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一、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根基和土壤,作为“创作动力”的民众实际生活功用也在逐渐衰亡或变异,导致传 统艺术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尽管政府和社会已意识到文化遗产保 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的是重申报而轻研究,重理论而轻实 践。随着大众审美观与价值观不断更新,许多民族艺术作品传统表现形式墨守成 规,缺乏创新度和时代感,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 民族年轻一代对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整体看,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产 品市场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低下,在市 场化经济大潮中难占一席之地。

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广西大量珍贵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将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体系,无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 个重要入口。2002年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大会,就明确提出将民间文化艺术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可见,将广西各族传统文化艺术置入高等教 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校教育平台构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可以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 度、新层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 积淀、基本国情,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民 族文化艺术亦是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能启迪和丰富各 种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各类人才培 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可 以增进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高校美术教育的层面看,实 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培养美术师资、设计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广西拥 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地域风格鲜明,为各地方院校特色艺术课程的开设 提供了可能。学校美术教育是本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因此,课程 教学特色的形成尤为重要。各地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 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其次,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乃至热爱,而任何一种热爱,都需经过持久 的培育,才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中华传统文 化传承理念,具备良好的民族民间艺术素养,还需熟悉、了解本土文化艺术的历 史背景和发展动向,才能充分引导和完善课程教学。同时,要尽可能突破教师界 限,把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美术课堂,讲授技巧。

再则,可以在高校建立民族艺术研究所,成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组织工艺美 术“研修班”,采用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和技法传承模式,使当下的民族艺术教学 能时刻跟上时代步伐。在信息化、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的教育并不只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开 展有关民俗艺术和民族传统造物体验的教育。通过下乡写生、艺术采风、社会调 查课程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 丰富、更生动。可以多举办民族主题的艺术展演活动,譬如最近由广西文化厅、 广西博物馆和广西艺术学院共同组办的“美术与时尚”设计展,就是面向全区高校 大学生的广西民族文化创意实践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 艺术环境,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的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本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各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学术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有形 性保护与无形性保护。广西诸多高校都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如河池学院建 有“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其学报还专门开设了广西少数民 族研究的栏目;
广西艺术学院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
广西 民族大学有民族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
贺州学院有“广西东 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这些高校研究机构为地方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课题 开发理论研讨提供了学术研究平台,获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在开展研究实际工 作中,课题研究者必然要通过文字、摄影、摄像以及录音等形式,记录民族民俗文化或是传统技艺的过程,有的还要选择历史见证人、传承人、民间艺人为访谈 对象,拍摄相关纪录片和编写相关著作。而这些记录、保存的方式恰是对传统艺 术和技艺传承人的一种文化研究与保护。正是借助高校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可以同步进行,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广西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承和保护中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 新领域。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产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开发应用上,广西各高校可以 结合本地艺术资源的综合优势,在美术绘画、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装饰艺术、 服装设计等应用型专业中开展产学合作,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为题材,以各种不 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广西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如钦州学院与当地 的坭兴陶企业合作,设计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坭兴陶礼品;
玉林 师范学院与广西北流三环陶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如能将绘画艺术表现与日用陶 瓷设计相结合,必将大大提升北流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民族品牌 这一块,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师以“广西民族织绣图案”为主题,以现代审美 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融入以“壮族花边”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制 作了一系列现代女性礼服,得到柒牌服装企业的高度认可,作品获得“首届中华 立领杯”时尚中华创新设计赛金奖和特别配饰奖,并被选送到法国展出。总之,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只有坚持以教学带动生产的教学方针,在追踪国际最新 时尚潮流的同时,主打民族艺术的口号,立足将民族设计艺术与创意文化产品进 行完美接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和开发价值,才能将其所 获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从广泛的教育看,传统文化传承不仅限于学校教育,也需对全社会开展传 承和保护意识教育,培养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 的职能,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地域文化艺术的宣传工作,向社会展示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本土文化,为本土文化而自豪。各院 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展示空间――美术馆、博物馆和演示厅,收集和整理民间艺术 资料,在学校美术馆常设展厅,向社会各界开放、展示。如玉林师院近年来面向 社会承办了一系列地域文化展演活动:2009年在师院体育馆演艺厅举办了“玉林 民间音乐走进玉师专场晚会”;
2010年在玉林师院美术学院展厅展出了一批由社 会各界人士创作的以玉林乡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工艺、摄影作品,对本土文化艺术进行了宣传、展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效益。这些都是以服务社 会的形式进行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会,面向社 会。

作者:张耀军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