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遭受旱灾风险防控管理研究论文
农业遭受旱灾风险防控管理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针 对四川目前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利弊,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 要对策。论文关键词:旱灾;
干旱;
农业;
农村经济:风险管理 旱灾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 一种农业自然灾害。旱灾正逐渐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 素。本文通过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实施农业旱灾 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晌 1.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 四川农业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旱灾发生 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四川除其 中l1个年份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成 灾达43个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30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 有12个年份。据统计,四川省一般干旱年,受旱县是30~50个,受旱面积1000 万亩~15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0亿斤~15亿斤;
中等干旱年,受旱县50~70 个,受旱面积1500万亩~30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5亿斤~30亿斤;
严重干旱年, 受旱县70~100个以上,受旱面积5000万亩以上,损失粮食产量30亿斤~50亿斤。
二是旱灾呈上升趋势。据四川省1952~2001年主要年份农业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 积资料,1952~2001年50年中,四川水灾和旱灾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 呈现上升趋势,但旱灾的趋势更为明显(见表1)。
三是四川干旱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盆地西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 主要是春旱;
盆地中部为春、夏、伏旱的交错区,但对农作物威胁最大的是夏旱、 伏旱;
盆地东部主要是伏旱区;
攀西地区即四川西南山地,雨季、旱季比较明显。
2.四川农业旱灾的成因 (1)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四川地处内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 布严重不均,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省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从盆周向盆中减少。再从四川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及用水情况看,岷江、沱江流域 和嘉陵江流域是全省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区,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84。3,而多 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8。8。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需水地区分布不一致。
反映了四川区域性缺水现象突出和季节性缺水。
(2)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老化严重。四川现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4座, 小型水库6537座,有效灌溉面积364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21万亩,只占 耕地面积的38.8。在现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2828座,占水库总数43,而且有3 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小,主要靠引水充蓄库容,遇到旱情.引水困难.库容迅速 下降,很难调出更多水来救灾。
(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四川在农业灌溉方式上,一直沿用的是 传统的“土渠输入”、“大水漫灌”,造成农业用水的大量损失浪费。据统计,四川 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只有0.3~0.4,低于全国0.5的水平,而且一部分水在进入 田间后就被渗漏、蒸发。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2000年,四 川工业用水49.4亿m。占四川总用水量的23.7;
生活用水26.8亿m。占总用水 量的12.5。2000年,四川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ll9m。,比全国平均水平78m。高 4lm。,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
(4)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较弱。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 饭的局面。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固然与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关,但影响 农户应对旱灾的因素还很多。一是农户收入低。根据四川省农调队的调查,2003 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水平.特别 是旱灾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更低。二是抗旱的劳动 力资源不足。抗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需要体魄健壮的劳动力, 而四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 使农户抗旱能力减弱。三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干旱发生具有区域性, 靠单家独户抵御旱灾是非常有限的。全国各地的抗旱实践证明:抗旱服务组织是 农村抗旱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到2001年,全省建成市级抗旱服务队10个,占 市级总数的47.6%;
县级抗旱服务队107个,占县级总数的50.4%;
乡(镇)级抗 旱服务分队772个,只占乡镇总数的15.35。
3.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绝收;
树木 枯死,草场退化,土壤沙化;
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明显上升,森林火情、火灾加剧。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1971年~2003年的33 年间,四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996万亩,年均 成灾面积78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39。特别是2001年,四川遭受的严重旱灾,造 成4881万亩农作物受灾;
成灾面积3367.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8.9;
绝收面积 706.5万亩,占成灾面积的21.1;
有556万人和589万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受旱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幅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下 降,进而影响四川整体实力增强。②影响农民增收,如广元市2001年遭受几十年 不遇的旱灾,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74元。③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为了抗 御严重的旱灾,政府要投入大量的抗旱、抗灾资金和救灾救济款,帮助灾区农民 抗灾和农民渡过暂时困难,从而使原计划安排用于农业其他方面的资金和用于其 他产业的资金不得不重新调整,使农业的其他方面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资 料显示.四川2001年旱灾,使广安市因缺少饮用水而举家外出“逃水荒”的有1500 多户。二是在一些区域已经引起生活、生态、人心的连锁反应,成为影响农村社 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经常发生旱灾的一些地区.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就是对造成农业旱灾的各种因素的发生、发展规 律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可 能地避免或减少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从而努力实现农业计划目标的过程。如 前所说.旱灾是制约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旱灾给 农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所造成的损失远 大于洪涝灾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水资源短缺现象还将日趋严重,必然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进一步 加重。干旱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户注重对干旱的预防, 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控制,采取科学手段.将农业旱灾造成 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促进四川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四川实施农业旱灾管理的现状目前,四川在实施农业灾害管理中采取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的减 灾管理模式。以旱灾管理为例,旱灾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灾安民。旱灾管理的组 织形式:省市县都有两套组织体系,一是抗旱防汛指挥部。二是救灾办公室。抗 旱防汛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由水利、农业、 气象、救灾、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旱灾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行 政手段,召开各种会议,如实行“五长”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和农业、林业、水 利、气象的厅、局长)制度,研究制定减灾对策措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抗灾减 灾。旱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挥抗灾、民政救济、农税减免等。
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旱灾,减轻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地还建立了市、 县、乡(镇)抗旱服务组织,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抗旱工作 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抗旱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 旱意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四、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对旱灾的管理应该由控制旱灾向灾害管理的理念转 变,切实增强系统意识、风险意识和资源意识,建立有效的旱灾风险管理组织体 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1.明确界定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界定清楚谁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明 确各自的责任,有效地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管 理(当然也包括其它灾害的风险管理)的主体基本上只有政府。从抗旱的组织、指 挥、救济到灾后重建的物资、资金提供,几乎都由政府承担。而按照责任和利益 对等的原则,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含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应当是旱 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弱质产业。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考虑,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看,政府无疑是农业旱灾风 险管理的主要主体,它的作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首先,政府必 须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指挥主体。其次,政府是农业旱灾风险监 测、预报、预警、评估的主体。三是政府具有的农业保护、政策支持以及执法等 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以后,千家万户的农民是 农业经营的主体,所以,农户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当然主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以及有关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和农业利益紧密相连,它们 也理应成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2.建立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旱灾风险管理主体回避旱灾风险提供 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咨询研究机构从事农业旱灾风险的科学研究,这对 旱灾风险的研究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是极为不利的。政府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招 标、合同形式,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组建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针对不同区域 影响旱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旱灾风险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定期和不定期地发布旱灾发生时期、发生区域、发生程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信 息,并为政府提供旱灾应急预案,以指导农业经营者回避风险。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水利资金投入 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单靠国家投资难以办到,必须采取多种措 施,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制。既要争取国家对大中型骨干工程的资金投入, 又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激发农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于水利的热情,以加快四川水利建设的步伐,提高 抵御旱灾的能力。
4.加大科学技术应用力度,尽快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 旱灾风险管理涉及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为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 必须在旱灾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决策、抗旱减灾和抗旱后评价 等方面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在预测预报方面,应用卫 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不断丰富预报手段,完善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精度, 延长预见期;
在信息处理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技术, 开发先进实用的应用软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
在调度指挥方 面,运用现代化的通信传输手段,建立和完善异地会商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和智能化专家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
在旱灾灾害评价方面,运用航测、 遥感和模拟技术,制定旱灾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对旱灾的影响进行科学的 评价。
5.大力推广旱作技术和发展节水农业 旱作技术和节水农业也是抵御旱灾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 尽量选种抗旱能力强或能避开干旱重发期的作物、品种,着力发展旱作节水、保 护地栽培等避灾农业。要采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工程等各种手段,大力 推行节水技术,强化节水措施,加大节水力度。重点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各种 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灌区的管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如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 保水技术。节水技术主要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和灌区推广渠道防渗。农 艺抗旱保水技术主要是适雨避旱、垅作技术、覆盖避旱栽培、水肥耦合等,主要 作用是减少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提高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在横坡垅作的基础上, 还可推广聚土垅作、格网式垅作和“目”字型垅作等耕作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多地 拦截降雨,使其就地人渗,变超渗产流为蓄满产流,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提 高土壤的含水量。总之,发展节水农业要围绕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农业主导产业, 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节水农业,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 多种节水模式和技术体系。
6.建立和完善农村灾害保障体系 救灾是减灾的重要手段。救灾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受 经济规律的制约。传统的救灾方式以人道主义援助和政府无偿救助为主,对农村 的减灾、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单一的救济方式,一是救济资金和救灾 能力非常有限.二是影响救助者的积极性,易助长灾民和基层组织对待灾害的消 极行为。所以,应当大力开展有偿救灾,建立以灾害保险为主.政府救灾为辅, 自保互助及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补充的综合救灾保障体系。一是农业经营者通过 向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二是通过国家基金、农业 价格保护制度分担部分风险;
三是通过签订农产品期货合同转移风险;
四是龙头 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适当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