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论文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论文 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论文篇一 《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提要:文章从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维护我国 生态安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意义;从学理上界 定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外延;从操作层面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4161(2008)03-0059-04 1.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从目的意义层面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有 以下几点:
1.1是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 化的过程。“文革”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及时提出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抓,两手都 要硬。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事实证明,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坚 实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的政治保障。东欧剧变后,国内对加快政治体制 改革的呼声日高,一些人迷信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希望照搬多党制、三权分立等 模式。党的“十六大”依据国情提出政治文明建设,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 变色、不停步。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代价惨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中 国由于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总量的10%~15%,在甘肃省这一比 例是8%~13%,这是一条饮鸩止渴的自杀式“发展”死路。党的十七大根据经济社 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规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经济社 会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 境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实施;建设精神文明,内在地要求确立生态平衡的理念 和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四个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
1.2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人类文明史是动态的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其不断进化, 从最初的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依次更替。生态文明又称为 后工业文明,是迄今人类发展最高的文明形态。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逐渐 认清二者的关系和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经历了生产力低下时的敬畏自然、崇拜自 然,工业化时期狂妄的征服自然、劫掠自然,到现在的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 存的曲折过程,这也符合哲学上正反合的辩证过程。有人说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 文明是理论创新,我不同意此说,因为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生态文明 说,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比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我们现在开始重 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不晚,这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舍此别无他 途。
1.3是维护生态安全、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根基之必须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国人幸福生 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几个世纪的发 展历程,浓缩和积聚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今天我国1/3的国土面积受 沙漠化侵害,1/3强的国土面积受酸雨危害,90%的草原退化、鼠害严重,70%以 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全国六百多座城市2/3严重缺水,全球空气污 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 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 胁,对国家安全的挑战压力前所未有。如果再不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就会动摇中 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1.4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发展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健康生存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设生态 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态安全和健康发 展的必然诉求,还是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人均GDP不是目的, 积极创造财富、合理分配财富、在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天地享用财富、造福人 类才是我们的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又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吃光祖宗饭、砸烂子孙的碗。
2.建设生态文明是什么 从理论层面界定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外延,是探讨建设生态文明的 话语基础,套用、类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定义,我 们认为:
2.1定义: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 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 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区别于生态文化。广义的文化概念:凡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 事物,均可称为文化,文通纹。所以,文化即“人化”。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 思想文化三类。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思想意识。文化是中性概念,故有先进文化 与落后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区别。文明是褒义概念,指人类认识和改造 世界获得的成果和社会整体进步状态。其逻辑关系:文化包含文明,是文化中进 步的内容。所以,敬畏自然、征服自然都属于生态文化,但不是生态文明。
2.2外延:生态文明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 观念的持续增强,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高度自觉,三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 设计和实施机制不断完善。即①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环境的态 度、理念,包括正确的生态心理、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哲学等,它主要体 现为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②生态 文明制度。这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并保证实施的制度体系,包括与生态文 明建设要求配套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定、技术标准等,它体现 国家对公民、法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制性要求。③生态文明行为:这是人们 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包括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节能降耗、绿色GDP核算、植树种草、节约型消费,以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 的教育、宣传、管理等,它体现了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保护生态环境的自 觉行为和能力、素质的提高。
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基本规 律的基础上,自觉确立人、经济、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设计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相协调的制度体系,指 导人们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是生态文 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者有机统一。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 文明题者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外延相对宽一些, 涵盖生态文明意识、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属操作层面 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为尽力使生态环境不受损害,或尽可能地恢复已经损害的 生态环境,它在逻辑上下属于建设生态文明范畴。当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设 计和思想教育宣传也是其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则更多的是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和综合创新, 比生态环境被动性保护更具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践行要求。
3.怎么样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何以可能,从操作层面看,其活动、措施要围绕目前建 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展开:一是积极控制和治理污染、消除工业文明的弊端, 如节能减排、为减缓大气变暖承担责任,限期改造或坚决关停“三高一低”企业等, 恢复生态平衡;二是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环境资源效能最优化;三是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 基础设施物化建设、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营造呵护生态环境的长 效机制和氛围。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政治方面 通过制度设计,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政治保障。当前,扭曲的政绩观、 升迁观作祟,是生态环境屡遭毁灭性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以GDP为核心内容的 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官员仕途的升降去留,国家和各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 三令五申,往往不敌地方官员为谋求升迁而对GDP疯狂追求的冲动。因此,党和 政府的各级主政官员要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制定国家和各省生态保护战略并出台 配套制度体系。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就明确提出招商引资“(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项 目)两个都不要”的原则。二是修改以GDP为核心的任职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主政官员任职期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 实行“一票否决”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在切实执行国家“绿色”信贷、“绿色”保险 和“绿色”出口政策的同时,逐步创造条件试行“绿色GDP”(至少扣除耕地、矿物、 森林、水、渔业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大项环境退化成 本)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用制度设计限制地方官员为谋求升迁而对GDP追求的执著与冲动。
3.2法律方面 国家和各省颁布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已不少,但是执行难的死结 始终解不开,环保体制机制有致命缺陷是重要原因:一是环保局只是下属于当地 政府的职能部门,环保局局长不得不听命于主政官员;二是猫鼠同吃一锅饭,一 些地方的环保局检测设备、交通工具的购置、工作人员的奖金福利很大一部分来 源于罚没款,污染越重罚款越多,以至于排污检测、环境评估竟成了有些环保部 门的“肥差”。三是指标偏差,如水质的环保主要指标是COD排放,其分母是GDP, GDP在不断增长,COD当然在下降,因而出现环保指标达标水质却变坏的怪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对策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环保工作责任制、 生态事故责任追究制。加重对违规排污企业处罚力度,收支两条线,严格排污年 审制等;二是改革环保工作领导体制,各级环保部门垂直领导,逐级对上负责;三 是规范“环评”程序,提高门槛。以遏制目前跨国公司、东部限令关停的污染企业 转移西部的强劲势头,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四是保障环保专项经费,推广使用 先进电子设备全程全天候监控企业排污等;五是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建立完 善保密制度、奖励制度、赔偿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事件进行检举的有功人员适 时褒奖,对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依法赔偿。
3.3经济方面 一是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变我国经 济在世界产业链末端地位的尴尬,中国制造世界第一的桂冠不值得自豪,因为大 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拿走,污染却给我们留下。二是通过制度创新改变陈旧的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节能降耗。如甘肃省在全省推广河西地区大面积发展节水农 业的经验,实施水权有偿流转,用市场机制改变当地农民大水漫灌的落后耕种方 式。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节省下来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就变成生态用水 流向下游,使内蒙干枯多年的居延海重现湖光山色。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 洁生产。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减少排放物;同时 预防污染,实施环保性生产,传统生产方式只注重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 护,清洁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
这需要进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意识教育、政府出台奖惩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 措施,三者互动。且要持之以恒,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才能成为政府、企业和社 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四是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长效机制, 明确细化补偿的主体、年限、数额和绩效评估,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前几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学习国外经验的排污权市场 交易模式已在国内试行,水权交易模式也在甘肃省河西地区试行,林权制度改革 在江西等地试点后已全面铺开,这些决策非常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目前最 紧迫的是落实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工作,谁来补、如何补、补多少是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征收生态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补偿都有5~8年的期 限,而期限到时大多数生态林、经济林没有进入收益期,如果没有很好的补偿机 制,农牧民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又会出现新一轮生态破坏。还有对生态林的认 定要实事求是,甘肃天祝12万亩灌木林在涵养水源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有关 部门认为灌木不是森林,至今不给一分钱补偿。还有光能、风能发电成本高,如 果没有政策倾斜,很难发展起来。甘肃河西走廊有广袤的戈壁荒漠,半年风能的 发电量可达4000亿千瓦时,按目前国内最低风电价格上网,年产值可达1800亿元, 只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到位,领导决策科学,甘肃靠风致富不是梦。
3.4文化层面 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 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法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生态传播学、生态教育 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科技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二是利 用现代传媒,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公 益性宣传,长期耳熏目染,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民众是生态灾难 的直接受害者,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受益者。要通过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法律法 规的普法教育,使公众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调动民众自觉参 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会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 生态权益。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当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进程,保证民众对重 大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对可能影响民众生态权益的工 程项目立项,不仅要过“环评”关,还须经过民众代表听证会通过,(有条件的话, 由当地居民公决来裁定)。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 全民生态哲学素养。通过生态科普教育告诉公众: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和人类社 会是一个大自然系统,对这个大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各个子系统的运动规律以 及各个层级系统与大生态系统内在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我们还知之 不多、不全、不深;即便是用获得的所谓科学认识指导改造自然,并不能保证改 造的长期有效和正确。科学理论的“可证实性”,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并不必 然地推得科学的“绝对真理”,任何科学都有相对性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盲目 相信科学技术应用于改造自然生态,就能够将人类导向幸福天堂。不要过高估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操控能力,不要错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要处心积虑地寻思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而要努力顺应自然规律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加强 生态道德教育。大自然虽然不具主体性,我们不能与之直接讲道德,但人类不能 不讲生态道德。要教育引导民众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善待自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觉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生态道德教育最 终的落脚点是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 益关系,横向方面调整当代人不同人群之间的生态利益,纵向方面调整代际人之 间的生态利益。五是积极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积极 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中关于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保 护生态的思想、习俗、传统和信仰,使之成为民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底蕴。
3.5社会方面 目前公众对生态和环保关注度较高而参与度很低,这看似矛盾,实则 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责权利认知存在偏差,不能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二是光说不练,习惯于使用塑料袋、“一次性”产品的便捷;三是缺乏相关的法规 约束,倡导生态道德不足于抑制人性中的惰性。对此须实施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 化进程。一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绿色”生活方式,抵制“一次性消费”, 限制炫耀性消费,惩处公款浪费性消费;执法部门依法查处滥捕滥挖、贩卖和食 用国家明令保护的动植物资源。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体落实到 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不能变,现行的人 口政策不能变相松动,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跟进;三是加快宜 居城镇、宜居乡村、宜居社区建设;要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加快乡村 道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资助农民改厕、改水、改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生 态示范区、绿色居住区等。不断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是扶持生态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开展工作,积极参加“绿色”志愿 者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