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国际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获取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和实践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存在。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助力,为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增砖添瓦。
关键字:新形势,土木工程,教学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值得教师关注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的。
一、全球化、国际化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经济发展促进创新之花的灿烂开放。当前,全球化进程成为时代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国际竞争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必然挑战,国际化是高等学校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更为迫切。国际化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化。在全球化视野下,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使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土木工程作为单一学科,其发展高度分离又高度融合,综合化、特色化成为其主要趋势。刘延东强调“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调整教育类型和学科结构,完善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高等学校要面向市场和就业需要,科学定位、办出特色,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学术资源整合,跨专业人才培养,必然涉及专业结构、学科布局。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最终实现人才、资源要素长期稳定汇聚,持续性产出优秀成果。
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首先对专业有一个科学定位,找出不足,发挥优势,引导学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建筑工程专业为主向,以酒店设计、粮库设计、冷库设计等传统优势为特色,立足边疆,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优势发挥特色,积极主动寻求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以科研和工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发展。专业领域内,关注国内外前沿研究。领域之外,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邀请国内外专业领域内知名学者、大师来校交流。学科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研究院所,参观、访问、交流,汲取先进教育理念,探讨教育模式,开阔视野。将国际化视野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从点滴做起,争创一流。
二、知识获取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转变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正在改变,整个知识传播渠道、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发生了变化。最具活力、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网络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学习、生活乃至思维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所能获取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不断缩短。随着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知识的传递方式由单向传递转为互动传递。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为主,强调知识的灌输,高等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质疑。“问题倒逼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使教师由学习组织者、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伙伴,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以《测量学》教学为例,加强第一课堂的改革,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根据授课计划,提前将下节课的部分授课内容、知识点交代给学生,让学生组织备课、讲课,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组织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知识渠道搜集相关知识内容,既培养了学生查询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加强了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课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又锻炼了学生面向大众的演讲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增加。同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一次性的终结式培养。高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养成 。
教育要与时俱进。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教师更要与时俱进,一定要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
三、创新和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驱动力,实践是执行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实践。
创新来源于基本——基本原理、基本生活,没有前提的所谓创新可以称之为臆想,亦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承。大学教育应以知识传承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好奇欲,使学生在传承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探索创新。以前文《测量学》教学为例,学生参与授课的整个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求知探索,进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造的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精神,有批判才有创新。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消化,在应用和认知层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进入知识的深处,有深入的了解才有批判。以《土力学》中“三轴实验”教学为例,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是讲解三轴实验的原理、前提假定以及局限性,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获取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中,教学和科研、工程有机结合,实践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师生平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广义上,能者为师,传授知识、经验的人都可称为教师。狭义上讲,教师是指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学中隐含着一个前提假设,教师的知识体系完备,能力素养健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然而,在实际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在体力、智力、学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师生关系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 。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大学生应该在情感、社会和智力上走向成熟,并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应该把学生学习工程、科学和管理的责任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达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立的人格特色,有其自身的优点。高等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专业基础扎实,还要具有通识知识,既有共性素质发展的要求,又有个性素养提升的诉求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让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要具有积极健全的人格,具有传播正能量的能力,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积极向上饱含正能量的种子。以未来专业领域的领导者、开拓者、执行者为目标培养学生,敢为人先,以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以学生带动学科专业,形成良性发展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