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与小学课堂教学结合作用]心理学课堂教学建议

心理学知识与小学课堂教学结合作用

心理学知识与小学课堂教学结合作用 2002年,郑思奋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书出版,一时之间成为 当时炽手可热的话题广流传,该书不仅单纯传递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 的信号,更是在反应教学手段应该与时俱进这个事实。“起跑线”为一段路程中的 起点,不在起跑线上掉队让我们把注意力也投入进小学阶段。十几年过去了,在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作为老师应该涉猎更加广泛的知识,尝试将心理学 知识应用在教学上,用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更快接受。

一、心理学知识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尊重”―――我们来做好朋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老师往往扮演着一个严格、不平易近人的角色;
很 多人因为出于对某位老师的恐惧进而转移到该课堂之上,导致该课程接收知识效 果不明显,而这种现象在小学课堂中存在较广;
新课改要求老师由课堂的领导者 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一方面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在学生的 心中营造师生平等的情感氛围。老师和学生成为好朋友,遇到问题一起思考共同 解决,双方共同进步,学生也能在很好的、毫无压力的环境状态下学习。心理学 中,“尊重”是指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保持平等,应用在小学课堂之中还体 现在老师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轻松、舒缓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 的保障,小学生才能加深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自信”―――我来做小老师 小学生现在年纪尚小,处于对周边事物存在好奇心理的状态;
面对周遭有 意思的人或事,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
另外,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大都活泼开 朗,他们敢于尝试,还没有生理、心理上怕别人“笑话”的想法;
因此可以利用这 一点,给学生们“绽放自我”的舞台。课堂上提供舞台,要想小学生主动走上去, 还需要让他们学会“自信”。我曾去旁听过珠海市立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老师 在自己讲授完新的字词之后让同学们反复练习,而后老师在讲台上说“谁来做小 老师”,讲台下的同学们齐刷刷举起右手,大声而又整齐地喊道“我来做小老师”, 我惊诧于同学们的积极性,这与我现在所处的大学课堂的完全不同的。我带着疑 问静静看着被老师选中的学生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拿起长长的教棍,指着投影 出来的字词带领其他同学念,有模有样。带领学生们读完字词,我料想着这位同 学也该下来了,她又在上面说到“谁有问题”,几个同学大声依旧整齐地举手“我有问题”,一个女生站起来说“你读的非常洪亮,而且没有错误”,又有人举手, 是来自不同方面的夸赞;
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这些小学生为何敢去尝试,付诸积 极。课后,我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说道,之前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还是很难进行 的,孩子们会害羞、会紧张,他们担心自己出错,于是我指一位同学上台尝试, 她发挥得很好,每一个在台下的同学都给予很大的表扬,通过鼓励他们获得自信, 我意识到这点之后会经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信。“我来做小老师”给学 生提供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老师有心树立的自信之下能够勇敢向前,期待的目光 和真诚的结语增添的不只是自信,还有学生内心无可比拟的好的心理状态,积极 向上的学习心情。有了这些,高的课堂教学质量谈何困难。

(三)“强化”、“惩罚”―――课堂激励 小学生年纪尚小,自制力比大人弱,活泼好动乃是本能,因此让他们在课 堂之上保持专注也是令老师头疼的事情。这里,可以应用“强化”与“惩罚”。课堂 上,面对坐姿端正的学生,老师在讲课间隙的一句“XXX同学坐姿端正,表扬”, 其他同学也会因为想获得表扬而效仿那位同学,保持自己的坐姿端正。被表扬的 同学也会因为受到鼓励而继续保持。在这里,就是心理学中“正强化”的运用。正 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乃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想要达到的某种模式重复出现 并保持下来;
相反的原理,正惩罚则是施加一个坏刺激,是不正当的行为出现时, 给予处罚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之中,小学生有可能会被窗外的小鸟,被舒适的桌 面,被折断的铅笔吸引注意,除正强化外,还可以应用正惩罚,老师对这种同学 提出批评或者扣除一枚小红花,让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刺激从而减少走神的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一)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新课改要求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这就要求学生 和教师都要进行方式的转变和调整,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关键部 分,所以老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 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的氛围。而同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正在慢 慢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靠拢。在立才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很会掌握这样的 方式。他们“先学后教”的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足够自由、开放的空间让 他们自己产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勇敢讨论、质疑,对于这些发言,无论对与错, 老师都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的探究精神慢慢迸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 能动性。“学”后“教”。再一次加深记忆,增强只是对大脑的刺激,从而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二)教育心理学实效性增强 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 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 用的认知研究。加纳得在1983年出版的关于治理的多元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智 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该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 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何尝不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就 当前情况而言,学生学习的渠道过于单一,老师应该从他们的心里特点入手,特 别重视他们的喜爱度、接受度,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呈现内容;
在二年级下册语文 课《我是一只小虫子》中,在学习了作为虫子可以经历什么之后,老师进行提问 提问:“你们想做一只小虫子吗?为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的提问,激励同学们 进行思考,让他们想象虫子会经历些什么,然后再经过语言组织说出心中想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遵循学生心中所想,创设情境,并且这样的问题没 有固定的思维,更没有答案,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最终以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 力的过程将其展现;
同学们之间彼此交流,相互评价,把“教师―――学生”的模 式转变为活跃的“学生―――学生”模式,既能输入书本知识,还能提升多方面能 力。

小学生的课堂不同于中学、大学,他们的教学楼一片色彩斑斓的景象,墙 上不同主题的手抄报和绘画展示;
体育课上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堂与课堂之间 环环相扣,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习惯养成的重要 时期,在这个时期入手通过“心理战术”,营造良好的精神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和 公正平等的学习环境,树立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根源树 立正确的态度,教师熟练把握“想学”和“赶着学”的度,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手段 相互结合,采用适合自己班级的、有针对性的途径,激励他们自主学习。让小学 生爱上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在大学问里提升素养,自由徜徉! 作者:牟芮玄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