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思路

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产学研教育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肇始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 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1906年推行的世界上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据资料记载, 赫尔曼施奈德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只靠大学教学和实验室 是不够的,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于 是,他提出“学工交替”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并受到广泛关注。1921年,美国 安提亚克学院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学习-工作-学习”―――“学校-企业 -学校”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他们认为这种合作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 能,而且也能促进学生个性、身心、能力和人格和谐发展。这一做法首次将合作 教育功能从单纯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 展的高度。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合作教育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而且 把它与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学习的全过程联系起来。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的《合作 教育宣言》中正式将合作教育定义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形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的历史,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成功教育模式。1962年,美国 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为这种独特的培养教育模式奠定了发展的基石。此 后,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产学研合作教 育得到迅猛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 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和企业实践方面的学习和任 务;德国倡导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 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 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 才的最佳途径。

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标志着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圆 桌会议报告》指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 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美 国当代社会学家、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中论述了面向社会实践 的教学理念:大学必须“走出其象牙之墙”。它必须走进街道、车间和办公室。必 须把街道和车间带进大学。必须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大学必须承认,学 习不能仅仅在、甚至主要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和讨论班上完成”。必须对学生的“校外经历”赋予学分。“挡在挣钱与学习之间的墙”必须拆除。我国的 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世 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 作教育研究会,也即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有130多所高校和20多个大型企业、 科研单位组成,遍布全国20几个省市,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了有组织、有计 划的研究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 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由民间组织的试验,走上政府有组织 有计划的试点阶段。并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 协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行和加强,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创 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所谓产学研合 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科研资源以及在人 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 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 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 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 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 与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 基本原则是产学研合作、多向参与实施的工读结合方式,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 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从高校角度,它 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实现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 际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 重脱节的问题;从企业角度,在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及时了解和掌 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选择企业合适的人才;从科研 单位角度,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科学研究和技术 开发的联合,同时实现了文化艺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从 社会层面,能够节约社会资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面向市场,面向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现实。高等艺术管理专业 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内的实验室模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 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 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 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 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结合教育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 养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内部强化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外部紧扣社会发展步伐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优势 (一)“艺术管理人才”的相关思考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行为的发出者,即艺术的管理者。要搞清这一内 涵,首先要明白的是“艺术管理”活动内涵及属性。“艺术管理”绝不是“艺术+管理” 那样简单,“艺术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对这个问 题学者们做了多方的探讨和努力,在关于“艺术管理”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了艺术 种类维度,于是产生了诸如美术管理、音乐管理、设计管理、影视管理、舞台表 演管理等。另一种通行的做法强调艺术管理的非盈利性与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被 称为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盈利性的被称为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这两个维度虽然 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从学理上讲均非管理学的核心维度,前者从艺术门类角度切 入,后者从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属性出发,并没有反映出艺术管理本身质的规定 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成乔明博士的观点很有见地,他从 管理学视角出发,将艺术管理划分为主体维、客体维和方法维三维。主体维即艺 术管理的职业化管理者,包括个人,如艺术企业中高、中、基层的管理者。也可 以是组织,如政府、行会、中介和团体等。政府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政 管理;行会主导的艺术管理,称为艺术行业管理;中介为主导的管理,可以称之为 艺术中介管理。客体维是管理的对象,根据管理学研究体系,从客体维出发将艺 术管理分为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信息管理、艺 术时间管理、艺术活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管理等。方法维即实现目标的具 体手段。依据管理学学理,艺术管理从方法维分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 理和教育管理四大种类。成博士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管理活动的多维性、多 层面性。基于成博士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管理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首先,艺术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它必然有管理活 动普遍具有的共性,无论是艺术家管理、艺术品管理、艺术财务管理、艺术信息 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艺术品牌管理等等,必然以管理学的共性原理和基础理论 为指导。第二,作为人类行为层面的艺术活动,其过程的各个阶段普遍需要管理 的参与,艺术管理的普遍性决定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人类艺术的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的介入和参与,它与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以及各种组织活动 都是息息相关的。(2)多样性。作为一个综合体系,艺术管理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管理层面。按管理目标分为艺术事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按艺术种属分为美术 管理(如博物馆管理、画廊管理等)、表演管理(如音乐管理、戏剧管理等)、文学 管理(出版社管理、电子读物管理等)、影视管理(电影管理、广播电视管理等)、 设计管理(设计组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等);按管理主体分为艺术行政管理(法律、 政策、文化宣传方面的管理等)、艺术行业管理(行业组织、地缘文化、艺术市场 管理等)、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企业、艺术公益组织的管理等,含艺术团队管理: 一种松散的艺术中介的管理);按管理手段分为艺术法律管理、艺术政策管理、艺 术教育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等;按管理客体分为艺术家管理(培养、使用、养护、 发展等管理)、艺术品管理(生产、流通、消费、保管、展示等管理)、艺术财务管 理(投资、筹资、金融发展、贸易等管理)、艺术信息管理(搜集、整理、宣传、使 用等管理)、艺术时间管理(运用、应时、应景、国运、民生方面的管理等)、艺术 品牌管理(构建、运营、维护、扩展等管理)等。艺术管理的林林总总,也带来了 管理实践的细分性和复杂性。(3)综合性。艺术管理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 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综合系统地广泛 参与。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 来实现管理活动目标。这一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综合多样。

搞好艺术管理,需要多学科多因素的交叉融合。(4)创新性。艺术管理是主体维 运用其拥有和能够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各种文化艺术资源, 对艺术管理对象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2.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基本素质 “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管理“主体维”中的“个人”,即具备管理人类“艺术” 活动系统中人、财、物、时间、信息、品牌等各要素能力的人。是既需要理论积 淀,又需要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 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 的人才。

(1)个性的健康发展 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是个性的健康发展。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 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具备自由精神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 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没有个性的健康 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有个性、会独立 思考的人。(2)复合的知识结构 艺术管理活动需要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参与,具有交 叉、互渗、边缘的属性,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必定是复合型的。知识的多少,决 定了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视野的宽窄和事业格局的大小。文化艺术管理是综合性、 系统性极强的工作,从业者往往需要有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的知识 储备和技能锻炼,“单一型”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要求,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 人文、社科、技术等各种知识的融合,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具有精深的 文化艺术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人文社科和现代科技知识,具有文化发展所需要 的最实际、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 维方式,提高现代的实用技能,以适应文化艺术管理岗位上的各种要求。除了有 知识的广度外,还必须有知识的深度,博中有专长,成为文化艺术某一领域的专 家,二者相辅相成。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术业有专攻,这样,既有 复合型知识的基础支撑,又有专业化知识的精准把握。

(3)综合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知识融合与应用水平的体现,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知识产生 社会价值。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理想的能力结构应该呈现为综合型。即将复 合型的知识储备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知识产生高附加值,实现 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最大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主要来自情商和智商 两方面,艺术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需要综合各种能力,比如独立工作的能力、 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鉴赏能力、信 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等等。作为艺术管理人才,其核心能力应该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鉴赏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协调沟 通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学习能力。

(4)完善的人格结构 第一,政治人格,包括政治道德、品格、操守和政治技能。高素质的文化 艺术管理人才在政治层面上应具有高度热情和敏锐的政治观察能力,对国家前途 和世界风云予以高度的关注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把自己的事业、命运与国 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政治修养,能够把 握先进文化的政治方向。在思想境界上表现为信念坚定、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在政治品质上,体现为胸怀远大、果敢践行、责任意识强。在价值理念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健康、富有魅力的政治人 格会产生巨大的魅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折服力,政治人格直接影响着管理力。

第二,经济人格。在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素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掌 握一定的经营管理方法,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能按照经济规律办 事,有经济意识,善于开发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文化市场上具有营销和资 本运作等能力,以实现文化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第三,文化人 格。当代社会是高度知识的社会,也是高度文化的社会。它要求文化管理人才必 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能够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深邃的文化理解, 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从而塑造自己理想的文化人格,即文化素质、文化水平、 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并且,在当前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能抵制人 格失范、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诱惑, 避免文化的异化。坚守文化产品的高尚品质并将这一规则内化于自身心灵,形成 完善的文化人格。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社会文化发展、艺术管理活动系统的性质以及艺术管理人才基本素质,决 定了高等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坚持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核心,它与普通高 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动手能力的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所 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在解决文化艺术活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和方法。但这一培养目标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实现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应 用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形成合作共同体,学校根据文 化事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与国家 乃至世界文化发展融合在一起;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部门能为艺术管理专业教 育提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资源,同时还可以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双方各有所 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 培养的必然选择。从人才属性看,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成果 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更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在未来错综复杂的艺 术管理多重体系中能把他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于艺术管 理实践之中,最终能使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 艺术管理人才的构成要素中,需要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素质”。素质与知 识、能力关系密切,三者相辅相成,人才素质对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其中素质是更深层次的存在,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不 仅与主体固有的品质有关,而且与其实践活动有关。一方面,实践活动对人的素 质具有重塑功能;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和一定的条件下个体的素质才能 实现并价值外现,没有社会实践和一定的条件,个体的素质不能得以外现。艺术 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实践的千锤百炼,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掌 握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如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由教育的环境、资 源、条件、方式和过程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表现在: 1.产学研合作教育构成优势互补的知识转化体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普遍的优势,即规范、系统和高效。但它的 短板在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条件―――即知识到能力与素质的融合转换方面存在 着不可克服的缺陷。艺术管理教育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本位, 在艺术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上,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 以实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技术与技能 方面具有优势。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获取和形成,是 需要社会文化环境和产业实践的深度配合的。产学研合作正是通过工读结合和研 读结合的途径,以岗位和研究项目为平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 来,它的最大特点是构成优势互补的知识转化系统。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作为培养 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将教育、科研、生产三者进行有机 结合形成一体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人才培养方式上 存在的条块分割、培养力量分散、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优 化了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2.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素养的总和, 外在表现为人的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教育专家调查研 究表明:人的社会能力、个性素质是未来最重要的通用知识。人的社会能力主要 包括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心胸宽容度、 责任感、思考和行为的逻辑缜密严谨性等等;个性素质则主要包括自觉性、条理 性、独立性、意志力、自制力、情商水平以及求知欲、坦率度、批判性、反应力 等个性化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上述社会能力、个性素质的培养都起到了非 常积极的作用。能力是知识融合与应用水平的体现,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使 知识产生社会价值。对于艺术管理人才而言,理想的能力结构应该呈现为综合型。

即将复合型的知识储备应用于艺术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知识产生高附加值,实现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最大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学生不再是被 动的“客体维”了,而是作为具有复合身份的能动的主体维而存在。这一转换对综 合素质的形成,特别是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毅力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所带来的复合身份、多角度视野和思维方式的碰撞,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的、活跃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和文化企业的深度合作,使艺术管理人才思维更活跃、 眼界更开阔,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 用。我国文化教育高度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数千个企业和千余所科研单位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 作。其中,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合作教育是一项广泛实践的重要内容,取得的明 显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实践的效果不仅在体制上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在教育 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人才培养的转型。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效合作不 断创造出教育的各种有利条件,更使教育和教学的整个体系发生着质的变革,达 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具有主观 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 具体方式与方法的运用等实际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 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实 践能力就不能引发创新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是以知识为基础构成的高 度形而上层面,是创新思维与深入实践的有机结合直至升华和内化才能形成的。

而高校教育情境、教育资源方面,躬亲实践中这种亲身体验的条件局限性严重, 所以高校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 实践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 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 技术并取得效果。囿于学校教育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 本上转型,使学科教育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氛围、过程相结合,传授、继承创新 与实践相结合并得到相关条件的支持。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集中高新技术的) 一旦与高校合作,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进入理想境界了。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 教育优势在于打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紧 密联系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社会实际,是真正的多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与开放式办学,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技能训练等的针对性和实 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 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艺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产学研合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是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 教育策略。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缩短理论 知识向文化管理能力转化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 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全面 塑造、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是现代 社会的产物,是当前文化发展繁荣、现代教育和个人三者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实质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产学研合作教 育模式是这一基本特征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观念上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 “生态化教育观”的。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 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出最大的效 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 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 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 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 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 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具体 操作上,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创新型艺术管理 人才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实施产学研合 作教育,建立起新型人才实训与创新的实践体系,推动艺术管理创新人才的脱颖 而出,是当今高等艺术管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固定的 模式,各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有所区别,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项目教学式 结合学校、教师申请或承揽到的真实科研课题或政府、企业的实际文化艺 术项目,在学校老师和企事业专家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 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由学生自己负责,最后由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检验效果。学生通过完成真实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 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人员组织、调查研究、项目策划、项目实施以 及解决和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缩 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 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 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 养。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 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 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最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经历社会的检验。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 素质的提升过程,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 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 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导师工作室式 导师工作室―――组建师生工作室或与文化企业联合,以教师科研项目或 文化企业的具体业务为载体,教师与学生以双向选择方式形成团队,进入工作室 或文化公司进行实习。建立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走教学、科研、产业化 开发一条龙道路,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 人才的有效途径。导师工作室这一形式脱胎于最早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 它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以这种形式从事艺术创作、组织艺术 品生产和销售以及培养接班人,后来逐渐衍变为一种更加适合潜心创作和研究、 将艺术创作与技艺传授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形式。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知识经 济时代,“工作室”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范模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鲜 明的特色。第一,工作室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情境教学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 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展主要有两个取向:教 育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这一模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从学校课堂到社会实践 跨越式联通。以这种方式展开的工作室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 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 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第二,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第三, “工作室”作为教育平台,由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家、科研人员和技 术专家与受教育者组成“双师型”教育团队,将文化项目的策划、管理、运营、成果推广与开展学术交流、职业素养、技能等教育培训有机融为一体,形成多功能 复合结构,使产、学、研结合的多项度联合教育向立体纵深模式发展。第四,工 作室的情景氛围倡导的是自由开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和谐发展 的教育情景环境,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发展以及独立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三)实训实践基地式 高等艺术管理教育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文化繁荣发 展、具有从事文化艺术项目的策划、项目运营、项目管理等岗位工作能力的复合 型、应用型的高等专业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促进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

第一,创造高校师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使教师掌握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形成,推进理论 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的躬亲体验中,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 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第二,有利于教学水平和人才培 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 的不断深化。教学基地的实训过程,学生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 训练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与学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 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老师教有所用,学生学以致用。第三, 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和建设有助于高校与文化企业的深层对接沟通,文化企业和高 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共同开发文化项目,完成对学生的针对性培 养。学生参加校外基地企业的实习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企业也可以通过 实习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通过实习使双方增进了解、双向选择达 到双赢。这种做法既缩短工作适应期,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学校和社会真正 实现了零过渡。

(四)文化产业园式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 企业发展平台,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近年来,各地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措施中最具代表性的路径选 择,同时它也是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的孵化、培养的有效模式。特别是以高校为 依托的创意产业园区,大都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从事文化产业行业培训、人才培 养、产业研究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大学科研能力为发展动力,依据某一优势学科 或学科群,通过创办文化艺术产业,融产学研于一体,促进文化艺术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转化中心,它是集创意企 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创新成果转化中心。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由“消耗型”实训转化为“经营型”实训,文化管理人才的实训建设由原 来单纯的消耗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学校可以利用师资、设备优势和学生劳动力 资源丰富、廉价的特点,依据产业园区的综合优势主动为社会、为文化企业承担 一定的文化艺术项目。既可直接创造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减轻人才实践 成本,促使实训基地的运转步入良性循环,使人才培养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 态。

作者:张旭工作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