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论文
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论文 一引语 1000多年前,一小队玻利维亚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在太平洋区域的一次最 富戏剧性的探险。他们从现在称为库克岛的岛屿出发,在没有罗盘和完全陌生的 海里向西南方向航行了1000多里。他们的航行以发现太平洋上最大的两个岛屿而 告终。由于岛屿陆地突起的海拔和宽广的面积形成了环岛海洋大气的垂直对流, 发现者因此称这个岛屿为奥特雷(aotearoa),意为“白云之乡”。500年以后,第 一批欧洲航海家发现了这个岛屿,并给它起了个名字-新西兰。十多年前,新西兰人民开始了另一个历程,某种程度而言,这一历程与1000 年前毛利人开始的航行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在一个较短时期内,新西 兰:(1)宣布新西兰为无核区;
(2)采取了一系列的资源私有化措施和成为一 个现代化的福利国家所必备的措施;
(3)按照自然疆界重新划定了内部政治行 政区划;
(4)明确采取可持续原则为管理所有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主要国家政策。
此外,这些改革的速度之快和广度之深同样令世人注目。
最近的一项改革是《资源管理法》(resourcemanagementact,以下简称rma)。
《资源管理法》于1991年由新西兰国会通过,并经1993年修正。这是一个国家法 案,它授权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统一的环境政策指导下进行资源管理。这个统 一的环境管理政策是以保持环境的生命可持续能力为目标,资源管理必须满足子 孙后代合理的、可预测的需求,必须避免、补偿或减缓自然资源利用带来的不良 影响。在通过这一法案的进程中,新西兰政府正如当初毛利人在完全陌生的海洋 中探索一样;
因为,即使在20年来可持续原则已经在联合国大会和决议中作为智 慧的思想被强调,但在和新西兰国情类似的现代国家中,还没有一个国家把可持 续原则明确宣布为一项调整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指导性原则。
由于《资源管理法》涉及的是跨越空间和多因子的环境管理,我们在这里 选取了新西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他静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 森林)的综合管理不同的是,水资源管理需要更高水平的地方政府间的和团体间 的密切合作。这对《资源管理法》的实施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文还将考察其他环太平洋英语国家和普通法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加 拿大、美国)共同关心的、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议题。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 展示新西兰实施《资源管理法》的经验及其与其他国情类似国家在处理类似社会-环境问题上的关联。此外,还可为其他人士在研究新西兰在水资源管理时提供 参考;
这正如新西兰一样,它也在仔细研究环太平洋国家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经 验。
跟以前英联邦殖民地一样,这四个环太平洋普通法国家互相之间能分享到 更多的管理各自国民与国有自然资源关系方面的法律经验。上述几个国家都存在 着三个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政府部门纵向等级关系和横向平 级关系。《资源管理法》的立法是第一次对国家环境政策在各个环节的实践进行 了概括,同时区域和地方政府已经广泛地被授权实施《资源管理法》。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资源管理法》以一个可更新水资 源许可系统取代了渊源于传统普通法原则的开发利用的习惯法规则。但是新法也 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虽然不是强制令-即利用水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进行的尝试。此 做法产生于10年以前,那时中央政府正急速推行国有资源(如能源设施和公共交 通设施)的私有化。10年以来,新西兰已经实现了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向新自由 政治经济国家的转变,与此同时,它也寻找到了可持续管理私有化了的可更新资 源的新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新西兰政府和土著毛利人在自然资源管理权限上的未决问 题。《资源管理法》中某些条款和上诉法院的一些重要判决已经引起社会对这个 问题的关注。
二新西兰的环境政策改革 (一)背景 随着1984年政府的换届,新西兰开始了一项经济、行政和社会方面的综合 性改革。在很长一段时期的保守党执政以后,劳工党借着实施改革和恢复经济的 允诺于1984年竞选成功,并维持了两届执政期(1984―1990)。此间,国会推行 了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方面的改革,从而引起了社会和经济的深刻变化。虽 然1990年保守党以压倒多数的选票战胜劳工党而重新执政,但仍然坚持推行早在 6年前劳工党执政时开始的财政及其他改革。
改革的导因是新西兰面临的严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 和失业、低速徘徊的经济增长、高额的外债、非互惠的出口贸易、超预算的政府开支等。那时,新西兰推行的是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制造业尤其是农业制造业, 得到高额的政府补贴。
行政和经济改革的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不断扩张的国库和预算危机可能 只有通过建立更具市场因素的、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制才能得以恢复。“新 西兰经济改建的动因是,面对日趋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和全球资本化而产生的危机 感。过多的经济干预和过多的经济保护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全 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严重障碍。”(注:原注⑦, chriscocklinowenfurseth.geographicaldimensionsofenvironmentalrestructuringinnewz caland.46proe,geographer459,460(1994)。)同时,已成共识的改革思路是:
必须削减政府干预,让国有资产资本化和私有化;
政府部门在职能和机构上都要 服从精减的原则;
社会服务的开支也必须削减。
此项改革无论从涉及的范围、进行的速度以及改革所引发变化的深度,都 令人瞩目。在几年间,新西兰完成了从狭隘的保护型经济向最开放、非干预性的 西方型经济的转变。同时,许多社会“安全网”解除了,公共服务也急剧减少。
某种程度上说,在此项保守党重建经济的活动中,似乎只有环境行政和立 法得到了加强。克里思・库克林(chriscocklin)和欧文・富塞舌(owenfurseth) 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在经济重建的过程中,环境伦理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 灌输和培养之后,业已深入人心,主导着新西兰政经生活,即便在关系国计民生 的基本福利遭到削减时亦不例外。”(注:原注⑧,同原注⑦,第461页。) 新西兰环境行政的改革和立法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阶段,始于1984年, 鼎盛于1991,而1984―1991年的7年成为最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三个时期为:
(1)1985―1988年,重建中央政府的环境行政;
(2)1988―1989年,重建区域政府的职能和管辖权(1989年地方政府修 正案的通过);
(3)1988―1991年,改革相关资源和环境管理、使用和分配的立法(1991 年《资源管理法》的通过)。(二)重建中央政府的环境行政 新西兰实行由一个国会主导的单一型的政府体制。虽然在中央政府下还存 在地方政府机构(如区域政府议会和市议会),但地方政府的职权完全来自中央 政府的授权。新西兰的政体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自下而上的行政体系。新西兰中央政府着手环境事务管理的起始时间确切地说与美国相吻合,始 于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和《清洁大气和水法》的通过,也就是美国政治所称的 “现代环境年代”。1972年新西兰政府建立了环境委员会,这是在中央政府内设置 的一个很小的办公机构,专门负责政策咨询和环境评估程序的建设和实施。此外, 许多其他政府部门,如能源部、农业和渔业部、林业部、土地和测量部,也发布 了直接涉及环境事务的命令和规章。
1981年,两个独立的政府环境行政综述分别产生,一个由经济合作和发展 组织(oecd)作出,另一个由新西兰自然保护委员会(ncc)(注:全称为 natureconservationcommittee,这是一个非政府的自治委员会,在民间的资助下从 事公益事业。)完成。后者揭露了现行体制在以下方面的缺陷:
1.环境行政过程中各政府部门缺乏协调;
2.政府各部门所发布的有关开发或保护自然资源的命令和规章之间存在 潜在的冲突;
3.在某些资源管理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职能配置是重叠的。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针对环境体制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经济合 作和发展组织还指出,按照现行的行政体制,新西兰很难应付经济增长和经济多 元化的挑战,也很难度过80年代早期的经济难关。
当时在任的中央政府对这些综述所提出的建议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应。1984 年的大选预选,劳动党把环境议题纳入了政治日程。大选后,胜利的劳动党随即 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实现大选中提出的允诺。
自由的劳动党采纳了右翼的财政措施,开始了经济和行政的改革。财政部 提出的改革中心思想得到了劳动党决策机构及时的赞同,由此新西兰开始步入市 场为主的经济管理。甚至当时新任的环境部长也宣称:“改革的基本点在于我们 深信一个开放、更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将恢复新西兰的经济增长,并提高新西兰人 的生活水平。”(注:原注①③,rogerblakeley,balance,inenvironmentmeetseconomics (environmentalcouncilandministryfortheenvironmented.1987)。) 在着手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行政改革也明确了要求,即增加透明度、落 实责任制和提高行政效率。环境领域的行政改革目标也是一样,这就必须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目标,“必须避免相互冲突的职能配置……,行政必须透明公 开,……,要向公众开放并接受公众审查……,而且,必须严格法律责任。”(注:
同原注①④,同上。) 行政公开化和严格法律责任这两项目标在重划政府部门的职能界限中得 到落实。政府部门的环境职能被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负责自然和自然资源 的保护,另一方面是负责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改革和环境行政的 改革直接产生两个变革:
(1)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权的转变。
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被授权给一系列的国有企业(简称 soes)去负责。这些企业直接依据法令从事资源开发活动,同时必须遵守严格的 商事规则。例如,原先的国有煤炭资产转给煤炭公司经营,国有土地转给土地公 司经营,国有林木转给了林业公司经营,等等。一些资源,如商用林还被私有化。
不难预料,通过重新划分职能,行政效率将大大提高;
而且这种战略性改革将更 加证明私体所有权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发展。
(2)环境行政机构的改组。
改组后的环境行政机构的设置分为三块:第一个机构是保护部(简称doc), 负责保护新西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管理国家公园、陆地保护区、海洋保护 区。第二个机构是环境部(简称mfe),负责向政府提出环境政策,监督《资源 管理法》的实施。环境部是按照1986年《环境法案》建立的,当时它的职责是管 理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本质价值,保护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能, 保证子孙后代的合理需要(注:原注①⑥,这三项职责的表述最早出现在环境部 1986年组织法,后来被1991年的《资源管理法》确认为国家环境政策,参见rma, supranote4.anddiscussioninfraparth.1.)由此可知,设立环境部的思想与1987年联 合国在布伦特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可持续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 持续思想亦被司法裁判人员适用于裁判过程,以此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第 三个行政机构是环境国会委员会(简称pce),也是依据《环境法案》成立的。
实际上,这是国会民间申诉调查委员会,负责对环境议题进行独立调查并将结果 报告给国会。(注:原注①⑧,ringer,supranote9,at136.) 1984年以后的环境行政还出现了两个处理争议的司法机构,一个是计划法 庭,处理资源分配和资源利用的纠纷;
另一个是怀特基法庭,负责处理毛利人的资源权益争议或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意见。当上述法庭对诉愿请求只作出处理意见 时,这些建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约束力。
总而言之,中央政府的环境行政重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最重要的成果是 把原先较小和较弱的环境委员会发展为多个行政机构,并佐之以责权明确的立法。
但是,新的环境行政体系的主要不足在于保护部经费匮乏。环境部主要是一个平 衡开发活动中自然资源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机构,保护部才是真正在中央政 府中负责环境保护的支柱机构。保护部的经费从组建时起就不足。现任的中央政 府对环境事务态度冷淡,近年来经费几遭削减,以目前的财政预算环境部难以发 挥基本职能。例如,公园的保护虽迫不急待却经费不足,更不用说其他宏伟的工 程,如保护濒危野生物种等。
(三)重建地方政府及其环境行政 地方政府的建制可以溯源到1852年宪法,依照该宪法设置了6个省(后扩 展为9个)。省制实行了20年后被废除,原因有二,一是省政府规模太小不能很 好地集中财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二是省政府所辖甚广不能代表分布在农村的小 群体居民们的利益,而众多的、散状居民群体分布正是当时新西兰典型的社会结 构特征。
1876年地方政府体系重新建立。省制废除后,新西兰模仿英国的地方政府 体系建立了郡、市、城区为一体的地方政府。随之,又附设了一套行使特殊职能 的政府组织,如防虫害委员会、港务委员会和电力委员会。通过不断的分解设立, 地方政府的机构日益庞大。19世纪晚期,地方政府机构的总数为450个,到20世 纪60年代早期已达到了1000多个,虽然几次尝试建立强有力的中层地方政府以使 地方政府体制更合理,但都不成功。
至1984年,地方政府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精简机构的改革怎样努力, 新西兰仍然存在着近700个地方政府机构。宪法所赋予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政 府的手中,地方政府几乎无权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央集权的一个后果是,政 府的服务总是以如何行使好自己的职权为出发点而不是首先想到公众的利益,因 此政府的服务流于形式,政府漠视民众的需求。中央集权还导致了国家高度介入 经济,这已成为80年代新西兰改革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80年代行政改革开始以后,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此项改革与 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重新创设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因为它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行政框架,而从重新制订地方版图的依据、重新划分地方行政版图开始,进行了全 新的、彻底的地方行政的建设。
1.关于地方行政版图的划分依据 重建地方政府的区划版图的任务交给了地方政府委员会 (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简称lgc)。在划定地方疆界的过程中,首先涉及 的问题是依据什么来划分。地方委员会在确定了通过地方的空间整合来提高行政 效率的改革思路后,结合新西兰的国情提出了地方行政区划依据:
(1)有利于利益不同的群体的协调;
(2)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传递的效能;
(3)尽可能有利于人口普查;
(4)尽可能接近地理上水流域的分布。
2.关于地方行政区划 在地方政府委员会还在研究行政区划改革的时候,资源管理的立法改革就 已经在进行了,这两项改革的互行有助于资源管理行政的建设。根据地方委员会 最后做出的行政疆界划分,新西兰设置14个区域辖区,即区域政府,区域辖区的 区界直接与水流域界限吻合。地方委员会认为,水流域分布应当而且已经成为新 西兰行政区划的基础,因为对自然资源(如水、土地、海洋、大气)所进行的管 理,或者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其他支配活动,都必须结合自然分布的状况。
与14个区域辖区同时建立的还有72个区地方政府组织,即市或区政府,它 们是根据“不同利益群体”而作的划分。
3.关于现行行政区划的评议 首先,对现行区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设置存在争议。在疆界确定后不久的一 次民意测验认为,过大的区域辖区不大可能实现对不同利益群体实施行政管理, 因而有人主张将现有的区域政府一分为三。
其次,依据水流域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域也存在异议。与地方委员会的意见 相反的观点认为,此法既不符合不同群体利益,也不适应生态的现实状况。水流域界限划分法与环境生态管理最不协调的该属海岸带管理,因为海岸带界线模糊, 管理的重点各异,相邻区域管辖权复杂;
而新西兰又是一个岛国,此法没有兼顾 这个地理特点。
再次,行政区划中的群体利益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追求行政区划的空 间合理性与兼顾利益不同的居民群体的分布往往是格格不入的,故而还引发了广 泛持久的疆界争吵。群体利益上一个典型的问题是新西兰政府与土著毛利人的关 系。毛利人想借这次行政大改组恢复其在中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中失去的权利。总 之,虽然行政改组努力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可无论从地方政府重组过程看还是 从其结果看,在对不同群体利益重视的程度上并不均衡。
即使存在上述对地方行政区划改建的批判性评议,但普遍地还是认为目前 遵行的行政区划大致上还是与环境生态管理的需要相协调的。
(四)《资源管理法》 1.目的和原则 《资源管理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几乎 涵盖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总括性法案,而且它的立法目的立足于“可持续管理”。
1984年立法改革初始,新西兰一共有100多个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令。法律所设 的重叠繁冗的管理使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许可过程变得拖沓而费时。立法的缺陷, 再加上已经展开的行政改组(尤其是行政改组中重要的资源管理决策权的转移), 使得资源管理立法的改革呼之欲出。基本上说,资源管理立法也应当与地方政府 改组同时进行和完成。
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一样,追求经济效率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思想贯穿 了资源管理法改革的始终。最初,财政部倡导的自由市场路线占了上风,几乎每 一步改革都要反映自由市场的精神。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主义者积极 的宣导,改革最终放弃了过分市场化的做法。
《资源管理法》共分15章。第二章是争议最大的,规定了法案的立法目的 和原则。第二章的重点是第五节,开宗明义宣布法案的立法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 和物质性资源(注:物质性资源,physicalresources,指供人类生产和生活之用的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这里可持续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 源的使用、开发和保护,使其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良好发展,满足人类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同时:
(a)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永续利用,使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 需要;
(b)保持大气、水、土和生态系统作为生命支持体系的功能;
(c)避免、补救或减轻任何开发活动所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注:
原注③⑨,rma,supranote4.at.Ⅱ。15.) 第二章的立法也认可了法定的“国家重要情事”,认可了《怀特基条约》- 这是毛利人和英格兰皇室在1840年签署的基本法律文件。
2.责任的转移 rma一个基本原则是有关资源利用的决策应取决于受这些决策影响最大的 公众的意愿。地方一级的许可授权要重视区域的差异性,要给予公众按照自己独 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状况计划资源管理的选择权限。(注:原注④②, cocklinfuruseth.supranote7.,at165.)立法规定了区域和区政府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区域政府负责水、土壤保护、海岸资源(不包括渔业)、地热资源、大气质量、 自然灾害和有害物的管理。(注:原注④③,rma,supranote4.art.Ⅳ。30.)区政 府(市和城区政府)负责土地利用和噪声控制的管理。
实现法案目的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是制订区域政策公报 (regiona-lpolicystatement,rps)。区域政策公报是一个综合区域资源环境管理 的文件,它旨在通过阐明区域环境管理的目的、政策和方法以达到区域自然资源 和物质性资源的全面管理(注:原注④⑤,rma,supranote4.art.Ⅴ。59.),是可 持续管理的立法原则在区域一级管理上的具体演绎。立法同样要求制订区域计划 (注:原注④⑥,rma,supranote4art.Ⅴ。59.),借此区域政府明确各项资源管 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
区政府同样要求制订区计划。区计划必须阐明重要的资源管理的目标、政 策和方法。区计划不得与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违背。
3.环境后果评价(assessmentofeffects) 《资源管理法》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控制的对象是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开发利用活动本身。这也是有别于以前计划法的重要之处。后果 (effect),根据第一章第三节,指的是:
(1)任何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
(2)任何暂时的或持久的后果;
(3)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或将来的后果;
(4)任何可积累的后果,指长时间以后或混合以后在规模、深度、频率 上的后果;
(5)任何可能性很大的潜在性后果;
(6)任何可能性很小但潜在性很强的结果。所有根据《资源管理法》作 出的许可、授权和命令必须通过后果评价。法案的附件四对后果评价的各个方面 作了指导性规定,包括相关物,风景和观瞻效果,居住区的实际干扰,社会、经 济和文化的影响等。后果评价还必须包括可替代方法和减少不良影响的方法。后 果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虽有共同之处,不过后果评价是《资源管理法》的产物, 与单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它是全面性的评价。后果评价的过程充分体现了 全面环境管理的特征,是资源管理立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4.水资源权的分配 在这方面《资源管理法》的规定与传统水资源管理有着重大的不同。从殖 民时期开始,新西兰适用了关于濒水权的英国普通法原则的大部分条款。按照普 通法濒水权原则,濒水(流水)的土地的所有权者即使没有该濒水的所有权,也 享有合理利用该濒水的权利。1967年《水土保护法》(waterandsoilconservationact, wsca)授权政府管理新西兰的流水,并制订了获得水权的许可制度(由地方水委 员会管理),这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濒水权。
《资源管理法》重申并继承了1967年的《水土保护法》的水管理制度,仍 采取水资源利用许可制,但在具体做法上作了变动,如水资源利用的许可由区域、 区政府作出。《资源管理法》对现行的水资源利用许可制订规定了三种形式不同 的申请。申请者可向其所在辖区的区域或区政府提出以下的申请:(a)引水和 适用水的许可;
(b)向地表水排放物质;
(c)任何影响海岸带的水质和承量的 改变。(注:原注⑤①,philipmilne,thewaterregime:managementofwaterundertheresourcemanagementact1991, inresourcemanagementwr8(s.condieed.1991supp.1994)。)管理机关可以作出许 可、否决、有条件许可的决定,申请者按所申请的方式利用水资源。管理机关的 行政决定可以起诉到新西兰计划法庭-一个专门为审理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案件 而设立的法庭。
14个区域政府依照1989年《地方政府法》成立时,以江河流域的河界为限 取得各自的流水管辖权,同时还取得大多数的区域环境决策权。因此,大多数水 资源的申请都是向区域政府提起的。区政府在审查水资源许可申请时,必须要确 认该项申请与《资源管理法》所制订的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一致。申请者 必须交“环境后果评估书”,帮助区域政府决策,区域政府有权决定许可的有效期 限;
如果区域政府没有对许可期限作出具体规定,依据《资源管理法》条款,许 可期限为5年。
三改革后的环境政策的实施:水资源管理之未决问题 (一)地方主义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某些方面看,《资源管理法》的国家环境政策的改革建议性强过规范性。
与一些美国环境卫生法(如《清洁大气法》、《清洁水法》)一样,《资源管理 法》规定了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可持续资源管理),授权中央政府内阁各部(尤 其是环境部和保护部)制订、发布《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和条例,并委托区域 政府和区政府日常行政执行权。
新西兰和美国在实施法律上的最大的差别是,在新西兰颁布《资源管理法》 的4年当中,中央政府尚未发布统一的国家标准指导具体的资源管理。这就留给 区域和区政府相当广的自由裁量权来判别具体的个案管理是否符合“可持续管 理”。中央政府并不是没有权利制订国家标准,rma规定环境部可以(不是必须) 制订国家环境标准(注:rma,supranote4.art.Ⅴ。43.)。但从目前《资源管理法》 的实施情况来看,环境部似乎不希望在授权管理中取得主导权,当然在《资源管 理法》明确规定应当有环境部采取国家级行动的资源管理中,环境部责无旁贷。
例如,《资源管理法》有一条强制性规定,由环境部制订海岸政策公报。rma规 定在“国家重要情事”方面(如保护湿地和濒水环境、野生动植物带、保护毛利人 的人文环境),区域和区政府享有管理权。
因此,难怪有人质疑,《资源管理法》是不是只是一部“平衡法”,允许区域政府和区政府压制法案所追求的可持续目标,以使资源可持续管理不至于影响 到经济的发展;
换句话说,《资源管理法》设定了一个“绿色底线”,不达到这条 底线(环境保护标准),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就不可以许可资源开发申请。
1991―1995年间,中央政府对《资源管理法》赋予它们制订统一环境标准上的消 极表现,似乎暗示着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资源管理法》可持续管理与资源管理 个案申请中时,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可是,1994年10月环境部长在一次公众讲话中支持《资源管理法》的“绿 色底线”论,主张《资源管理法》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含有变数的环境标准,它同 样是各级政府在环境质量管理上和资源管理上必须遵守的标准。它还引用正好反 映他的观点的较早时《资源管理法》的司法解释来证明他的主张,而闭口不提那 些反对他的《资源管理法》司法解释。这是否表明在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以指导 地方政府实施水资源管理方面中央政府正扮演着更独断的脚色?在这点上,我们 尚难定论,但至1995年为止,已有迹象表明情况可能如此。
(二)资源分配问题 《资源管理法》关于具体的资源分配机制规定甚少。对此有一种解释认为 这正是合理的法律弹性所在,允许资源管理机关探寻可替代的分配机制。环境部 长就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资源管理法》不应在探求可替代性分配机制上给现 行资源分配机制制造不正当的框框。
《资源管理法》还是有一些条款是规定资源分配机制的。如水和大气的排 污许可的转让,禁止向已有排污许可权的一方转让排污许可权。水排污许可的转 让还有更严格的限制。
早在1967年《水土保护法》颁布以来,水资源的分配就遵循着“先占先有” 的原则。现在,根据《资源管理法》,这一原则在不损害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 不影响环境的条件下得到继承。“先占先有”原则是区域政府进行资源分配决策的 基本原则。区域政府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可能碰到两个问题:
其一,当资源利用的方式不符合有效利用的时候,此时区域政府必须制订 资源利用的可替代的优先计划。
其二,因“先占先有”而产生的资源分配的时间差问题。如果资源使用者预 先处理其使用权,在资源分配的前后两位使用者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机会成本。当现行的资源利用许可到期以后,申请人又会就新的许可展开申请竞争。要不要允 许现有使用者全部或部分得到再许可?如果前项许可的资源使用人已作了长期 使用的计划性投资,而又得不到继续使用资源的许可,则还会出现如何补偿的问 题。凡此种种难题,在未来的资源管理中,行政机关都将遭遇到。
在新西兰资源管理法协会的1994年年会上,环境部长说,《资源管理法》 的实施已被打上了保守主义的烙印。他具体分析了《资源管理法》中资源分配机 制所体现出来的保守主义。他指出在保守思想指导下,目前资源管理方法与传统 的没有什么不同,在可替代方法上的创新也鲜有进展。某种程度上,此番言谈至 少说明资源分配上的保守倾向以及在环境生态科学不确定性影响下《资源管理 法》法案本身保守的一面。
但是,环境部长呼吁要继续资源分配可替代机制的追求,尤其是可交易的 许可制。毫不奇怪,他对立足市场的分配机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因为《资源管 理法》本身就已责成环境部长具体负责考虑和调查经济手段的运用情况。
《资源管理法》鼓励在水资源管理中采取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虽然环境部 长在提到保守主义时把水许可交易所受到的限制(依照《资源管理法》水许可交 易限定在同一流域进行)作例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管理法》的关于水 许可交易的条款实际上在水资源管理中引入了立足市场的资源分配机制;
而它关 于水许可交易只准许在同一流域的许可持有者之间进行的限制恰恰反映了可持 续管理的原则。
一些资源管理机关开始思考采用可交易许可制度。环境部长指出该项制度 比起其他资源分配形式来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上的优势。不管事实是否如此,理论 和实践都表明可交易许可制度同样有执行上的难点,例如,市场竞争性-许可量 大的使用者可能要维持其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此外还有资源初始分配的其他问 题-市场规则和平等理性之间平衡如何。不过,人们对此仍有疑惑,有效的市场 机制能否同样有效地处理资源分配中的机会成本问题,特别是在将来会出现更多 的持有许可量大小不等的资源使用者的条件下。
目前,还没有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新西兰资源管理机关 仍在努力探寻最佳的分配机制。某种程度上而言,《资源管理法》为此项探索提 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它赋予地方政府的宽松的自治权,更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法律 前提。最后,应当强调的是,评估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必须以立法原则-实现自 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标准。四结语 如前所述,新西兰环境政策改革是一个既光明又曲折的过程。1991年的《资 源管理法》实际上是把可持续原则提升为国家环境政策的立法,新西兰因此而在 资源管理方面走在了第一世界国家的前列;
在资源管理改革的同时,新西兰还进 行了从福利社会主义向自由政治经济的转变。
实践是检验政策创新成败的标准,新西兰环境政策改革还远没有完成。通 过集中水资源管理和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看到,《资源管理法》所推广的 环境政策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留存很多尚待中央政府去解决的问题,要完全 解决这些问题还不能操之过急,但只有完善这些问题、全面实施环境政策改革, 才能实现《资源管理法》设定的可持续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