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 摘要:通过知网检索了关于融合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将以往国内研究归纳为: 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融合体育教育实证 研究、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国外研究主要分为:融合体育教育中帮助支持 的作用;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融合体育教育中残健交流情况;体育 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进入 从理论到实践的可操作性的实质性研究,而国外大多通过实验研究来论证融合体 育教育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我们应汲取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特点,结合我国实 际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关键词:融合;融合体育教育 “融合”一词来源于英语中“inclusion”,有包含、全纳之意。[1]融合体育 教育是指将年龄相仿的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安排在普通班级里共同接受体育教 育,确保残疾学生公平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合教育追求 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公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 (InclusiveEducation,也称全纳教育)思想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 推动作用。[2]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在校残疾学生人数达到37. 88万,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为19.98万,占残疾学生总人数的52.74%。
由此数据可看出,过半数的残疾学生处于随班就读的学习状态。但是,根据调研 结果也不难发现,就读于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通常状态下因为各种理由或原因, 一般被体育老师安排自习或者在旁边见习,上体育课的权利基本被剥夺。本研究 将通过分析和捋顺当代融合体育教育研究和实施的特点,积极探索,为我国残健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科研文献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2017年1月)―――检索词(篇名):融合教育/残健融合,共有期刊论文415篇,博硕 论文38篇;其中社科类基础研究共332篇,高等教育14篇。从论文发表的时间看, 2007年之前的31篇,数量较少,2008年以来逐年增加,近4年达到了305篇。我国 对融合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随班就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近年来,国 内的学者(李群力、陈曙、刘洋等)开始关注融合体育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结果 中检索“体育”命中14篇,仅占3.4%,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内的研究内 容主要包括融合体育教育的师资培养、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融合体育教育的实证研究。国外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 个方面:融合体育教育中帮助支持的作用;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
融合体育教育中残健交流情况;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
二、结果与讨论 1.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 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审视残健融合体育教学。刘洋指出,在我国, 融合体育教育的专业师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以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体,扎实推进融合体育教育的课程建设。[3]我国现 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没有涉及教授残健融合体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培养 的相关内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应该适当增加残、健融合环境下体育 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4]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建 立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形成以各级政策保障、相应经济支 撑、建立具体制度为一体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从教育制度、培养目标、 方案、过程等方面建构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5]实现体育教师个体发展与体 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同步与持续。[6] 2.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徐五所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了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就如何 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路径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聋人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有所帮助, 最大化地服务于残疾学生。[7]他还对“残健融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追溯,初 步定位了“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并对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推行具有 哪些积极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明确指出我国目前“融合教育”还存在理念 方面的一些缺失,提出了“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策略和方向。
[8]在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研究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 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首先需要制定明确、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 所有师生的合法权益;其次需要培养和睦、积极的同伴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再者需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改善各种教学条件;最后要注意持续地提 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9]另外,融合教育理 念的提出,重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 和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新型培养目标下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专业理论、专 业实验、专业实践教学等等,力求让所有学生享有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全面促进 教育公平。[10]在对比普通教学与融合体育教学,详细分析融合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并将全纳教育思想广泛根植于体育教学 实践之中。[11]刘文璐从融合教育背景下脑瘫儿童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应用 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为脑瘫儿童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提供了借鉴 价值。[12] 3.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 徐五所在对残健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把学生的各个层次、分 数段人数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调查与访谈的方式,最后结果显示,实验班的体 育教学模式对聋人大学生效果很好,有助于促进聋人大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
[13]刘洋在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过程中,实施介入前后,介入班健全学生对 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的消极变化,其主要是教学助手选择不当;应试思想与融合理 念的成功教育、尊重教育思想依旧存在矛盾;介入班和非介入班学生的体育课成 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融合体育教育实施的班级,健全学生对因残疾学生加入 而对体育活动的调整,没有出现消极的态度变化。[14] 4.融合体育教育价值、意义 融合教育思想,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它与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皆具同 向性,并且与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相一致的。[15]21世纪初期,刘洋曾 研究了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就我 国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16]在我国,现阶段高校的 体育教育中特殊群体的教育现状堪忧,在普通高校中,实施融合体育教育意义重 大,并且普通高校融合体育教育应该设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求达到较好的教育 效果。[17] 5.国外融合体育教育研究 1770年,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隔离式教育成为残疾人 教育的主要方式。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 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发表了《萨拉曼卡 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融合学校”的概念。在美国,自1973年以 来出台了系列关于融合教育的法律,如消除歧视的美国残疾人康复法(1973),关 于公平教育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1975),为实现残疾人同等机会的美国残疾人权 利法(1990),和公平参与运动的美国残疾人运动法(1995)。自此,欧美国家的融 合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残疾人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研究结果显示:帮助的来源为同伴之间的协助、教师与助手的协作、专业人员的协作。相关文献证 明:不同类型的支持对融合环境下的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Vogler的研究结论是,残疾学生体育课的 融合不会消极地影响到健全学生的学习或是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有研究表明, 融合体育教育中的互动与交流,对残疾学生来说,不总是积极的。体育教师对融 合残疾人于体育课的态度是相对消极的。[18] 三、结语 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只有刘洋把融合体 育教育置于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环境中进行了实践分析,其他大多数的文章是定性 研究,只是以一种逻辑的方式进行推测,没有进入从理论到实践可操作性的实质 性研究。而国外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现有研究也大多通过实 验研究来论证融合体育教育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 取前期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而系统的 研究。
作者:许琨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