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拓展对于语文新课程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当前,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然而,在我们重视课堂拓展必要性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拓展的实效性。必须看到,课堂拓展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过分追求形式,必然会冲淡实效,甚至导致课堂失去方向,本文从课前拓展、文本表达形式拓展、文本空白处拓展、课后拓展四个方面阐述拓展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 文本 有效 阅读 拓展
拓展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之一,在课标的新理念下,更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教语文,不应是教语文教材,而应以文本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确实,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以课内带动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宽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无度拓展,本末倒置;无序拓展,适得其反;无效拓展,天方夜谭等等,基于此类问题,我们认为有效拓展应以本为本,开枝散叶。
一、期待阅读,课前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是阅读过程的环节,它是阅读的一种期望和意愿,是发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期待”对学生阅读期待视野的拓展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拓展期待视野。教师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作铺垫,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使尽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种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事物相关的内容,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或生动、或真实的材料,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习新课增加动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如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锋》,收集有关雷锋的名人轶事了解雷锋,学生被雷锋的行为打动,受雷锋的精神感化,再配以伤感的音乐引入主题,学习这篇文章,言真意切,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雷锋肋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的崇高品德。拉近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稳稳地奠定了教学的基调,他们想说,要说,乐说。再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课前教师让学生欣赏各地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奇观异景,以此引入:说到神山秀水怪石,莫属黄山之石之奇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同样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反哺文本,表达方式拓展
朱作仁先生说:“没有模仿就没的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模仿中不断增加创造因素,在创造中难免有模仿的痕迹,即使作家也不例外。”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文章、句子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有必要选择那些和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生活即学习语文,从古到今,文章取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借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有借物喻人的——;写法上有比喻,有夸张,有对比,有排比————;写句子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有不少的文章、片断、句子在表达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模仿练笔
表达方式的拓展练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练笔,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写完事通顺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一事一句的写话训练。开始时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有依可循就可。如教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一文有一个典型的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山那边的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以此,对学生进行句子拓展训练。学生就写了“店里的书很多,自己去看书吧。”“那里的草很多,自己去拔吧。”“笔的颜色很多,自己去选吧。”这样的拓展训练看似比较简单,却是创新的起点。
2、对比感悟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想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品析能力。再如教学古诗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从更多的感性材料、感性事例中悟出诗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朗读、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人借“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来衬托自己的愁绪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这种文字的表达不如音像那么直观形象,所以,学生的这种感知仍然比较模糊。这时,教师可再引导学生了解张祜的《题金陵渡》,把两首诗作比较,学生便容易发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同的写法,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虽然两首诗描写的时间、地点、环境都不相同,但因两位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们会有相同的感受。
三、丰满文本,空白处拓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了许多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感悟。我们现下的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其中所选的课文无不是高度凝炼的经典之作。但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给读者以思考、想像的余地。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默读五、六自然段,然后说说课文分别写了谁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学生很快找出答案。当学生把文中介绍的都说出来之后,再要求学生想想还有哪些人也需要乘小艇去学习、工作等等。学生稍加思索,有的说:“医生乘坐小艇去医院上班。”有的说:“父母带着孩子们乘小艇要去超市买东西。”有的说:“游客们乘小艇欣赏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美丽风光。”……当学生说完,教师总结道:“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小艇,小艇发挥的作用可真大。这也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城特有的风光。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驰骋,对感悟文章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在想、说当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再如:《笋芽儿》一文中“笋芽儿终于钻于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小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唱着——”这里的省略号省了其他的一些春天美好的景色。教学至此,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平时对春天的观察了解,说说笋芽儿还看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
生1:美丽的迎春花向人们报告着春的讯息。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生3: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小溪。
生4:孩子们在公园里愉快地放着风筝。
————
这种“空白”令人遐想,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阅读,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让文本在学生的面前丰满起来,又能引发学生共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以本为本,课后延伸拓展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锲机,所以,即将学完一篇课文,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教师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如学完安徒生的《丑小鸭》,学生了解安徒生是丹麦童话作家,知道他创作了许多的童话故事,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从而拓展出《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教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知道李白远在他乡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了解他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引出他还曾到过我们天台山,为我们天台的山山水水淋漓挥洒,写下了被世世代代所传诵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可以背一背,抄一抄。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本的拓展不是时尚点缀,我们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搜集而搜集。与所有的教学研究一样,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同样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要讲求有序、适度、高效。语文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参考方献:
魏英魁 《如何从教材向课外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7(总第302期)
郑冬梅 《利用教材,拓展写话训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2上
刘五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古诗教学的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8、1
王鲍军 《立足文本,实现有效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7(总第304期)
储开芬 《课堂拓展应变简单叠加为有机整合》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4
薛法根 《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