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一: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高等学校扩招,大学生就业 的难度逐年加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探 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经济学分析 _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 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_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_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 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 2005年毕业生 达到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611万人,2010 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 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 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 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 大科研项目提供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 业统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 移措施,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
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理想,而按照“先就业,后 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学科 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_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_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_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 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 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 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 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 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 “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 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_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 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 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 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 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 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_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_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 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 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 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 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 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 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 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 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 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 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况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 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_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_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_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 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 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 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 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 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_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_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 “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 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 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_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 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 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 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 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 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_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_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理想的 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 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 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 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 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 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
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 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二年的时候,学 生就应该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年 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 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
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重 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 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 功能。
_ 四、小结 _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 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 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 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 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 “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 才能有“清如许”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