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关于自我剖析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关于自我剖析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关于自我剖析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关于自我剖析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从自我剖析层面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兵家常胜之道,不仅在古代战 争时期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 而言,更应该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 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对大学生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 学生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 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 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 自我剖析 自我剖析的偏差 塑造健全人格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各个专家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和看法。总的来说,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通常表现为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适 当的情绪反应,健全的意志品质,正确的自我意识,完整的个性结构,协调的人 际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我国的傅连璋教授则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器 官发育正常,没有疾病,功能健康。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并 能吃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能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 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1]这就 突出强调了心理健康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较大的 起伏。在心理上的跨越体现的尤为显著,如专业化的学习方向、多元化的学习内 容、自主化学习方式等学习方面有了改变,心理就会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而在 此期间,个人的心理将会出现较大的起伏;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社会角色的不 同定位等方面也会使心理出现波动,然而这些波动还不会是小幅度的。

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多数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而对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调查显示较多的大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有些学生 甚至由此而一蹶不振,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严重失败地位,这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 来说极其不利。那么,学生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较好地认识自己,从而顺 利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定位自 己。

进入大学后,要学习专业知识,学生的心情会随着理解和吸收教学内 容时的吃力,而越来越烦躁,此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这就涉及到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问 题。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别人的感受他们很少考虑,冲动 也是常有之事。另外社会上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容易带来学生间的信任危 机。因此,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 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积极乐观地接受自我,这才是最明智的态度。

二、如何进行自我剖析 (一)性格因素分析 一项调查显示,一个表面上性格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 喜欢结识各种朋友,一般来讲给人的感觉是没心没肺。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 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被表面的坚强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表面看似 坚强的人内心越脆弱,因为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恰恰掩盖在坚强的外衣之下。所 以有时候这种伪装的坚强甚至会被自己怀疑,就连自己也认为自己的种种做法毫 无意义可言,但常常是在下定决心去改变时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己不 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自 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能扛得住任何刺激或打 击,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与保护的人。

案例(主人公孙明(化名),大学生。资料来源于网络):从小到大,在 学校和在家孙明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在家里,他是不经世事的孩子,在父母眼 里,他什么都不会做也不能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形象是弱者;在学校,他 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他是班长,在同学眼里,他很坚强能扛得住事,所以 也就对他的付出习以为常。可是长时间这样使他身心疲惫,不想再成为强者,没 有人知道他内心的脆弱,他需要大声向界呐喊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是这些委屈 只能藏于心底,同学看到的依然是他的乐观与坚强。从孙明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明不是一个弱者,但也不是一个强 者。表现在外人面前的乐观坚强背后充满了委屈和泪水。孙明的做法可能不是一 种正确的减压法,可他心里明白: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却可以改变心情;改 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去对待。总之,不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 是正确的。

(二)学习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指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它既与 人类历史经验的积累过程不同,也与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学习不同。

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各门科学知识,是源 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间接知识经验。当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所 学知识,有时也会通过实践去获取一定的直接经验,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科学家 探索客观真理的实践活动不同,它带有一定的学习目的。

2.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为指导。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起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了许 多弯路,在较短的时问内收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3.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主要任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掌 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通过有计划、有组 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习的主要任务。

4.以学校的班级为单位。班级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它为学生人际交往 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学生的学习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有同其 它学习相同的普遍性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如果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就可能 使学生的学习成人化;如果只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去灌输,学生的 学习将会很被动。

姚梅林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也进行了高度的 概括,即:1、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前人的经验;2、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2] 虽然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 应该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能力。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 主动接受的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学 习与接受,这样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才会好。

(三)人际交往能力因素分析 由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对于人际交往也必然 会有一定的障碍,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性 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既是校园内的交往主体,又是缺乏经验 的个体,他们的人际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问题突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3] 人际交往态度由性格决定,与人交往贵在主动。想要更快融入集体, 拓宽人际关系面,必须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际关 系。当然,在社会生活中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 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解决的。任何事情都不能缺少主动:对冲突的原因主动弄清楚、 对自己的错误主动认识、对自己的错误主动面对,才能主动地提出解决冲突的方 法。

可能,对自我进行剖析,能够从许多方面入手,当然,只有全方位多 角度去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以上仅仅从三个方面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 希望能为大学生的自我剖析提供一些意见与看法。

三、自我剖析的偏差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剖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独立进行自我 剖析。但是大学生自我剖析的偏差是在认识自己的同时相伴产生的:
1.过度的自我接受和拒绝;
2.过度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3.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偏差:①“自我中心主义”倾向;②过分的独立 意向;③过分的依赖心理;④不当从众行为倾向;⑤过分追求完美。[4] 各种报刊杂志中经常报道,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 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从外部环境看,大学生的心理 受到了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大学生要想有较好的 发展,必须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其生理、 心理在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出现很多矛盾和冲突,理想与现实往往会产生一定的 矛盾。

四、结束语 对自我进行深刻剖析,正确的认识自我,会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进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平衡灵活地进行交际和接受新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的变化走好人生之路。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心和谐发展,正确 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把智慧和能力成功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从而使自己积极 主动的融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为成功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关于自我剖析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几年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 果。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其次,介绍了近几年来自我效能感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最后,分析和探索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启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中小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5349(2012)07-0203-01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影响动机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涉及个体对 其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其有能力组织和完成必要活动的信念。(Bandura,1995)自我效能感 的判断一般应用于含有新异、不可预知因素的情景或含有能产生压力感因素的情 景(Bandura,1986)[1],它对个体在将来完成一项任务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效能 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真实的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 能力的信念程度。[2]在班杜拉(1997)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强烈的 受到个人之前成绩的影响,受到对他人观察的影响、言语说服的影响、生理状态 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研究者广泛的研究。

若能够将研究理论灵活地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科渗透到每节课 堂的教学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 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指标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 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他们对学习的不满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宋灵青 等人的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影响 作用较大。[3]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 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且能够降低焦虑水平。高丙成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 持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显著负相关。[4]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 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高,焦虑水平越低。王翠萍的干预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 中渗透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教育模式,可以显著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和心 理健康水平的提高。[5]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教师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其能够有效地完成教 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能力的一种信念。[6]李媛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 能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教师的心理调 节能力也越强。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Bandura,1997),尤其是当个体 面对压力时,自我效能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杨俊生提出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于缓 解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提高教师的自信程度、防止教师产生对其职业的习得性 无助感有显著的效果,并且有助于形成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

三、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首先,有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因此培 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Greenspoon(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所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为 学生设置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层次不同的榜样;引 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向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方法提高学 生的自我效能感,减少考试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当学生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 能感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提高,并且能够迁移到学习以外的活动领 域当中。

其次,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会表现出较 强的效能信念,学生能通过对教师的模仿逐渐形成一种与教师相似的自我效能信 念,并且会把这种信念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自 我效能感的发展,而且,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 工作动力等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增强教师自我效 能感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自 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在不断完善教师的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公平的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之上,还需增强教师 的社会地位,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创设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开设教师心理 咨询服务,为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拥有积极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才 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