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智能手机普及,随处可见的无线网络,各种手机通讯软件的应用让每个 人的学习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平台因为登录不够便捷, 互动性较差,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放弃。因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与 时俱进,主动探索新环境下便于互动的教学模式,包括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 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沟通。这些新软件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和学生 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拓展了学习的范围。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环 境互动学习除了对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有帮助外,还让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积极 辩论,培养了学生了质疑精神。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结合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特 点,寻找适合远程教育的网络学习模式。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
互动学习;
广播电视大学 一、广播电视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学生在 电大系统内的学习主要通过面授、获取学习资源、利用讨论区与教师进行互动。

学校一般会在晚上或者周末安排为数不多的几次面授,主要的学习集中在面授课 堂上。下课后学生根据需要会下载教师的课件,然后有疑问的时候进入讨论区给 教师留言。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显得有点落伍,首先,面授课时有限,而且很多 学生因为工作忙碌或者路途遥远不能到校学习。第二,教学资源获取必须登录学 校在线平台网站,有些学生经常忘记自己的学生证号和密码,无法登录,因此这 种获取资源的途径不够便捷。第三,学生在讨论区给任课教师留言不能即时反馈 给教师,任课教师只有在每周固定时间内去解答,这样的沟通效率远远比不上现 在的实时沟通软件,因此讨论区基本被学生弃用。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与教师沟 通效果不佳,学生将有限的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在考试内容上,在电大上课的教师 往往注意到学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课最为积极,第一次到课关注教师上课风格及 资源如何获取,最后一次课关注考试重点在哪里。这种学习模式基本是应试教育 的延续,对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质疑习惯的作用甚小。这种 死板的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也伤害任课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当 一位教师看了很多参考书,备了几天课,在课堂上面对的却是一群沉默的低头“手 机党”,或许因为教师的威严,没有学生用眼神与之互动,没有学生对教师提出 的问题应答,没有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对照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没有学生愿 意站出来与教师辩论,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一节课结束找不到教师的存在感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在这种无望的过程里,教师唯有寻求改变,利用互联网, 利用手机及智能软件摸索新的沟通方式和学习模式,重找教师的光荣。

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完善是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 首先,电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达100%,实时通讯软件的使用率也达 100%。前些年通讯软件的使用主要是QQ,这两年微信使用率达95%左右,也有 极少量的人使用MSN,UC等。实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有淘汰少数的趋势,当大部 分人都使用微信时,那些少数人也慢慢倾向于更换软件,追随大众使用微信,以 求能与周围人沟通无阻碍。其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随着智能手机 软件的日益丰富,WIFI的覆盖面增加,手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购物、转账、 阅读、娱乐、卖东西、交友、寻找美食等等。智能手机越来越智能,因此不仅仅 是学生,几乎每个人对手机的依赖都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甚至都无法 完全停止对手机的使用,不停的低头刷朋友圈、微博刷屏、读取QQ消息等,这 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效率低下。最后,尽管很多人指出 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人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坏影响,但是这个趋势却无法 改变,我们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就无法再回到没有它的年代。作为教师,尽管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时候非常痛恨学生使用手机,但在课后也依然依赖手机。我 们无法阻止这一潮流,只有顺应潮流,利用手机,探索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与学生 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

三、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1.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成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屡屡受挫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开始尝试使用新兴软件微信、 微博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观点分享。庞博,王朋娇将微信用于英语教学互动, 利用60秒语音功能和30秒视频功能进行口语训练,组建微信群增加学习兴趣,利 用朋友圈分享和公众平台获得学习资料。在他们的课堂试验中,发现微信大大增 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李红卫特别关注微信的公众平台对教学互动的帮助,他罗 列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各项功能,指出教师可以利用群发和推送功能为学生发送各 种学习资源。姚屏将微博用于教学模式探讨,他认为微博言简意赅,可以将教学 重点用简练的语言罗列出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复习,另外微博的 开放性是微信不能比拟的,随时会有外部人士参加,为知识的互动讨论注入新鲜 血液。许多著名的教授及学者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学术互动,比如张爱军教授网 名木然,他的粉丝有60万多,著名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张鸣的粉丝50万多,利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多个平台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每天花费一定 的时间与粉丝进行互动,回答粉丝提出的学术问题,既是两位教授的乐趣,也是 学生粉丝的乐趣,这种互动的快乐程度是课堂无法比拟的。激发学习兴趣,观点 辩论,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会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授所有观点。著 名企业家王瑛利用微信开设500人的大讲堂,利用个人魅力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 和教授利用微信60秒语音功能进行讲座,学习了哈耶克的三本著作《通往奴役之 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颇为成功。著名电视人罗振宇利用微信公众 号建立了600万粉丝的大平台进行互动,每天推送自己的读书心得,推荐好的阅 读书目。总之,张爱军,张鸣及王瑛几位纯粹是学术爱好和责任心使然,打理微 博,公众号,办理大讲堂花费他们很多时间,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依然乐此不 疲,同时又促成了知识传播的巨大效益。罗振宇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利用影响力 卖书,为自己和团队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有助于公众号的运作更加长久。

2.个人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应用 本人在会计专业课堂上多次提出问题,学生们似乎不太敢回答,以沉默面 对,当我将自己的微信号与微博号公布给他们后,在课后,他们给出的回答令我 惊喜不已,脱离课本,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思考。当我问学生为何不在课堂回答 时,他们有人说怕说错了同学们笑话,也有人说当时没考虑成熟。通过这件事, 我认识到微信和微博不用面对面的沟通,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多了一份平等, 这种互动更加的舒适有效,即使缺乏自信的同学也敢说一两句。从此每当上完课, 我会布置一个讨论话题,让他们思考完毕之后通过微信语音、留言,或者微博方 式与我探讨,学生们非常活跃,网络互动与课堂形象出入很大。另外本人在指导 本科论文过程中也利用了微信,发现效率很高。组建群,先用软件荔枝FM电台 (一次可以录60分钟)录好论文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题,如何拟定框架等内容, 将链接发送至微信群,等同学们听完录音,然后各自提出问题,为了方便同学们 查看,规定提问只能用文字不能语音,然后我用语音回答他们的提问。第一次辅 导半个小时就结束,而且大家不用像以前那样从家赶到学校专门听教师的讲座, 对一些上班比较忙的同学,即使当时没有听到,事后也可以翻开群聊记录,查找 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电大业余学习的同学,节省时间、节省费用, 非常的人性化。在后续的指导中,学生将论文发送至我邮箱,查看后将修改意见 用语音留言给学生(私聊一对一),省去很多打字时间,效率很高。经过多年的 不断摸索,在教学上形成了个人网络互动模式,这里总结如下:(1)课前在微 信与微博留言公布课程主题;
(2)进行课堂教学,完成大纲教学任务,回答学 生在微信及微博部分疑问,布置讨论主题;
(3)利用荔枝FM录取需要补充的内容并发送链接至微信群;
(4)微信微博辩论课后的讨论主题,为了使辩论内容 一目了然建议学生用文字进行讨论;
(5)微信群志愿者将讨论内容整理制作为 word文档发送给每个学生;
(6)在辩论过程中遵守一定的规则,对观点不同的 人不许使用情绪激动的字眼攻击,不以观点不同影响同学情谊等。

四、网络环境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 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软件的开发,让每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改变,而且这种变化速度十分惊人。眨眼间冒出许多未曾听说过的方便的软件, 我们能做的就是拥抱这种变化,适应这些变化。以开放的心态而非抵触的心态面 对这种变化,并将这些网络时代的交流软件应用于教学,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互 动模式。之所以强调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是因为看到在我们周 围有抵触的逆流。笔者在期刊网查询资料时输入微博和教育两个关键词,看到许 多微博与政治思想教育有关的文章,大多担心微博微信传播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 和思想,认为微博和微信圈乱象丛生谣言充斥,言论思想不够统一,大喊严加管 理,因此对管理层领导来说宁愿弃之不用,或者屏蔽部分功能来实现对新生网络 工具的管理。从功能性来讲微博微信是个传播快捷便利的沟通交流工具,工具本 身并不具有任何思想。对于求智爱真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幸福,对于行恶使坏的 人来说也是便捷的工具。但是假如我们担心人们利用微信微博传播错误思想就抵 触不使用,就像我们担心锋利的刀具会割伤人而将其束之高阁一样愚蠢。我们探 索寻找适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就像学习游泳的人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泳姿一样, 只有让他在水里慢慢练习才能有理想的结果,而不是担心溺水而禁止其下水一样。

因此用开放的宽容的心态,尤其是主管教学的领导们,要为教师们创造一个轻松 的氛围,我相信在网络的滚滚潮流里,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够激发学 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质疑精神,使之学会辨别不同思想的互动教学 模式。

作者:任青霞 陈凡 单位: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