中,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臻成熟。他们的 思考从现实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并能够超越现在,思索、探究、研究一些现象了, 他们已经能够对现实社会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并追究其背后的本质。
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复杂性,以及受其对社会认 识的经验的限制,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的本质 还不能完全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他人在对现实社会与 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进行对比产生困惑,从而产生了对成人社会的怀疑 和不信任,使其对现实社会持有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即产生所谓的逆反心理 和反叛社会的倾向。必须承认,这种现象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中正常的。而此时家长、同学、朋友和教师的影响将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融洽的 情感交流,无疑能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即要想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建 立正确积极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感情为基础,才会更有 效,不然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因此,情感的沟通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3 情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互动不应是单向的,不单单是教师向学 生传递,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要有学生对教师的传递, 要仔细体验和感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传递。以便教师对学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和回应。除了师生这一最基本的互动外,还应有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以 及小组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教师要尊重、热爱、关心、 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 发自内心的产生钦佩、尊重信任和热爱之情。教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要树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观念。学龄前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没有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 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 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 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教师不 能以权威的身份,带着长者的口吻,只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要尊重学生 的人格、权利,坚持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动活动的双方必须都有着情感交流 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互动就会失去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 也将不复存在。
其次,要注意它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是指双方情感交融,是双方感情的自然 流露,依托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学生的情感发展应该是课 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 情感的互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已,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积极正确的体验, 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所以师生除课堂中 交往外,也要注意课外各种场合的交往。情感的传递是自然而真情的流露,而不是 应景而生的演戏般的娇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赞赏, 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欣赏与赞赏。这也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改变以往的对学 生评价的习惯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身边的学生。对 学生除了要有一分爱心外,更要有一分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 发展与普及,学生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会比教师少。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 倾向日益明显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面对并承认这一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 沟通的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才能正确有效而不会招致他们的反对,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