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教学 教学情境研究论文

教学情境研究论文

教学情境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 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 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看待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 情绪状态。”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 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 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 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 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 使人思维迟缓,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 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 张、沉闷、压抑,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二、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 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地位, 容易产生权威心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往往具有强迫、 压抑的性质,易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 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 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 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 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 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 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 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 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如:有位政治 教师在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 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 能力。他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赵某某因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道 路,请同学们讨论,赵某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要让赵某回到同学中应怎么 办假如你是赵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赵某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厅老 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 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揭示矛盾中提高认识,从而明确青 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应尽的责任, 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近年的实践证明,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 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四、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 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 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 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 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 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 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 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总之,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文” 而异,就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只要情境适宜,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参 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