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科学研究
物理教学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其 本质是运用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发现科学真理的 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将科学研究作为物理教学的课程目标与重要的教学 内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同科学家一样,对物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等过程,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最终培养自身积极探索的 科学精神。一、鼓舞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首先,对于物理概念而言,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物理事实以及 物理过程中实验总结而得出来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对相关物 理现象的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将物 理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而体现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科学研究等要 素。例如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个小实验是观察大气压。物理教师取了一个空的 铝制易拉罐和一盆冷水。然后教师在易拉罐的罐口处缠上了铁丝,并且将铁丝拧 成了柄装,并在易拉罐的里面加了少量的水。之后将其放在酒精灯上对其加热, 直到沸腾。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在水沸腾之后再加热十秒钟,迅速地将易拉罐 里的水倒入到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之间展开分析和研究。最后再为 学生展示这一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学生一定会对 大气压的相关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其次,物理规律解释的是物理量之间的必然 联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而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对客观现象的 观察去发现规律,但是绝对不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去创造规律。因此,在物 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学习 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发现科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焦耳定律》 时,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第一个,在灯泡发光使用 一段时间之后,为什么用手触摸灯泡,会感觉到发烫。第二个,在电风扇使用一 段时间之后,用手触摸发电机也会感觉到发烫。在列举完这两个例子之后,物理 教师就可以正式为学生演示实验,首先教师选择甲、乙两个相同的烧瓶,在其中 装满煤油,并在每个瓶中各自安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的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 的电阻丝大。然后将两个瓶子串联起来,在通电之后电流通过电阻丝,所产生的 热量会让煤油的温度升高,这个时候体积会开始膨胀,而煤油在玻璃管内会上升, 当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就会上升的越高。最后通过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 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所产生的热量。而为了得出焦耳定律,可以进行以下三次实验,第一次实验,将两个电阻串联,并让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时间相同, 这时明显可以看出甲瓶中的电阻要比乙瓶中的电阻大,甲瓶中装的煤油上升得比 较快。这就得出了焦耳定律中的第一个定律,当电阻越大,电流所产生的热量越 多。第二个实验,当两个烧瓶中的液体在同一高度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 流,同时保证相同的通电时间,在这个时候再观察两次烧瓶里煤油上升的高度。
这就得出焦耳定律的第二个定律,当电流越大,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第三 个实验,将通电时间加长,瓶中的煤油上升得就越快。从而得出焦耳定律的第三 个定律,当通电时间越长,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二、鼓励学生体验科学研究,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物理就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但是物理教师可以通 过科学研究这种方式,让学生从科学研究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学生 可以通过公交车刹车时不能够马上停下来,而是要往前再行驶一段时间得出惯性 的原理。可以通过人推车以及我打你,你疼我也疼,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 时对于物理规律的探索需要学生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首 先学生可以针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搜索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现象,然后针 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最终研究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并归纳和总结出物理规律。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物理水平和物理 成绩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者:赖忠荣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