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药化学 ;研究思路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武器,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要使我国的传统中药以治疗药物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加速中药的现代化迫在眉睫。由此国家科技部倡导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而中药化学正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研究中药化学,是我们每个中药工作者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中药化学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中药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对50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过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近万余种化合物[1],其中活性成分600余个,大多数为生物碱、黄酮、萜类等低极性的化学成分。从中开发出了40多种一类新药[2],如青蒿素、人参皂苷Rg3、川楝素等。近年来对极性较大的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如皂甙、鞣质、多糖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药理筛选模型,加上未能按生物活性导向进行分离,致使绝大多数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阐明,因此对单味中药和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
2目前在中药化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选题太偏: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选择一些极不常见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大多数毫无价值,至少在医药学上没有价值。中医药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成果,有疗效的药材才会流传下来,疗效不确切的、无用的药材必然会被淘汰,想从不常用植物中寻找新药,笔者认为是走弯路。
2.2研究目的不明确:中药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医药服务的,而很大一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一味的为研究化学而研究中药化学,以发现新化合物为荣,以发现新化合物的多少来判断科研水平的高低,而不管其是否具有药理活性。
2.3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中药在民间常用水煎方式进行口服,然而中药化学工作者较少注意进行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水溶性成分大多是一些高分子成分,难以分离和鉴定结构所造成的。
2.4不注重复方的研究:中药很少以单味药来运用,多以复方形式在临床配伍应用,但是由于科研难度的较大,目前复方药物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见的。
2.5与药理研究相脱节:这一方面有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自身的思想问题,部分中药化学工作者认为找得到找不到化学物质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药理活性是药理的事,与己无关。
3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要充分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筛选新药要比西方盲目的筛选有针对性。我们参考中医药理论不只是看中药的功能主治,还要看它的煎煮服用方法、配伍应用、采收加工炮制等,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得益于传统中医药学的典型例子。我国自1967年起筛选治疗疟疾的中草药三千二百多种(包括青蒿,但未成功),均未获满意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新药研究的任务,命屠呦呦任课题组长,她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以640余种为主的方药集。在此基础上,以鼠疟、猴疟为动物模型,筛选200多个方药,屡经失败,经用现代方法结合古代用药经验,特别结合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记载,考虑可能有温度、酶解等影响因素问题,反复改进提取方法,终于1971年10月发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100%的疟原虫抑制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3]。
3.2研究重点要放在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不要只认准新化合物这条路。对一些中药原理方面的阐述,意义重大。如乌头炮制解毒,何首乌炮制后降低泻下作用等。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就是要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中药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从而达到对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阐述,最终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这也是防止中药现代化向中药西药化方向转化的保证。
3.3要与药理研究工作紧密联系。
在现代中药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从药材的提取、粗分、细分、纯化到得到单体一直与药理工作相联系,始终对有药理活性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得到活性成分的机率才会增大。否则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极可能丢失,且丢失也难于察觉。与药理工作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药材、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不同化学层次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3.4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藏药、蒙药等。民间药物靠代代口述相传,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般来说,民族民间药物,疗效确切,且处方较小,从中发现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的机率很高。3.5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3.6体内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当作为口服药物应用时,只有那些能被吸收的成分才是活性成分研究的目标。将药材的水或醇提取物给大鼠服用后,收集血清、尿及胆汁样品,比较投药前后的化学物质差别。随后分离纯化投药之后在血清、尿及胆汁样品中出现的新成分,鉴定它们的结构,探讨它们的活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用以明确中药复方以何种形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如何变化,药物配伍对血中成分的影响,把握中药复方的内在实质。
3.7构效关系的研究 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分析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在本学科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基础相对薄弱。近5年来仅有3项相关研究,即对14种新人参皂苷抗吗啡成瘾的构效关系研究、对黄芩的抗焦虑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和对广西5种抗癌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4]。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修饰,已经不再是中药。笔者认为,做为一项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研究,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而不备西药化,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8加强对复方药物的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医药独特的道路。
3.8.1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目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还过多地集中在寻找与单一药效作用相关的单体成分,对复方多成分共存状态下的化学——药效相关性的系统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上也多采用测定其中某一单一成分。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中药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3.8.2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①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并非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有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的变化,如:柴胡和赤芍配伍后,既有成分的增溶现象,又有成分的减弱现象,同时还有新峰产生[5]。显然,将单味化学成分提纯,在配伍的方法,不能反应中药复方的特色。②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中药复方采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发挥药效作用。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应采用多指标活性评价体系,以便尽快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③在目标活性成分为等剂量条件下进行目标活性成分、单一药材及复方的药效学对比,探讨复方的组方依据及作用原理。④标准处方和标准汤剂的研究,用现代药理学手段确认标准汤剂的药效。中药复方多水煎服用,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做成标准汤剂,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正确表达与确认标准汤剂或其冻干粉的临床疗效。此项工作是整个中药研究的前提。⑤采用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用药讲究整体,是多组分协同作用。对复方的研究中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每种药材均含有很多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尽管其中一些已被提取、分离和鉴定,但仍有很多是未知的化合物。因而对中药复方除了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外,还应从全成分综合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其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法也同样适用于单味药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进行多学科合作,结合中医药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长期深入持续性研究,根深叶茂,厚积薄发,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果德安.浅谈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草药,2003,34:9~11
[2]刘建利.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研发[J].中草药,2003,34:73~77
[3]杨光华,饶淑华.青蒿素发明发现的方法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7,18(12);641~644
[4]刘屏,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评述[P].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29~131
[5]李秀玲,徐青,张曦,等.HPLC研究柴胡和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J].中国天然药物,2004,2(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