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篇一:《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问题。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方法与途径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 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
1.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 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 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 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 素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与操作技能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我们强调的素 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唱歌、跳舞、画画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个 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 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 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是个体生存与 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同时心理 健康是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 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中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对于智力 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发展有交互作用。心理健康还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中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劳动观点与劳动习惯的培养。
1.2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口的质量取决于生理与心理的整体素质。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很多 生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 要,心理的健康可以延长人的寿命。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 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 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 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 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 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 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 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使生理健 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1.3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随着我国改革 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 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 适应国际大环境,且极具创造力。然而,目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 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小学 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心理问题集中表现 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恐惧、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 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为此,在中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 行。
1.4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学生要接受知识,提高能力,靠被动的学习, 效率不高。如果我们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想学、乐学、会 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1.5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具有同样的促进 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师的心理欠健康引起的,比如,教 师的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的隐性伤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 身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老师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时, 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同时,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 得到相应的提高。
1.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 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开展青 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 项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 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 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另 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 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理论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融入体育卫 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 方法,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调节 和控制能力,并明确增进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
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旦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便互相感染,形成心理上的共振,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2.2.1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 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 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 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2.2建立团结互助的学生关系。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 小组,每个组选出组长,规定小组成员自编动作组合进行比赛,在编练过程中相 互帮助、相互指导和相互提供反馈信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每组成员把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共同分享集体的欢乐和痛苦,从而加强责任感、 协同意识和竞争意识,极大地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3.1创设尝试情境。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 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 的目的。
2.3.2创设模拟考试情境。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 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 练。如在上篮球课中将投篮考试的内容,提前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 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3.4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 刻,如短跑的冲刺、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只差1分等,在这种情况下, 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 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例如 在篮球课教学中,让学生练习罚球时营造这样的情境:比赛时间现已结束,你的 罚球将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并且叫其他同学在场边喝倒彩干扰,以此锻炼学生的 心理素质。
2.4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 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2.4.1分层教学,区别对待。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并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 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 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 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 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2.4.2化小目标,循序渐进。当要求学生达到某一比较大的目标时,教 师不妨将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个完成,从而最终达到目的。如在 分腿腾越山羊的教学过程中,少部分同学因害怕而不敢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 降低山羊的高度,拉近助跳板与山羊间的距离,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待学生 腾越过去,再逐渐提高动作难度,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增强自信心。
2.5适度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2.5.1设置困难,磨练意志。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 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 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还可以在学生 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或进行体力消耗较大的力 量训练,如增加耐久跑的练习等,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5.2及时批评,适度惩罚。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 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 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 力。
2.6运用运动处方,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为了改进、提高、增强、完善身体 某一部分或整体的功能(含心理健康)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的系列练习方法。健心运 动处方可改善心境结构,使愉悦性提高,使愤怒性和抑郁性降低,使心理活动放松,平衡性提高,心理疲劳程度降低。教师应勤于观察,善于分析,认真研究造 成学生心理失调的诱因,合理运用健心运动处方,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
如矫正抑郁心理,可以选择多人参与的集体项目如篮、排、足球等球类项目或拔 河、接力赛等游戏性活动,通过与他人的协同作战和平等交往克服心理障碍。矫 正焦虑心理可以选择游戏、爬山、旅游等项目,运动后的放松是该治疗的关键。
矫正恐惧心理,可以选择游泳、滑冰、跳马和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 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害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 越过障碍。矫正急躁易怒心理,可以选择棋类、太极拳和长距离慢跑等。
3.结语 3.1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学生的心 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 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
3.2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 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 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