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主要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施。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 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 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 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 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 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 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
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 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 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 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 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 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 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 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 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 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 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 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 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 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 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 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 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 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 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 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 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 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 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 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 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 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 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 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 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 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 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 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 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 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 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 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 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 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 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 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 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 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 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 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 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 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 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 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 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 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 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 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 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 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 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 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 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
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 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 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 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 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 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 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 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 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 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 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 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 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