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越来越重视职业竞赛,年年都有不同的职业技能大赛,其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出现了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以奖牌论成长,以排名论英雄的局面,与培养“工匠精神”相悖。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而非机械的重复。要多关注细节,多总结出心得,多寻求突破点,培育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才可能成为“匠人”;要不断的坚持、追求和积累,精益求精谋创新,才能铸就“工匠精神”。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现状
各类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片面的东西,特别是一味片面追求技能大赛的成绩,以奖牌论成长,以排名论英雄的局面。从而使技能大赛沦为“锦标竞赛”、“精英竞赛”的倾向愈演愈烈,参赛院校的急功近利脱离了技能大赛的宗旨,偏离了技能大赛的初衷,其有效性与质量使人产生诸多怀疑。
(一)比赛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被不断强化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被动作为一种检验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强化,并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导致职教片面追求金牌,搞精英教育且此现象愈演愈烈,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把学生驱上了争抢金牌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只重视少数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训练;2、把学生当技能的预备选手定位,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训练,忽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把获奖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指标,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了片面追求获奖率的歧途。
(二)比赛沦为了“职业选手”的竞技舞台部分职业院校为了争夺冠军、拿金牌而只关注少数学生的培养和训练,有的甚至为竞赛而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将选手往“精、高、尖”上推,与职业教育的基础教学脱节;只注重选手的强化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公平性脱节,脱离了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工匠”的精神相悖。
(三)大赛沦为职业院校的负担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一项常规工作。从校赛选种子选手、到市、省赛再到国赛,每一个赛前准备期长的3~4 个月,短的1~2 个月,从后勤保障、集训教育场地准备到师资队伍安排,学生吃喝拉洒的管理,围绕少数几个冠军“选手”,为他们创造条件,学校往往要“养一批人”,要“买一堆东西”,要“花一笔银子”,牵扯了学校大量的精力,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发展进程,因此部分学校已被大赛压得“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