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的防范 [知识失业与教育投资风险及防范]

知识失业与教育投资风险及防范

知识失业与教育投资风险及防范 失业与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知识失业现象是最近 几年伴随着高考扩招才凸显出来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知识 失业都成为我国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两大问题以 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 量的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一旦毕业即遭遇到知识失业的寒流,知识 失业的大规模存在意味着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增大。本文试图将知识失业的成因 与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风险结合起来,并对如何规避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提出 一些建议。

一、知识失业的成因 知识失业是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劳动人口的劳动边际 成本大于边际劳动力的现象,也就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配置,知识劳 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知识劳动者较普 通劳动者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主要是知识劳动者接受了高等教育及专业培训。

所以,知识失业的主体主要是指接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大 学生,目前,学术界所研究的知识失业现象事实上可以视同为大学生失业现象。知 识失业与其他形式失业的原因不同,一般都具有较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高等 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 分割、政府的职责缺位等都有可能会造成知识失业现象的发生。

(一)知识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失衡 1.知识劳动力的总量供需失衡从总量上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 导致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力的供给量最丰富的时期,当下,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总 量是8亿,在现有经济结构和假设GDP年均10%的增长率下,我国每年能提供的就 业岗位仅有1000万个,而每年急需就业的人数超过2400万人,其中知识劳动力占四 分之一强,而事实上,这1000万的就业岗位中适合大学生的更少。所以,劳动力供给 大于需求的矛盾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其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而在这 样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从扩招以来一直以高于GDP 增长率近一倍的速度在高速增长,总供给在不断增长,而总需求却增长缓慢,无疑 会造成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和积压,知识失业的结果在所难免。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对称同样导致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结构性失衡。从现实情 况看,为了应对招生竞争,许多高校热衷于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这是需求带 动供给增加的市场竞争中的必然反应,但在决策中,往往会因为信息交流和传递的 不充分产生资源合理配置的风险以及扭曲。因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需要一个较 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内,经济发展充满变数,信息传递需要时间,根据传递的信息 进行专业调整更需要时间,而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又可能会 发生更大的变化,所以,教育供给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这必然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的产生。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其他产业强很多。据统计,每 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2001年以来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 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7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不仅制约了普通劳动力的就 业容量,也限制了对知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集 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地区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特点,可以说,落后的产 业结构无力为高考扩招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猛然升级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也是知 识失业存在的原因之一。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十分 明显,由此也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二元性:一种是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社 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种是工资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几 乎没有或很少有社会保障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即 劳动力流动是无成本的,这样,大学毕业生会首先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搜寻工作, 如果在这类市场上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会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暂时先就业,边工 作边搜寻更好的就业岗位。但事实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并非充分竞争的,仍存在比 较严重的制度性分割,它既有城乡之间的分割,还有城市中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 之间的分割,大学毕业生一旦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意味着他不仅要放弃主要劳 动力市场高收入的预期,更主要的是若要再离开,就会面临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 包括工作接收成本、离开成本以及和原单位的交易成本。[1]另外,由于人力资本 专用性的特点,大学生具有的人力资本不会自然保值,如果选择了次要劳动力市场, 意味着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会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而逐渐贬值,如要转换工作则有 可能会因为丧失了原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而不具备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毕业 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在城市就业,甚至宁愿失业也在所不惜,这样,大 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现象必然发生。

(三)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相互促进过度教育是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 过其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不了他的职业期望,由于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这 样一种现象。过度教育是否是引发知识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界仍有很多争论。

但不能否认的是,1999年以来持续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是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 况下,为了拉动内需而采取的超常规行为。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标准,在人均GDP达 到2500美元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开始到来,但我国的人均GDP刚过1000美 元,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就达到21%,已步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人 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2]但是,由于就业市场的不成 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没有增加反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绝对下 降,出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观人才需求与真实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最终,接踵 而至的是教育层次的拔高、知识失业现象严重。

(四)政府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市场调控不够2003年以来,在大学生就业中“市 场主导”原则被正式确立,也意味着在分配和安置大学生的环节政府选择了退出。

应该说,坚持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方向是正确的,但也必须认识到,如果纯粹依靠 市场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留有后患。因为大学生是一种纯公共物品,不 仅大学生的培养和生产需要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机制进行积极的干预,而且在大学 生的配置和安排环节也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只有这样,投资于高等教育的大量公 共财政资源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毕业生才不至于过度浪费。[3]另外,大学 生的就业观念等因素也会造成知识失业,不论哪种原因引起的知识失业都意味着 凝结在大学生身上的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意味着其投资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或收益减少,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风险在增大。

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风险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人的投资,来提高人的 生产能力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化教育, 在个人全部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在未来为个 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高等教育是最为有效和最为重要的 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指在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由于 与之相关的各种变量的不确定性,使个人这一投资主体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或遭受 损失。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可能在未来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4]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已伴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化的步伐成为一项最为重要的个人消 费性投资,知识失业现象的加剧,直接威胁着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和预期,形 成了较高的投资风险。对于个人这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来说,就业风 险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首要风险,同时衍生出专业风险、教育过度风险和预期收益风险。

(一)就业风险就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 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职业的风 险,往往使他们承担零收入或工资收入低于预期目标的结果。[5]大学生面临的就 业风险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从就业市场来看,就业市场规模的大小及成长性的优 劣、就业市场的稳定与否、就业市场的流动性的大小、就业市场的竞争程度等都 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风险。二是从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来看,个人所拥有的 社会资本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 机会的获得并不一定与个人知识存量成正比,这给不少缺少社会资本的高等教育 投资者带来较大的就业风险。三是从就业的最终结果来看,好的工作能带来较好 的投资回报,差的工作只能带来较低的投资回报,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则意味 着高等教育投资的失败,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为零。据统计,截至2009年7 月1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8%,这说明有32%(超过195万)的大学毕 业生不能如期就业。如此多的大学生就业失败不仅使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变 为沉没成本,也使低收入的家庭因此债台高筑。

(二)专业风险个人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会面临诸多选择,由于信息不充 分,同一个体的不同选择将会带来不同的收益,这当中隐含着相当的风险。从专业 选择来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高校复杂的专业设置是 由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但是,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在未来某一时期是不 确定的,因而个人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否与市场需求匹 配存在风险,这种风险是高等教育投资者自己所不能消除和分散的。从专业知识 和专业技能的适应性来说,一方面就业形势变幻莫测,另一方面日益更新的专业知 识也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陷入就业风险当中,入学时所选择的热门专业毕业时 或许已经变冷,即使仍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同一专业的选择者如果太多,竞争太激 烈,毕业后的就业可能性也会降低。从专业的专业化程度来看,如果专业化程度过 高,就会限制大学生的择业面;如果专业化程度过低,毕业生又不能胜任他的工作, 二者都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等教育投资所选的专业化程度对个人就业也 存在风险。

(三)教育过度风险就社会需求来说,若高等教育过度,高等教育和职业需求 错位,那么雇主在成本差别能接受的范围内,会优先选择高学历的求职者以代替低 学历者,从而产生了教育替代,教育替代是教育过度的延续。教育替代效应的存在, 迫使低学历者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和在未来获取理想收益而继续追加教育投资力度,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教育过度和教育替代,加剧了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风险性。虽然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必然会加强 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加其就业的可能性,但是如前所述,由于高等教 育投资在收益时间上的滞后性和较长的周期性,过度的高等教育投资事实上是继 续延长了其投资的周期性而推后了收益期。投资周期的延长和收益期的滞后不可 避免地加大了教育过度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剧了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 险,同时也造成高等教育者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 构不相适应,更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结构性失业的程度。

(四)预期收益风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的 估算,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收益率已从1999年的6.6%上升到了2005年的12%,其中 高等教育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收益率,而且其差别越来越 大,即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组和其他文化程度人群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出 现了不断拉大的趋势。[6]“高学历=高收入”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心理,因此教育投 资一直是家庭投资的重点。据调查,在我国的家庭消费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 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7]正是由于高等教育有比较高的经济回报,居民个人 或家庭都有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投资热情。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周 期性较长,再加上我国高校扩招,教育规模急剧增长,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充斥劳动 力市场,投资个体的预期收益将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进行高等教育 投资时不可能预见到所有因素的变化,这样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的获得 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三、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的规避 失业与风险的存在会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态度和动力,2009年高考 前84万考生弃考以及有些地方出现的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现象都与我国高等教 育个人投资的高风险是密切相关的。规避这种风险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政 府有责任帮助人们降低教育投资的风险,减少知识失业,保障人们的教育回报;同 时,高校以及投资高等教育的家庭和个人也应该有风险意识,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规 避和减少风险和失业。

(一)调控高等教育规模高考扩招十年来,学术界对扩招的功过是非褒贬不 一,但应该承认的是,知识失业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是伴随着扩招才日趋严重 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高等教育规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那么,什么是合适的 高等教育规模呢学术界主流的观点是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衡量我国高等教 育的规模,认为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8年仅有23.3%,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但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运作系统,它的规 模、质量、结构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状况相匹配,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吸纳 能力相适应。如前所述,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分割,特别是主要劳动 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非常严重,这使大学毕业生主要以主要劳动力市 场为主要就业对象,而很少考虑去次要劳动力市场。假如除去广大的农村劳动力 市场和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仅限于城市,出现“人才过 剩”和知识失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政府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加强宏观预测 和调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加强对高校扩招的宏观调控,严格把握扩招的规模,避免高 校沦为学历和文凭的加工厂,使知识失业和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保持在一个相对合 理的水平上。

(二)制度创新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解决知识失业和规避高等教育投资风 险的治本之策是应当努力创造并维护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为此,必须对 造成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某些制度壁垒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的步伐。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 权的约束,逐步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减少劳动者因户口不同而在 就业和社会福利上产生的差异;二是要完善就业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强化劳 动就业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三是加强公共 职业服务机构和社会职业服务中介机构的建设,建立完整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和 职业指导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准确、及时、透明的就业信息和必要的职业 指导,减少求职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效 率损失;四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大学毕业生 承受失业风险的心理预期,政府应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统一全社 会的基本社会保险标准,建立与就业者的身份没有关系的社会保障帐户,提高全社 会的公共福利水平。

(三)改革教育体制,强化高校责任检验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特别是其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

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增 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自身在人力资本投资和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在生产人力资本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其实现投资收益。首先,高 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和教学计划,及时淘汰或压缩社会需求面过窄或就业困难的专业,使教育结构和产 业结构实现动态平衡,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或地方的沟通和联系,要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组织管理、为人 处世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再次,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顺利 就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 指导,千方百计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服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化水平。

(四)理性对待失业和投资风险知识失业加剧凸显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风 险加大,为此,家庭和学生个体应该理性看待教育投资和消费,应当增强教育投资 消费的自主性,克服盲目性,要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规划教育投 资,明确教育投资的风险性,因材投资,量力而行,尽力降低教育投资的功利性和期 望值。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严峻的就 业形势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知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有恰 当的自我定位,适度调整自我期望值和就业标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