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文化市场论文 媒介传播

以手机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文化市场论文

以手机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文化市场论文 [论文关键词]手机媒介决定论媒介补偿理论 [论文摘要]手机作为当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其传播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手机媒体,并将其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研究。本 文重点研究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通过对手机媒体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手机作为 大众媒体体现“媒介补偿理论”本质,并探讨手机发展的趋势。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会自觉利用结绳等活动来传递、交流信息,到了 纸质媒介传播时代,信息交流已经突破了疆域的限制。电子时代的到来,无疑更 加迅速地推动着传播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运用和普及,使 人们可以跨地域、跨国度乃至跨洲际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电子媒介,尤其 是电视的普及,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 更近,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尽 管电子媒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新媒介的出现似乎大有取代传统 电子媒介地位的架势。新媒介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运用于传播事业的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电脑已经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几乎把人类之前一切 媒介于一身,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人们成为受传于一体 的主动的行为体。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到此似乎已经完备了,这种理想的传播媒 介是否已经停止了人类对更新更好的传播媒介的期待呢?事业并非如此,正在人 们对互联网的讨论方兴未艾之时,手机这一新型的通讯工具横空出世。

手机(mobilephone,cellphone)是蜂窝电话的另一个俗称,手机从1980年代初推 出,十年后迅速扩散到一般用户市场。蜂窝通讯是通讯与电脑结合之后能提供的 多种服务之一。无绳蜂窝电话相对于现存有绳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明显优势就是移 动性增加和功效增大。美国着名媒介理论媒介家保罗・莱文森把人的功能分为说 话和走路,之前的媒介,即便是强大如电脑这样的传播媒介,几乎把之前人类一 切媒介的优势集于一身,但它也没能彻底地解决人类随时随地接收、传达信息的 困难。直到手机的出现才从根本意义上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 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时候是在单向地发送或接收信息,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 人的“说话”和“移动”功能整和起来,直到手机的出现才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有 了手机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说话和书写、虚拟世界和物质世界任意选择其一,可 谓鱼和熊掌都可兼得。

手机在很好地弥补了电脑不足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在和互联网结合后,手机更是体现出它胜过电脑的优势,和旋铃声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既悦 耳动听,又避免在公共场合竞相查看是否是自己手机响的尴尬;
发短信使人们在 接收处理信息过程中不必“说话”,即保护了隐私,又节省了话费;
收发电子邮件 的功能使人们摆脱个人电脑的束缚;
摄像功能使人们能够抓拍并即时把瞬间形象 发送给他人;
而新型手机甚至可以下载和播放歌曲及电影,几乎囊括了MP3和电 影的功能。由此可见,手机几乎把先前一切媒介的功能集于一身,手机更是把电 脑的优势自然的承接过来,并更好的弥补了电脑的不足。难怪有人说如今的手机 早已超越了作为通讯工具的功能,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尽管曾经有 人质疑过“第五媒体”的说法,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手机的媒体功能越来 越凸现出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这些功能将得到更加完美的演绎。仅 就中国而言,伴随着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的推出,打开了手机进入媒体行列的大门, 之后的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广播等接连不断地出现, 手机在不断地寻求和他媒介的结合。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口袋,吸纳了传统 媒介的众多精华,并正在凭借自身的先进技术优势整合出一个全新的媒介。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着名媒介理论家,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 偿性媒介”(remedialmedium)这一理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 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补 偿理论”为我们研究媒介历史以及媒介理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媒介的发展对 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 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媒介形式本身就已经改变了人 类历史,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与形式。这就是着名的“媒介决定 论”,其本质是“传播的主导性媒介影响历史性社会的发展”。

媒介发展到今天,“第四媒体”互联网方兴未艾,手机,被很多人认为的“第五媒 体”正粉墨登场。手机对于互联网的优势不言而喻,以往依赖电脑接收、传送的新 闻、图象等信息,现在可以用手机来完成。麦克卢汉把电子媒介影响作用下的人 类社会称作“地球村”,而真正把村民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的是手机,手机在握,“地 球村”村民们就可以信步环游全球了。从互联网到手机,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机对于 它先前媒介电脑功能上不足的弥补,再反观媒介发展的整个历史,任何一种后继 的媒介正是对先前媒介的补救和补偿。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或多或少代表了技术悲观主义,而莱文森的“人 性化趋势”理论则代表了技术乐观主义,它强调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 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手机的运用和普及的确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然而,科学技术能不能始终在人的理性范围内发展,我们还得以手机为例,手机方便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骚扰短信,摄像头偷拍别人的隐 私等等。风靡2004年的国产电影《手机》的导演冯小刚就说过:“朋友和陌生人 的手机声常常骚扰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疯狂的话语泡沫。”这部电影的 原着小说作者刘震云也谈到:“手机像手雷,承载着太多的谎言,有可能爆炸, 产生强烈的冲击波。”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都有其为人服务,促进人发展 的一面,但其潜在的危机也不容忽视。技术乐观主义是否正确,说到底可以用一 个简单的试金石来检验:任何新媒介、任何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利大于弊。

注释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