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新课程高中数学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摘要:在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只有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数 学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 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 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 课程的目标。

一、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1.变主演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 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给 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活动转化为学生 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 具有挑战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 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模型化.学会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 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2.变灌输为合作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 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灌 输一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开始尝试自主合作 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 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式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达到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实行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学生身 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共同特 征和个别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是彼 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智力差异. 而且.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要人人学有价值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 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开放学生的全 部感官,把知识的学习变为他们生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的领悟.提 高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1.主动性学习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通过探究很容易引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 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在课堂上 体现“四性”:学生看书、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有提出问题、亲手实践的主动性;学生 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学生有求同存异,发 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

2.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模式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初的德国,在已经没有多少人 怀疑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时,曾在牛津受教的教师科翰忽然向自己 发问:有没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 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 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 过程。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性学习”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适度体验水平的数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接受教师的组织引导,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 的整体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和谐体验,并进而发展体验能力的过程。

“数学体验’,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 是体验者在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 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 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 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人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3.合作互动性学习 合作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合作互动 式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 基础学生之间责任明确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 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 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 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

这种合作性学习,可以以小课题长作业的方式进行。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 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 作来完成。这一段时间可以连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 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小课题长作业注重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人的研究,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其兴 趣,从而能自主地进行主动性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数学学习的定性评价要体现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体现学 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既要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 维习惯的养成过程,也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更 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定量评价是通过对 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一张数学试卷、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衡量学生的评价。

从定量到定性,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数学教育评价的进步,是发展性的优 化评价。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接受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 些答案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 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的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 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能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以强调评价过程中 主体间的双向选择,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 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第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 评、他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注重学 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发 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 异,注重对个体的发展、对特性的认同,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