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有效性]

怎么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有效性

怎么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有效性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与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和来 自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及文学批评家 50 余人与会。

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此次论坛上,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都引发了与 会专家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 点”来评判和鉴赏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等思想,都是针 对当前我国文艺现状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现实性,是今天从事 评论工作的理论指南。

张江在“西方文论的有效性问题讨论”主题发言中指出,要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指导下开展文艺理论和批评工作,要正确认识当代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特征 及其在我国文艺实践中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必须对当代西方文论抱有清醒认识, 必须反对“强制阐释”。中国学界对西方文论缺乏总体性与批判性的系统阐述,但 批判不是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借鉴到中国文学实践中来。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引进大量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 积极推动作用。不过西方文论毕竟建基于西方文学经验之上,具体到每个民族的 文学实践,则无法完全复制或套用。然而,当前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界,仍有不 少人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西方文论“强制阐释”中国文学实践和经验,这种做法极 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理论和 实践中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和 成熟的过程,我们要汲取成功的经验。对待当代西方文论,我们要形成自觉的反思 和判断。对中国的问题,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探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我们 不能用西方文论来“强制阐释”中国文学实践,这主要体现在有效性问题上。与之 相应,中国文学理论要实现“话语重建”,也恰恰需要增强自身对中国文学实践阐释 的有效性。20 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曾深刻影响我国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然而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其影响力逐渐下降。泓峻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 因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不敢或不善于进行话语权竞争,从而在一些重要文学现场处于缺席或集体失语状态。他说,“我们需要重新树立当代中国文学的理 论自信,这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领导权的重建密切相关。” 熊元义认为 对文学批评的批评或元批评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文 学批评的提高和完善,而且有助于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有序 发展。

实现中国文艺理论当代化 为什么文艺不再有热点问题为什么文学逐渐被边缘化为什么我们的文艺 理论还在鹦鹉学舌或拾人牙慧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不断在古典与西方之间摇摆, 从未获得自信、自立和自强。“套用”即非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当代文 论,努力实现西方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对西方文论我们始终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必须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和各种“主义”对话。

汪正龙从思想史角度考察马克思与福柯的关系,他认为福柯权力微观物理 学等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重要价值。以雷蒙·威廉斯、伊格尔 顿等人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对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 积极贡献,而这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借鉴意义。卢卡契、阿多诺、本雅 明、马尔库塞,列斐伏尔、德·塞托和齐泽克,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文艺和审美的“解 放”功用,不过其理论中的悲观主义和精英主义立场也日渐产生负面效应,这是我 们亟需注意的。在日常生活中,文艺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其“倾向性”将使主体 面对现实、关注当下,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的显着标志之一;而 面向世界、展望未来,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保持活力和自信的必然路径。

傅其林表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产物,已成为中国文学经 验的有机部分,但我们仍需运用西方文艺理论中有益部分来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论的阐释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任重道远,但其目标远大、前途光 明。我们必须从中国经验出发,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敢于对话西方 文论;不要习惯于听别人怎么讲,而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经典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力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回归历史性、现实性和人民性,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 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未来性,将引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 设走向深入和完善。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因而当代中 国文艺理论首先需要回归历史、保持当下性。谭好哲表示,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方法建构与剖析文艺和历史生活之间的深层关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传统 特色。他认为,“文艺创作失去本应承载的历史之重,是当代文坛缺少伟大作品的重 要原因。历史观点的回归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成就其 大的关键所在。” 范玉刚则认为,我们需要从“文化现实的建构”视角阐释马克思主 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弘扬文学理想,也要扎根深厚 的变动不居的文化现实,最终在政治与市场之间形成开放包容、有逻辑自洽的与 文化现实有效互动的新范式。而在丁国旗看来,正确认识由客观性、倾向性与多 维性组成的“文学批评三性”,将有助于扭转人们对文学批评的模糊认识和诸多误 解,促进文学批评健康发展。

会议在探讨“中国经验”之外,重点对马、恩、列、毛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作品展开研讨。张永清从文本出发阐释 1844 年 8 月以前的青年恩格斯批评 理论。他认为青年恩格斯批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 必须加以重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刘方喜研究员则进一步认为,发 现或找到马克思着作中被忽视的范畴加以阐释并非真正创新,真正的“创新”应是 “回到经典马克思”,并持续关注由实践而来的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与会学者认 为,作为党的文艺指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直对我国文艺 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讲话强调了文艺的政治功用,强调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问 题。虽然它是特殊时期的政策性产物,但我们仍需加以审视,从多角度来理解其内 涵。讲话从“中国化”的视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实现问题,这对今天 的文艺理论仍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