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唐诗和音乐文化的本源
小议唐诗和音乐文化的本源 摘要:中国古代的诗歌往往是与音乐舞蹈共生的。在唐朝,各个文化艺术 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音乐与诗歌 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唐代诗歌本身 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音乐艺术, 可谓唐诗的“永恒主题”。歌诗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唐诗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 贡献,更使唐诗和音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的角度来研 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唐诗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 清晰。关键词:音乐文化;
唐诗入乐;
乐唱唐诗 Tangpoetryandmusiccultureorigin StudentmajoringinPublicAdministrationZHANGJing Abstract:TheverseoftheChineseancienttimesusuallydancesthesymbiosiswithmusic.Att hetangdynasty,eachculturalartrealmsallcometoatheChineseancienttimeshistoricalmost highpeak,verseandmusicsarealsoamilkofwatertohandovertomelt.Musicandversescontai nalotofcommonplaces,theyareallwiththesentimenttoisgoodat,allpayingattentiontotherh ythm,metrevery,tone.TangDynastyversehasthestandardtoturn,musicality,havethemetre beautiful.AttheTangDynasty,musicgoesintothepoem,isapopular.Musicart,itmaybesaid" eternaltopic"ofTang""""spoem.Thesongpoemspreadstosingwidelyacceptedtonotonlyspre adforTang""""spoem,develop,inherittodotocontribute,butalsomakepoemofTangandmusi cscombinedtogetherclosely.StudyfromangleoforiginofTang""""spoemandmusicculture,is averyandimportantangleofview,thiswouldmakewetoTang""""spoemandmusicoftheunder standingofbecomemoreoverallandclear. Keyword:Musicculture;Tang""""spoemgoesintothejoy;ThejoysingsTang""""spoem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有诗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有诗40篇。“风”是指诗十五国民歌,“雅”是指宫廷音乐,“颂”是指祭祀的音乐。
从历史学来看,《诗经》本来是属于音乐作品,但是,一方面由于时代的更替, 另一方面由于记谱法的不完善,这些歌曲作品的曲调已经在发展中被人们遗忘, 以至于人们把它们当成了纯粹的文学作品。[1]其实,无论是后来的汉赋,唐诗 还是宋词都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已达到了世界公认的光辉灿烂的时代。唐代有 两千两百多诗人,写下了四万八千多篇诗作,因此素有“大唐诗国”之誉。其实, 还应该为它加上一个头衔:“大唐乐国”。以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十部乐” 为代表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峰。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诗渐渐的与音乐发生了分离。我们试图通过对唐诗的 研究,发掘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使人们对于传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人类艺术早期萌芽的时期,诗歌与音乐是一对同时诞生的孪生姐妹。不论 中外,古代的诗歌都是可诵可吟的。唐朝是中华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外部的开 疆拓土,国威四震;
内部的豁达安定,文化交融,为唐诗繁荣和普及提供了有利 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一)唐诗的吟唱是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唱诗风行于唐代一点都不奇怪。唐人继承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 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中融入了更多音乐 的因素。律诗绝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每首诗的音节,顿歇都匀称整齐,以李白的 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全篇四句,每句七字,每行皆有四个音节,三个顿 歇组成,给人一种错落整齐的节奏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抑扬的音调与和谐的韵辙赋予唐诗独特的音乐之美,唐人曾把多种平仄格 式制成固定的“平仄谱”,诗人大多依谱创作,因而诗作多具有悦耳的音响效果。
唐诗的押韵比起古体诗更为严格,隔句押韵,一韵到底,给人通篇和谐的感受。
吟唱是可加强诗句的平仄对比和声音的抑扬变化,把语言声调的组合与优美的旋 律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有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的吟唱作品来。一首出色的 吟唱调就是一首优秀的歌曲。唐诗的吟唱也是我们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 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二)诗中的音乐描写随手翻看几首唐诗,发现这些作品在音乐的描写手法上面采用了以下几种 手法:
1.以声喻声 通俗一点,可以叫“拟声法”。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 形象的比喻音乐声。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 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 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 般细促清幽,如“珠落玉盘”般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的婉转流畅,如“银瓶乍 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的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 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么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2.以形喻声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古诗中 常常是用视觉所见的来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 具有质感,这样,就会把音乐更生动的表达出来。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有 “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的人们很难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 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 就感受到了。
3.以感喻声 唐代诗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它不对琴家,地点,时间,做任何交 待,而是紧紧扣住一个“听”字,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的“耳”中之乐,时而“昵昵 儿女语”,时而“勇士赴敌场”,一会儿是“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不着一个“乐”字,却利用艺术通感把难于捕捉的声音特点转化为视觉形象。最后 两句,把对颖师琴艺的渲染推向高峰,“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种 “冰”“炭”相交的巨大反差,一会儿把人引进快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苦难 的地狱,叫人怎么受得了啊。
(三)乐唱唐诗 在唐代,音乐入诗是当时的时尚。可以说,音乐艺术是唐诗的“永恒主题”。
[2]翻开《全唐诗》,诗中涉及音乐内容的作品有多少,我没有认真地去统计,也没有见到他人统计的数据,但可以看到很多著名诗人对音乐都很有研究,他们 既精于诗,又工于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刘禹锡,王维等,都有 大量的永乐诗。仅白居易一人就写下了专门音乐主题的诗达四十余篇。在他们的 永乐诗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写音乐的表演技巧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高超的技 艺,还在眼前浮现,那迷人的音响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还在耳边回响。“转 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
低眉信手 细细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曲终收拨当 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写音乐艺术的感染力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弹琴》)用自己听琴着迷而 不知时间飞逝来暗示琴声的感人力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 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曲萦绕不绝的 笛声,激起人们的“故国情”。
3.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情感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抒发了女子对 远处的丈夫深深的思念,弹筝来倾诉满腔的怨情。
4.表达朋友间的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从诗作的表现形式看,是汪伦歌送好友李白,以表达自己对 李白的深厚情感。诗人李白闻声而感,用水深不及情深的对比,突出对汪伦的一 片感激之情。
唐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包给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精神财富,我们应珍惜这些 财富,并在这些财富中挖掘出更加闪光和有价值的东西,以供人们享用。
二、唐诗音乐文化的分析 (一)唐代诗歌本身具有的音乐性唐人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 尤其渗透了音乐因素,比以前的古体诗更适宜入乐。这就是唐诗能广为传唱的内 因。因而当经济文化生活繁荣,其统治者又酷爱音乐,大力提倡,从宫廷到民间, 涌现出了大批通晓音律的乐工、歌手,这又为唐诗的传唱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说起唐诗的音乐性,有的学者往往只从诗体或声韵结构诸多种形式上去探 求,难免失之偏颇。[3]我认为,唐诗的音乐性,不但体现于诗体及其他形式方 面,更渗透于诗作内容之中。
首先,内容应该是有可唱性的。一首诗歌是否适宜于入乐演唱,首要的是 其内容是否具有浓厚的感情,和是否具有引人入胜的抒情意境。所谓意境,也就 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诗人感情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可以这样说,一首诗越 是富有浓烈,深厚的感情色彩和引人入胜的抒情意境,其可唱性就越大,反之就 越小。就拿我们熟悉的《渭城曲》来说,全诗情感由衷而发,真挚深厚,而客舍 前新绿的柳色,蒙蒙的细雨,其意境无不渗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因而所表达的 远行者和送行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读者有如身临其境,韵味无穷。
还值得一提是,多数入乐唐诗不但感情真挚,且非静止不动,而是富有流 动起伏的内涵。这在通晓音律的乐工看来,更为难能可贵。因为它给音乐旋律的 起伏伸展提供了基础,也令演唱者易于唱情,更觉得有用武之地。以李白的《静 夜思》为例。其中,貌似静止的环境所包容的感情波澜尤其让人寻味。那床前如 霜的月光,使得孤独的游子仰首凝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故乡……虽只是一仰一 俯之瞬间,却已神驰千里,万般思绪涌上心头! 总之,唐诗之所以能唱,渗透其内容的音乐性应是第一位的。
然而,唐诗的音乐性,同时又体现在诗作形式等多方面,仅有感情和意境 也是难以入乐的。[4] 我们知道,唐以前的乐府诗,虽然也多与音乐结合,但由于其篇幅可短可 长,句式可整齐也可不整齐,声韵平仄也常常不固定,而当时的歌调大都短小, 这就使诗歌与音乐结合并不十分容易。
唐人的律、绝体诗一般不需增损字词,更用不着剪裁分解,只要为乐工看 中,即可采之入乐。而且诗体形式,声韵结构等方面都远胜古体诗的音乐性[9]。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鲜明的节奏 律、绝体诗因为篇幅一定,句数、字数通篇一律,特别是每首诗的音节(音 组)、顿歇皆匀称整齐,无论诵读或吟唱,均产生鲜明的节奏感。
如王之涣的《塞上曲》,全片四句,每句七字,每行皆由四个音节,三个 顿歇组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
王维的五绝《送别》,全篇四句,每句五字,每行由三个音节、两个顿歇 组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当然,唐诗中鲜明的节奏,并非律、绝体所独有,如象李白的古乐府《蜀 道难》,白居易的《花非花》等,诗体与律、绝大异,仍可入乐。究其原因,仍 是变化中有统一。《蜀道难》尽管字句参差不齐,仍以三音节,两顿歇为基本节 奏,穿插以四音节、三顿歇等变化句型。《花非花》的音节,顿歇更是两两相对, 既错落而又整齐,因而无论是诵读或演唱,都不会觉得杂乱。
2.抑扬的音调 唐诗在声调的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 有旋律感。这是通过字句中平仄不同的声调相间更替所造成的。以王维的《送别》 为例,其平仄调配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5] 这是一种“平起”式,是若干平仄调配格式中的一种。唐人曾把多种平仄格 式制成了固定的“平仄谱”。诗人们大都依照谱进行创作,因而律、绝体诗富有铿 锵悦耳的音响效果。这又给入乐提供了旋律的基础。当然,诗人们对于“平仄谱”, 也不都生搬硬套,创作时有一定自由。如《送别》的第三句“春”和末句第三字“归”, 就与固定朴实不合,这是作者从内容出发,作了调整的原因。
3.和谐的韵辙押韵,这是诗歌音乐性的又一特征。古体诗虽然也押韵,但平仄不拘,还 可以换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唐诗用韵极严,必用平声韵,且位置固定,不能换 韵,要一韵到底。押韵格式以隔句押韵,即“以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一、二、 四句押韵居多。押韵不但使诗作朗诵上口,演唱好听,更给人通篇和谐的感觉, 还有助于渲染气氛,丰富作品的思想感情。
此外,唐诗能广为传唱,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其篇幅大都短小,前面 已经谈到,某些古体诗由于篇幅较长,不得不分成若干,在经过一番增损之功, 方可入乐。可谓费时费事。尤其在当时,下层人民大都缺少文化,都靠口传心记, 更不容易留传。而律、绝体诗恰好具有这方面的优点,所以更受乐工及各阶层爱 好者的欢迎。
(二)唐诗入乐是音乐文化表达的需要 唐朝是诗情郁勃的朝代。根据清代编辑的《全唐诗》统计,唐代诗作近五 万首,诗人达两千三百余人。闻一多先生把唐代誉为“诗的唐朝”。
唐诗入乐是唐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特色。[6]唐人薛用弱曾在他的《集异记》 里给我们讲述了开元年间的一段往事:冬日的一天,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相约 踏雪郊游,在一家酒店里休息用餐。此刻正好有几位梨园伶官携带乐器在此唱歌 作乐,王昌龄建议以被他们唱诗歌的多少来评判三人诗名的高下,王之涣,高适 欣然应允。一会儿,一女伶伴乐而唱到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有点得意。接着歌声响起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高兴了。终于有 人唱了王之涣的一首诗,是他的《凉州词》,听罢,三人相视而笑。
唐诗就是这样一篇篇的“发表”着,并伴着弦歌扩散传播开去。其实,唐代 诗歌入乐的情况极为普遍,有些是把诗谱成歌曲,有些诗就是为当时的一些歌调 写的歌词,所以很难把诗与乐截然的分开的。
诚然,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不会没有表达情感为主题,但是,不同 时代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却经常会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 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首要标准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 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的内容 在唐诗中得到更多地体现。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高无境 界,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个人感伤。
唐朝歌曲里反映的社会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历史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 人们景仰的英雄人物,山水花木,爱情友谊,生活习俗,日常游乐都是描写的内 容。它们表现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情世态,各色人物的愿望,意志和情趣, 直接或间接地打下了不同时代的印痕。唐朝歌曲中,除了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 赞赏之外,也有对社会苦难的哀伤和忧愁;
对阶级和民族压迫,奴役的愤慨和反 抗;
对邪恶事物的鞭挞,谴责。就是在见天,我们演唱它,还能从中受到感染和 激励,并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延绵发 展。有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唐诗音乐的曲式 优秀的作品在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利用优美的歌词再配上音乐, 给人以享受。大多数曲目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下面以王 维的千古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阳关三叠》为例。
如同当时的许多名篇一样,王维的这首诗也被乐人配上音乐,广为传唱。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也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由于当时 在演唱时将其中的某些诗句再三叠唱,就是后来的《阳关三叠》。这首诗表达了 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惜别之情,情景交融,含蓄真挚,谱成歌曲后,更加感人肺 腑,受到世人的推崇。
现今存有30多种《阳关三叠》的样本,歌词都是王维的原诗,虽然在曲式 结构上有一些差别,但主干曲调大同小异,这也正是盛唐之音的余韵吧。
《阳关三叠》是由曲调大致相同的三个段落加一短小尾声构成的,每个段 落的前半部分都是王维的原诗,也就是说,它将咏唱三遍。每段的后半部分,则 是后人添加的一段长短句歌词,分别渲染了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前半部分 王维原诗的曲调,是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也就是以“re”为主音,四句诗呈起,承, 转,合之势,曲调平缓而含蓄,每句最后的同音反复,给人以千叮万嘱的印象。
后加歌词也是很有韵味的,如第二段的后半部: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 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因为乐句长短参差,音乐的节奏和前半部分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切分的 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更富有动感,音乐揉进了羽调式的色彩,对比更加 强烈。“感怀”二字八度音程大跳之后,没有像前两段那样收敛回来,而是攀援直 上,两次出现全曲最高音“do”形成歌曲的高潮。音乐扩充了十几个小节后才渐趋 平静。歌曲最后是一句尾声:
!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叹息般的音调渐渐远去,消失在令人回味的诗境之中。
《阳关三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它的诗与音乐珠联璧合,每一“叠” 的情感都有所变化和发展,高超的营造和回落自然得体,商,羽调式的交替使用 新颖别致,真可谓神来之笔,因此几百年来此歌一直久唱不衰。
(四)唐人诗词的配乐 曲子的出现,应该是从隋代开始的,但在唐代达到了兴盛。
曲子是一种民间歌曲形式。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 歌词接近口语,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唐代的曲子,主要记载于敦煌石室的卷子。这些卷子主要是佛教经典,音 乐材料主要有曲谱和曲子词。在这些曲子词中,最早的当数于武则天时期 (685--704)。曲子的形式在盛唐之前已经在民间流行。敦煌曲子词公约500多 首,曲调有80首左右。其歌词作者,有工匠、乐工、歌伎,有文人、僧侣和统治 者,也有部分歌词显然是出自少数民族之手。这些资料虽然是由佛教所保存,但 是其内容涉及的生活面却是非常广泛的,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其中有反映兵 役带给人们的痛苦,忠贞的爱情,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妇女的痛苦,以及爱国 思想等等。[7] 1.从应用范围看 曲子是用于歌唱得,又用于说唱的,又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 弄的。它已经不像一般民歌那样只用于清唱,而是与清商乐有类似之处了。
2.从歌词形式上看曲子词有齐言的(七言、五言等),也有杂言的(长短句)。
3.曲子创作方面的两种不同形式 一种是“由乐定词”,一种是“依词配乐”。“由乐定词”是用已经有了的曲调 配上新词,也就是“填词”;
而“依词配乐”就是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的曲调,也 就是“自度曲”。
4.曲式结构方面 在曲式结构方面,有单个的只曲;
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词,连续歌唱的。如 《长相思》是以做客不归为题,分别唱出:富不归,贫不归,和死不归。也有分 成若干段的“大曲”,如《泛龙舟》、《水调词》等。在上述第二类曲式结构―― 同曲配多节歌词方面,可以看出唐代应用这种形式(即“由乐定词”)的情况是很 多的。
这类民间曲调流行很广,歌词都是唱者自己填的,利用同一种曲调,描写 不同的内容,抒发不同的感情,这样用来歌唱自己的生活,更为亲切。到了后来, 不同的曲调分别固定下来,形成了所谓的“曲牌”。同一曲牌,也常常用以描写不 同的内容。这在中国音乐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表现手 法。
曲子这一形式,是唐代歌曲的主要形式。它为唐代文学上奠定了一种新兴 的体裁。而在音乐上,也就是“词调”了。
唐代诗人们留下的大量的精美诗篇和曲子词,就是在受到曲子的影响之下 成长、壮大和放出灿烂的光辉的,无论是在文学或是在音乐的方面都是如此。
三、唐诗与音乐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一)唐诗与音乐是相辅相承的 音乐的兴盛直接刺激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且促成一些新兴文体(如 词)的产生。
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高涨,经济的繁荣昌盛促成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代音乐和诗歌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唐代“千歌百舞不可数”的音乐歌舞艺术,又 是促进唐代文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乐工所表演的节目,都需要唱词、和歌,而这些唱词、和歌,无一不是诗人或业余作者的诗作。
第一种情况,这成千上万的乐曲在不断地更新着歌词和变化着曲谱,因而 就不断地需要写出新的乐章来作为配乐之用,最著名的如唐玄宗与杨贵妃春日游 玩时,命令李白当场写出的《清平调词》三章。
第二种情况是为当时民歌曲调填词,写成大量的新词,如《竹枝词》便是 刘禹锡根据民歌填写的新词。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人在特定的场合中,现作乐曲和歌词,其内容与眼前情 景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将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及时而有力的抒情或斗争 手段而加以运用。
第四种情况就是为外来乐曲写诗填词,如《凉州词》。
(二)唐诗与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唐诗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已经作为歌词被大量运用。文学创作素 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物为我用,从而提升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 流行词作者,更是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来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 加以演绎。在这里,诗的创作与音乐的创作还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我觉得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相融合,这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的结果。很多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的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 唐诗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 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 题表达上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国家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 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 的韵味。
比如,青年歌手眉佳演唱的一首《燕衔泥》中这样唱到:“金陵的美人横 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笑低语……”精巧 别致,其意境让人想到了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
还有电视剧《夜深沉》的主题歌其中写到“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分飞各 西东。”恰好映衬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的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身上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像是讲究韵律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 求。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 而,唐诗与现代的流行歌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象出不同时代的语言 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 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 时代的特征。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它与唐诗之间,还是有着 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将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1.从表现主体与内容上来说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 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在唐诗中,想念的更多的读到的是如“国破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无边胜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有或是“鸟 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 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而现在的社会,人们 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 个人情感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更是直接坦白。
2.从用语上来说 那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很多流行歌曲里都会提到电话,因为那 是现代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在唐代时期就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 新衣,剪新发型,奔腾电脑”了,而在那时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也是只能是那 个时代的浪漫了,很少会出现在现代的流行歌曲里。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 印的,那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3.从语言表达上来说 固然不少的现代歌词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唐诗的东西,但生活 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 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对歌词多有严格的要 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押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押韵。唐诗的遣词用句十分考 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的佳话传送,而现代的流行歌曲的语言则重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相信唐诗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吗,身体好吗”的。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 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 远不会停止的。唐诗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 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体营造,以及铺陈方面,都为现代 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我国古代歌曲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唐诗与音乐的结 合从一开始的口头传唱,到后来的水乳交融,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过程。他们之间 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唐代诗歌本身具有 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本文从一新的 角度探讨了唐诗与音乐之间的深厚渊源,从而使得我们对唐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弘扬本民族优秀文 化,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诗意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 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使得唐代文 学得以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唐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精神财 富,我们应珍惜这些财富,并在这些财富中挖掘出更加闪光和有价值的东西,以 供人们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