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文教改及发展思路]语文教改2019

中国现代语文教改及发展思路

中国现代语文教改及发展思路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现状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 个领域的发展。教育中引入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与方法,不再是单调地学习某 个知识概念,而是将这些知识概念进行系统地演变,将其变为对实践有用的“工 具”,中国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只看重分数的“应试教育” 几乎已经成为了过去。用科学的态度总结出来的语文教育目标也不再是单纯地学 会“读写”的目的,而是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文字、文学、个人情 操、综合素质的发展中来,科学手段的应用,变枯燥为灵活,将现有的资源充分 利用起来,综合考量各个环节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路,从现实角度 与长远目标实现的双重角度来看待语文教育这一事项,计划培养出更多的对社会 有用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语文教育要想实现全面改革,更需要科学主义的理论思 想作指导,它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演绎、教学方法创新凸显、考试手段强 化、研究方法全面整合等一系列内容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九年义务教 育、高校教育中,语文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要 的人才也呈现出多样性,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语文教育战略,培养学 生的人文科学主义精神,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建立规范的教育机制,才能促使 语文教学获得长远的进步。如果没有科学主义的参与,我们就不能更全面地研究 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更不能促使现代语文教育的快速、直接的发展,中国 自从走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之后,教育领域也就不可避 免与科学主义进行全面接触,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效。

二、人文科学在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人文主义一直是文科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将人文科学注入到语文教学的 “血液”当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用“感性” 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代之前,中国教育经历了两千年 漫长的儒家教育统治时期,《论语》、《孟子》中的“仁义道德”一直是知识分子 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修齐治平”的个人发展思路已经融入到中国文人的精神思想 当中。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走出去”,与世界建立有效的经济、文化 联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引进科学主义思想,落实人文科 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教育资源当中,让学生能 够通过感性、理性的双重手段的训练,确立更好的学习目标,最终获得教育突围。但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各行各业新陈代谢旺盛,素有“天人合一”的中国 古典思想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人文科学一旦失去了原有的“根源”也就 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所以现代语文教育正在逐步将古文、古典诗词、古典哲学这 些人文主义思想比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再次渗透到课文当中,与外国文学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进行一场“中西方文化碰撞”教育革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中国 特色的人文色彩去感染世界思想,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才能让学生对历史、 文学、社会的发展看得更透彻。人文科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继续发 扬下去,从全面的角度来提升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让语文教育改革开展得 更加顺利。

三、语文教育的改革 (一)目标科学化 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僵局,必须制定新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目标,但 是盲目的、不科学的目标制定手段,没有动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人文主义、历史发 展现状、教育格局等内容,短时间的目标制定计划只能使笼统、片面的,无法对 语文教育进行整合性的突破。于是科学主义将目标设定“由繁入简”,分析古代、 近代、现代中国人的人文主义特色,总结出明确、具体的教育发展脉络。尤其是 对课文科学规范化的调整,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综合性的目标达成 手段。当然制定远期的教育目标,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发育、思想变化以及接收 新知识的能力突破上入手,抓住学生本身的思想状态,还要凸显人文科学在教学 中的主要地位,才能建立有效的教育框架。

(二)内容科学化 语文中的课文思想是一种“柔性思想”、“感性思想”,这种思想、文化、观 念无法用数字来计算,课文中收录的中国、外国经典文学作品更是需要我们进行 全面分析的,万不能“当儿戏”。原有教材编排中呈现出来的单一文体分类、以时 代为序的作品编排方式,已经不能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语文 教学正在用科学手段,将文字训练、文学阅读、历史启示等内容进行综合联系, 企图用“一以贯之”的手段让学生学得更透彻明了。从屈原在《离骚》中慷慨的救 国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社会的纰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人 类美好生活蓝图,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多种形式、各色思想的中国 文人理想的突出表达,教材系统地编制了“纵横交错”且思路清晰的课文内容,让 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真正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的热爱之情。将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简介、片段引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西方人 的感性与理性的一面,真正认识到西方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的主观意识起到的重要 作用。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编制教材,呈现出语文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进行自 主学习。(本文来自于《语文建设》杂志。《语文建设》杂志简介详见.) (三)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中国现代语文课堂的教学景象不 再是“老师讲,学生做记录”的模式,用科学的方法对新课做指导,了解学生的想 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模式。让学 生预习新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新的知识点与文化思想观念,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向 老师提问,老师通过重点讲解,将学生的疑虑消除,这才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中国 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科学主义思想的注入,没有语文教育改革的实施,我们也无 法对此进行突破,课堂上教师念诵课文,学生记录生字词,以考试为主的语文教 育方式还会无限蔓延下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一旦迈出校园门 槛,这些从课本上“生拉硬拽”来的知识体系将无法施展其作用,语文教育的目标 也将功亏一篑。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善于与课本“为敌”,将眼光放在更 高的层面上,突出更加创新的内容,不能被课本束缚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创新 思维不断“跳跃”,比如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陶渊明 本人的性格、当时的社会状态、魏晋时期人的思想意识等内容全盘托出,让学生 “大开眼界”,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开他们的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更 好地学习本课。

(四)考试科学化 “应试教育”很注重考试,每周、每月、每季度的考试是教学的重点科目, 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千方百计让学生考得高分,是应试教育的一种目标。科学 主义用于语文教育改革之后,将“应试教育”中的糟粕进行了摒弃,贯彻新的考试 机制,实施新的考试手段,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离开课本,拓展 学生的语文思路已经成了当下的“热门”,所以单一的考试只能将学生束缚在课本 当中,对于字、词、句、段、篇、章的考试训练只能算是一种技巧的培养,而更 具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创新内容的实践等内容没有被考虑进去,无法 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于是科学主义观念下的语文考试,将口头考试、课 堂创新测试、语言文字的创新整合实践、文学创作等内容一并考虑进来,本着提 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性思维为目的的考试环节,是当下语文考 试的几个重要模式。选择、填空、阅读理解、作文这种“陈腐”的考试内容形式也面临“下岗”的危机,创新的考试制度应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考试,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分 数”已经不在话下,从多元角度来分析学生的所想所感,让学生真正将自己的思 想融入于语文环境中,才能引导自己更好地突破、创新。总结:本文对科学主义 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从 科学主义视角下,研究中国当前语文教育的“科学”模式,从目标设定、教学内容 演变、教学方法突出、创新考试内容上进行了综合研究,科学主义真正将语文教 育进行了“由繁入简”的转变,并将带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作者:晏玉珍 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