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策略 什么是逆反心理

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策略

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策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逆反心理;
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常见的现 象。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力图从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形 成的原因入手,寻求缓解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 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认真研究 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寻求缓解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对事物所做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 完全相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活跃的时期,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而 学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对单纯性、严肃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反差较 大,使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感。大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 体验敏感、细微,因此,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 即使他们错了,别人言之有理,他们也拒绝接受。对领导、教师、学生干部分配 的任务,往往拒不服从,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讲大话, 讲空话,约束了个性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许多大学生身在曹营心在 汉。有的大学生对校内各种时事讨论、讲座态度冷淡,但是甘愿冒严寒酷暑到辅 导班去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高度热情和对思想政治教育 的极度冷漠。

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否定与歪曲。这一现象不是那种嫉贤妒能、有意抹煞 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并无恶意地对 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及评价产生否定情绪,甚至排斥身边的榜样人物,对倡导的事情持怀疑态度。

对许多事物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有的大学生片面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 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处相比较,甚至以现实社会中的消极事例来证明其观 点的正确性,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影响了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 成。

对遵纪守法的要求消极抵抗。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规章 制度和要求不响应、不配合、不以为然,不参加政治学习,不参加集体活动、公 益劳动等。对不良行为有认同感,一些学生把打架看作是英雄主义、有哥们义气。

有的学生认为反传统是有个性,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把自己摆在与之对立 的位置上,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从年龄上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迅速的青春期,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 自我意识发展到高潮。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 位并倾向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一且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便会产生 逆反心理,用各种办法与阻碍其确立“自我”的外部环境相对抗。

从情绪发展上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情绪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反应强烈。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希望和绝望不断变动, 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不被理解的情况,时常 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从思维方法上看,大学生由于受知识等的局限,看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 加之自尊心又强,容易固执己见,带着这种思维倾向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就 会以情感代替理智,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二)客观因素 一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庸俗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产生负 面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变革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鼓吹 的文明、自由、个性化思潮的剧烈冲突对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现实社会中 存在的各种现象,如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下岗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也往往令他们产生极大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逆反 心理的产生。

二是大学生群体因素的相互影响。由于部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是非 明辨力不强,思维方法较为简单,一旦遇到与思想意识倾向相矛盾的事情时,往 往会产生一种很盲目的逆反心理。又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经历相似,心理相近。

心理相通性较强,一旦某个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逆反,就会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理 互换,并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继而使个体心理逆反扩大成为群体心理逆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改革进展缓慢,教育内 容空洞、陈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工作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使教 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与人格教育培养紧密结合,妨碍 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因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修养不高, 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老化,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对学生提出的各 种疑问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感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 教育者的形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逐渐产生不信任情绪,并最终发展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进而对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

三、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一旦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 理,就有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 思想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严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首先,建立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感情是疏导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要论理,而且更要融入感情,这样才能逐渐缩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竞争意识比较强,敢于直抒己见,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学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增强对学生的信任感, 尊重、关心、体贴学生,在心理上与学生和谐一致,感情上相互融洽,从而使他 们乐于接受所讲的道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与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身思想 文化素质的高低是逆反心理消长、存亡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要适时加强形势教育,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心理承受力,学会 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国国情,认识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要激发学生学 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抵触情绪。要充分利 用学校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坚持传统的说 理、灌输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影响和熏陶大学生,对学 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启发、疏导,避免其产生抵触情绪。

第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主体要取得良好的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在学生中建立较高的威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要 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 染力。

最后,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自从思想政治教育作 为独立的学科建设以来,在学科化、专业化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社会发 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是要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相 统一的原则。既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同时又要大胆吸收反映时代要求的科学理 论成果,不断充实、创新理论体系。二是要坚持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又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激发他们对 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三是要坚持“面”与“点”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照顾到广大受 教育者的共性,又应注意受教育者各自不同的个性;
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覆盖面,更要注重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实践证 明,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一个结构严密、运转有序、 协调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程序,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