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一、一些高职院校对培养目标的狭隘理解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社会培养高等职 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虽然不错,但有些高职院校的认识和理解就显 得比较狭隘,将“技术应用型人才”理解为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有的甚至理解为 培养所谓“蓝领”。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必然会出现僵化的体制以及 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培养理念方面, 过分强调人才的职业技术本位,要求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与之相关, 在专业设置方面,就会出现重理轻文现象,重视那些实用的、讲究技术效率的专 业和课程,而轻视文化素质和精神发展的课程。再就是高校领导对文化素质教育 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量偏少, 或者因人随意设课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学校重视不够或认识不足。对 这种崇尚技术理性、忽视主体性思,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 爱因斯坦早就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 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而 且我们也知道,这种单一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 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有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 工作态度要求最强,通用能力次之,专业岗位技能又次之”。[2]也就是说,技术 过硬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员工的潜在能力还需依靠文化素质教育,而综合文化 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知识转化能力,全面提升人们的潜力,促进人各方 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 化建设,学校在组织设计教学工作时,不能完全根据上级的“任务”要求或者学校 管理者自身的主观认识,而是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特点 等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育。当然,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相关制度的建立与保障,目 前多数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学校 没有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标准,缺乏制度支撑,结果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在专 业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最持久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只有 完善的制度才能够保证其实施效果;
这就需要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 目标,制定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综合教育的总体规划,把文化素质教育作 为学校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关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保障文化素 质教育正常实施的规章和责任制度,使这项工作能在制度上得到保证。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不足,这是文化素质教育发展出现瓶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数量上的欠缺,这 是因为高职院校大多数的专业设计属于理工科,而人文社科类型的教师较少;
再 就是这两类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能满足实施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 是理工科教师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的缺乏,这肯定会影响学生接受全面文化素质的 熏陶。一些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提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把培养建设的 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上,通过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更好地 掌握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相反的是,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培 训却很少。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专业教师主动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反而更会 容易导致其思维的唯专业化倾向。而且有些文化素质课教师会认为他们所学无用 武之地,有的转行从事行政工作,更有甚者为了适应专业技能教学的“趋势”,放 弃了原先的所学专业转向专业课程的教学。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 先行者,也是主导者,尤其是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教师更是示范者,起着榜 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有一支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是首要条件。在学校内部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库,要充分挖掘内部力量,还可 以聘请外校兼职教师,同时积极建设虚拟师资库,让学生能从媒体资源库中进行 自学。再就是将专业课教师与文化素质教师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因为尽 管二者教学任务不同,但他们培养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那么,高职院校在进行 师资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文化素质 的培训。同样,对文化素质课教师不仅要提高其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 非常重要的。在文化素质教师的安排和配备上也要有所侧重,可以根据专业教师 的职称和年龄分布,让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教育任务。比方选择职称高和年长 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主力,这是因为老教师宽厚的知识与 丰富的阅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等都有利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向上发展。而职称 低的年轻教师则可以承担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的 文化素质教育任务。
三、从学生这个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大部分专业院校的学 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
二是通 过3+2考试招收的三校生(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生),并且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 主要生源是职高和中专学生。这类生源对高职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高职教育不像普通高校教育那样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而认为高职教育仅是技能的培 训和学习,于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倒是 对一些与就业直接有关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考证考级更为热衷。一些院校的文化素 质课程大多是选修课,相对必修课来说,选修课不太重要,而且也是容易过关的 课程,因为学生不会去重视,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投入。这种学习的实用功利 主义思想往往使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导致学生有一定的职 业技能,但理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张岂之教授说:“素质教 育理念的核心是什么简洁地归纳就是人的全而发展。”[3]诚然,高职教育应该也 必须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但如果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文化素的 培养,那么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工具人,而不能成为适应时代发 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而现代科技呈现出来的综合性发展趋势,使科学技术与人 文社会科学这两方面逐渐结合并渗透,因此,如果要全面掌握现代科技与专业知 识,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否则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人。首先是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再 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辩证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认 识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人在其全面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决定作用。因此,学校下大功 夫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与发展的主人是专业技能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长足发展的立足点。缺乏一定文 化素质而仅仅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只能使高职教育走向歧途,而把自己培养成 一名均衡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才是高职毕业生今后就业及未来全而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作者:汪建家 工作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