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产品安全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议农产品安全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议农产品安全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农业执法监管 部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期为农产品质量 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依据。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39-02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而作为源头的农业投入 品管理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各个监管环节的全 面开展,农资监管已成为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做好农资监管,确 保农产品质量源头环节不出问题,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的新课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目前农资监管中暴露出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源头生产 环节的质量安全。经过广泛调研,结合近几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遇到的实 际问题,农资监管环节中凸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不法流动药贩活动猖獗 尤其在边远山区,不法药贩甚至有制售假、劣农资的专门仓库,利用 现行农资监管覆盖面大、监管人员少的特点,向一些农户售卖劣质农资,游移于 田间地头,与农资监管部门打“游击”战术,直接给农产品质量带来风险隐患[1]。
1.2 农户购买放心农资意识薄弱 现有农村劳动力多为40~50岁,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较为淡薄,购买 农资为了图便宜或方便,不到正规的农资店购买;有些农户为了防治病虫害,实 现农产品高产,通过非法渠道购进高毒、禁限用农药,结果造成高毒农药长期残 存在地里,为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埋下长期隐患。1.3 农业执法力量薄弱,综合执法水平有待加强 在很多地方,农资执法部门通常是各自监管,一方面势单力薄,依赖 于工商、技术监督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农业部门作为农资打假主体的威力被 削弱,对一些制售假劣农资的钉子户无法彻底根除[2]。另一方面各农资监管部 门之间由于职能分工有区别、交叉,做不到有效衔接,往往出现监管空白和盲区, 农业综合执法监管队伍亟待成立。
1.4 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手段越来越隐蔽 随着农资打假的不断深入,某些不法分子制售假劣农资的手段越来越 狡猾、掩蔽,假冒伪劣农资仍时有出现。以农药为例,在最近2年的农产品农药 残留检测中,一些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没有使用违禁农药的情况下,蔬菜产品中 却被检测出违禁农药成分[3-4]。这些情况说明单靠表面的农资打假已经不足以保 证农资市场产品质量,加强农资市场质量抽检,尤其是重点加强检测农药中是否 有被添加禁用高毒农药成分,防范不法分子将禁用高毒农药添加到其他农药中进 行销售,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形势下研究应对的新课题。
2 农业执法监管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执法体系不健全 市、区(县级市)除了地级市外,各区(县级市)执法机构不对应,体系 不健全,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办案能力不高,造成 很多案件进展迟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执法手段落后 相对于工商部门,作为农业执法主体的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 主管部门,存在执法手段落后和相关设施不足的问题,包括小至抽样工具,大到 执法专用车的匮乏,制约了其开展工作和执法。
2.3 执法经费缺乏 除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外,大多数农业部门缺乏相应的专项执法经费。
特别是因缺乏经费,没收回来的假劣农资只能储存仓库中而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导致随着农资监管工作开展的深入、没收的假劣产品增多,而形成更大的经济负担[5]。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加强农资使用管理 一是抓省、市、县一级的农业龙头企业、无公害生产基地及农民专业 合作社。要求他们按相关法律要求,建立专门的农药储存仓库,建立农药购进、 领用、施用和农产品生产的登记制度。二是抓千家万户的种植户,建议散户到各 街道、镇办推荐的农资经营店定点购买。
3.2 加强对农资市场检查,提高农资质量 把加强农药市场质量抽检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除了监督抽查外,不定 期地抽查加上日常例行检查双管齐下,形成常年的农资质量动态管理机制。通过 对农资质量动态抽查监管,及时曝光和查处经营不合格农资产品的经营单位,维 护农资市场秩序。尤其是春播、秋种之际,以及每年农药销售旺季,加大农资检 查力度。重点抽查杀虫剂、杀菌剂等类农药,查处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 分、掺杂高毒、剧毒农药成分、扩大使用范围、生产经营假劣农药、冒证、一证 多用、套证等行为。
3.3 加强大案要案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按照“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五不放过”的原 则,以查处要案大案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以农资批发市场、 农资经营大户、交通不方便的城郊结合部、边远山区作为整治的重点对象,通过 常规检查、明查暗访、群众举报等方式,堵源头、端窝点,遏制假劣农资进入市 场流通。坚持抓生产源头,抓批发市场,重点做到端窝点、打惯犯,狠抓要案大 案。
3.4 重视基地管理,排查用药安全隐患 建议形成常年稳定的科技人员包村制度,熟悉掌握各乡镇基地生产情 况,上市前多抽查基地安全用药情况、检测产品农药残留情况,严惩使用高毒、 限禁用农药现象,对发现用药安全隐患事件,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销毁 或无害化处理。3.5 完善监管队伍,成立联动综合监管执法队伍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建议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严格监管农 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统一进行综合执法,有利于发挥强大的联合职能,对少数不 法农资经营分子、乡间游贩起到严厉警示、打击、制裁作用,优化农产品质量安 全市场环境。
3.6 注重宣传、服务工作 一方面针对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的现象,革新现有的宣传、服务手 段。与各镇办结合,挑选出各镇办放心农资门店,制作宣传名单,对农户免费发 放,让农户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不给乡间游走药贩留有可趁之机。另一方 面要经过常规的宣传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强对广大种植户购买和使用农药的技 术进行服务和指导[6]。如在各镇办人员密集区举办“放心农资下乡”、“法律法规 咨询”活动,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无公害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开展“科学使 用农药”培训等活动,大力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培养农户购买农资时的索取 票证意识,增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和能力。适时发布使用农药的指导 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物结合,加强农药使用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引导 农民科学用农药,节本增效,防止因使用不当而造成质量安全事故。
浅议农产品安全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农产品安全问题刍议》 [摘要]近年来,辽宁畜产品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已经成为畜产品消费的 敏感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 畜产品发展,既是保证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 稳定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辽宁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畜牧业可持 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辽宁;畜牧业;无公害;调整;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426(2010)10-0046-02 一、辽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2008年 辽宁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052.4亿元,分别比2000年和2007年增长71.09%和26.67%。
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已经由2000年31.45%升至42.49%。畜禽产 品产量和饲养量持续增长。2008年辽宁的肉类总产量达376万吨(其中猪、牛、羊 肉252.4万吨,禽肉116.3万吨),牛奶114.1万吨,禽蛋23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8.05%,8.87%和12.69%。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牛存栏356.4万头(其中乳牛35.9万 头),羊存栏733.4万只,生猪存栏1548.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7.28%、8.51%和8.33%。
辽宁农业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逐步向以畜牧业为主的过渡。
2.饲养小区建设发展迅速,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进入新世纪 以来,辽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仅2008全省就 投入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资金60多亿元,新建畜禽饲养小区3200余个。至此,全省 已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小区8698个,规模饲养场(户)发展到44万个。为促进畜牧业清 洁生产,2008年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在辽阳、抚顺和本溪3市10个县49个畜禽饲养 小区继续开展畜牧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3.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一是龙头企业发展势 头强劲。2008年全省新建和改扩建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86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额50多亿元,其中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项目达到61个。
截至2008年末,全省已累计建成畜产品加工企业197家,总加工能力442万吨,占畜 产品产量的63%;其中精深加工能力达265万吨,占畜产品总产量的38%。涌现出韩 伟、华美、辉山、禾丰、北旺、础明等一批畜禽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国内或省内知 名品牌。二是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良好。到2008年底,辽宁省已建成畜牧业合 作经济组织1500多个,发展农民社员25万余人,带动农民100余万人,社员人均畜牧 业收入达13800元。
4.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强化监督执法,打击违法行为,使 全省种畜禽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水平和供 种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大量从外省购入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目 前,我省已经由“种畜禽小省”发展成为全国10个种畜禽输出的省份之一。
5.动物卫生监管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全省动物卫生行政管理、监督执 法、技术支撑机构,省、市、县、乡(镇)区域监督所和村级防疫员五大监管体系基 本形成,实现了省、市、县、乡、村动物卫生网络化管理,保证了全省动物疫病防 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二、辽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目 前,在辽宁农村地区畜禽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一个村里家家从事饲养,甚至一户养 百头猪、万只鸡,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得不到及时处理,既污染浅表水层,也易 混浊空气,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 压,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畜禽饲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 量不足。目前,辽宁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还较 少,农民与企业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 体。饲养户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信息不畅和对市场判断不准确,往往形成 行情好时,一哄而上,行情不好又都放弃生产,造成畜禽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 替出现,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长远发展。
3.畜禽饲养人员的科学饲养水平、思想道德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亟待提 高。大多数从事饲养业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沿用传统畜禽饲养方式很普遍。一 些饲养户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对国家关于畜产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较少, 随意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以及违禁药品等现象时有发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鸡在使用抗生素后应有2天弃蛋期的规定基本没人执行;奶牛打了青霉素后尽管3 天之内绝大部分奶会得到妥善处理,但也有个别人利欲熏心,擅自拿到市场出售;
一些饲养户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畜禽饲养者为减少畜 禽的发病率,经常在饲料里添加红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用以防病、治病。这些 都降低了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增加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
4.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薄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专业技 术人才短缺。由于投入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的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 发能力受到制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较少;科技推广服 务体系不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信息技术指导滞后,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适应 畜牧业发展要求。
5.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一是畜产 品质量安全法规不完善,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如: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动 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但对这些兽药检测的标准方法并未完全建立。二是质量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从设备、人员和检测方法上都难以对基层兽医和饲 养者使用违禁药物以及超期、超量使用抗生素等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三、加快调整畜牧业结构,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用规模化理念,促进畜牧业的现代化、集 约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立足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优势,加快优 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禀 赋,积极发展畜牧专业村、“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和规模化饲养。当前,应进一步 加强饲养小区建设。积极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向饲养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发展。饲养场和饲养小区建设应坚持合理布局,有利于生产,促进流通,便于检疫和 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畜产品污染的原则。积极探索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 发展的途径。通过实施生态饲养、循环种养和绿色能源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 控制和减少饲养业带来的废弃物和对环境的污染。
2.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和 产品认证。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制定实施生产、管理、质检和销售等 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并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进行生产,使饲养者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 产水平。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要开展GAP(良好农业规范)体系认证和质量体系认 证工作。要加快制订或修订以生猪为主的优势畜产品、出口畜产品和特色畜产品 品种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地环境标准,形成畜牧业标准化 生产体系。同时,应大力发展出口受控饲养基地,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进口国 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应着力 建设3-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区)。各级政府应加大标准化饲养小区项目资金 配套力度。在继续做好现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技术培训的基础上, 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抓好龙头、基地 和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做好产业 链的延伸、扩展。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构建综合利用、 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整合资金和项目,培育高成长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大 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重点引进和新建猪牛羊肉、乳制品等精深加工企业,迅 速增加畜产品加工总量。根据畜产品屠宰的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 管理状况,推行畜产品加工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 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技术水平。4.加强对广大农户的引导,提高畜牧生产者的科技和法律素质。强化对 畜牧生产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破解农户饲养技术落后的难题。充分利用农民阳光 工程培训等资源,建立培训基地,采用远程教育、实际演练等各种培训手段,不断开 展饲养技术、管理技能、营销策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知识培训。强化无公害畜 产品的观念和意识,使生产无公害畜产品成为每个畜牧生产者的自觉行为。
5.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做到扶优扶强。各级财政可采取以 奖代助、贷款贴息、小额贷款等形式对畜牧饲养业给予扶持。通过财政贴息,鼓 励各类金融机构提高对大、中型饲养场建设的授信额度;对适度规模饲养户可给 予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引导相关贷款担保公司为规模饲养场和饲养大户提供贷款 的信用担保。各级财政对参加饲养保险的农户应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6.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保障体 系。应大力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的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 并加快构建与其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地方优良品种的开发和保护。辽 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辽宁黑猪、荷包猪、昌图豁鹅等品种是辽宁特有的优良 品种。要积极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强与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生物、信息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 术研究,组织实施品种培育、科学饲养、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 环等重大科技攻关。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技术应用和推广。进一步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 力,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7.加强监管,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的检疫监控体系。(1)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畜禽产品安全管理的配套法律、法 规,应在立法中明令禁止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抗生素。引进国际畜产品卫生质量 安全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基础研究,制定配套可行的法律,真正做到有法 可依。同时要强化执法力度。(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 量检测体系。对畜牧业投入品生产及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监控。特别是要 加大对违禁药物的查处力度。防疫部门应采取与饲养场、饲养小区和专业合作社 签订联场带户责任制,督促指导其防疫工作。对于散养户可通过区域动物防疫监 督所这一纽带,规范和强化防疫措施。进一步完善畜产品检疫检测体系,严格畜禽 屠宰前和屠宰后检疫,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等,对异地销售的畜禽要严格检 疫,对不合格产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扩散。尽快制定兽药残留检测标 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水平。流通领域监测和执法的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集市。对此,应借鉴蔬菜农药 残留市场准入制度的成功经验,严格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经发现违规经 营,依法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对畜产品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的技术研究,力争实 现大部分畜产品向源头的可追溯,从而有效地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证 人们吃上安全、放心的畜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