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电子政务教学分析
“互联网+”思维下电子政务教学分析 摘要:在“互联网+”思维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是巩 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本科阶段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的平台,也是适应信 息化时代对电子政务教学新要求的战略武器。这就要求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即理论性、实践性、趣味性结合的同时注意难度的把握;另一方面选择多元的教 学方法,如教学团队建设及组长负责法、师生共同参与在线小组讨论法、周进度 报告推送法、最终成果答辩及多元互评法等等。
关键词:“互联网+”;
电子政务;
研究型 教学电子政务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而在“互联网+”思维下,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 研究性教学又具有了新的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下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 学”[2],在电子政务课程中实行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性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 点。(一)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手段。电子政务属于跨学科特征明显的一门 课,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电子政务课程过程中付出比其他课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研究性教学所鼓励的自主学习机制,可以推动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电子 政务课程上。特别是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互联网+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高等院校可以利 用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让其自主学习过程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学生更易接受、 效果更佳。教师针对课堂内所讲授的知识点,选择相关主题作为研究性教学的任 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进而最大限度地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达到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初始需求。(二)本科阶段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的平台。“努 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3]在本 科阶段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既可以让学生对于毕业去向的选择有更为明确的参 考和抉择,也可以让本科学生为就读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拥有更早、更好 的起点。研究性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系统分析并提出创新 观点,撰写研究性教学成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才可以达到挖掘学生科研潜 力的基本要求。从教师的角度,应该根据自身多年从事科研的经验,将科研过程 尽可能地应用到研究性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否善加利用“互联网+”中的丰富网络资源、能否具备积极的态度、能否在项目组中发挥重要作用,这 都决定了研究性教学在自身科研能力挖掘方面的实效。(三)适应信息化时代对 电子政务教学新要求的战略武器。在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 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这将成为一个莫大的讽刺。如果将电子政务理论 映射到电子政务教学中,将会是“以学生为中心”“全天候在线辅导”“问题解答无 缝对接”“师生在线双向沟通互动”等核心思想。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研究性教 学,可以实现以上所有功能。笔者曾经于2016年春季学期时试行了一次基于网络 平台的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发现了很多学生原创、独到、新颖的观点,也让学 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无形间拉近了,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在此基础上,该 班级的电子政务学习积极度同比最佳、成绩最好,更多的学生对于电子政务不再 是浅尝辄止、被动学习,对于该学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说,研究性教学 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对电子政务教学新要求的战略武器。
二、“互联网+”思维下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内容安排 在“互联网+”思维下,安排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线发布选 题指南,学生在线提交自主选题,教师对自主选题进行评判,合格者立项、不合 格者修改直至合格,总体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基本原则。从教师提供 选题指南这一环节看,研究性教学内容要基本符合以下三方面的原则。(一)选 择理论性与实践性。“双突出”的议题对于研究性教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其 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的效果良好,但终究主要服务于课程教学本身,电子政务研究 性教学内容安排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理论性突出的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完成过 程中不断对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但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又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学校都配套开设了电子政务模拟实验这门实验课。
客观地讲,研究性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比电子政务模拟实验还是有一定的 距离的。但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应用电子政务的现状、问题和 解决对策,这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对于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安排, 既不能选择纯理论的课题,又不能寄希望于研究性教学解决全部实践能力培养问 题,而是要选择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又符合专业特征的教学内容。例如,对 于应用文科特别是公共管理类的专业学生开设研究性教学时,应侧重于电子政务 应用管理方面的选题,例如电子政务对于非私营部门职能优化的作用、电子政务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政务环境下非私营部门行政流程改革、电子政务多元 主体公共服务等方面;
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研究性教学时,应侧重于电子政务 研发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在选题时要考虑到地区、学校、领域等实际情况。(二) 课题选择要有一定的趣味且可被选择。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对于课堂授课的消极心态,使电子政务课程内容的实践特征成为一种引发兴趣的“微弱火光”。学 生对于学习消极抵触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在研究性教学时必须要尝试将学生的积 极性、踊跃性调动起来,否则研究性教学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负担。因 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选题指南时,在保持学术规范的前提下选择较有趣味性 的题目。例如,对于电子政务而言,无论是公众、企业、社会还是学生最容易也 是最经常接触的平台就是政府门户网站,各地区政府门户网站制作风格和运行层 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可以针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运行 状况单列课题,特别是对于学生家乡所在地的政府网站的评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 趣。再如电子政务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数字鸿沟”,让学生反思和剖 析一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国内不同地区、自己家乡与经济发达地区、自己与他人 是否存在数字鸿沟,体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再如针对某一个 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开展讨论与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最后,无论针对哪个 方向安排研究内容,教师都应该准备多个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三)课题难度 要略高于课堂讲授的内容。从课题难度设置上看,要基本符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 内但要略难于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其安排“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任务过于简 单,完成起来没有难度,容易使员工产生怠惰心理;
任务过于复杂,员工无法完 成,容易产生挫败感。这个理论也可以应用于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内容难度确定 上来。首先,研究性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所设置的课 题是否属于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安排一个学生无法完成的课题,实际上等于没 有安排课题,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度。因此,研究性教学在难度上的可行性 是基础。其次,从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上看,如果学生通过查找教材就能找到答案, 这将失去研究性教学本身的意义,也与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科研 潜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要基于课堂讲授的知识体系, 使课堂教学涉及的理论成为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其次,要走出课堂 放眼世界,在研究性课题设置中体现学术前沿、分析应用案例、密切联系身边生 活,不要选择过偏、过冷、过难的主题,保证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预期 布置的研究性教学任务。
三、“互联网+”思维下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与课堂教学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仅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 同时也注重教学的过程”[4],这就要求基于“互联网+”带来的新特质,重新思考研 究性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一)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及组长负责法。
鉴于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科研潜力的最佳手段,因此在电子政 务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宜采取团队建设、立项的方式,而不宜以个人身份完成。这是由于通过团队建设可以最大限度模仿科研团队的合作机制,而且研究性教学工 作量往往很大,个人完成将会有很大的压力。在“互联网+”思维下,利用网络教 学平台实施研究课题在线竞标机制,一般由潜在组长进行竞标,中标后开启在线 成员招募,构建研究性教学团队。教师应给小组长赋予更高的系统权限,应至少 有发布组内公告、管理小组讨论、分配总任务及子任务、上传最终成果及组长评 分等权限。总之,小组长应负责研究性教学组内的所有相关管理事务,管理工作 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二)师生共同参与在线小组讨论法。相比任务布置,在研 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全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帮助学生开展、保持和评价学 习”[5],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度和踊跃度。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 的帮助下,无论是在单位、路上还是家里,教师都可以随时透过网络教学平台各 研究小组的组内讨论模块进行发帖、回帖,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更 容易提升学生为小组研究贡献和付出的意愿和自豪感。教师参与在线小组讨论时, 注意用平等的姿态、平和的心态,尽量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语和形式(合理的 表情、gif动图等等),对于良好的小组讨论气氛要不吝鼓励,对于破坏小组讨论 的行为和言论应及时引导,但不宜使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公开批评。(三)周 进度报告推送法。研究性教学需要一个较长的完成周期,期间教师对于各小组的 研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此前的研究性教学过程,我 们发现有的小组并没有合理的研究计划,研究任务存在最后时间突击完成或集中 在某一个时间段完成的可能;
研究过程中的讨论总是活跃分子参与,个别学生虽 然最终提交了自己的成果,但不参与日常讨论。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教师每周定 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向各小组推送一份周进度报告。周进度报告主要应包括本周各 小组总体研究进度的定性评价、各小组成员组内讨论活跃度及贡献值定量统计、 本周各小组研究暴露的问题以及未来改进建议等等。通过周进度报告使小组与小 组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横向比较,形成激励作用,推动后续研究健康有序地进 行。(四)最终成果答辩及多元互评法研究性教学。“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综合 素质的目的,必须建立人性化的考评方式”[6]。笔者在进行电子政务研究性教学 中试行了最终成果答辩及多元互评法。各小组提前1周在网络教学平台公示本小 组最终研究成果,之后利用2学时的时间进行最终研究成果答辩。答辩参与者为 全体小组成员,答辩委员会为教师和其他小组的组长。成果答辩之后在网络教学 平台上实行多元互评,即小组成果评价、个人讨论活跃度评价、个人成果贡献度 评价三部分的加权求和。小组成果评价主要由教师和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这部 分成绩得出后该小组所有成员成绩一致;
个人讨论活跃度评价主要由教师根据每 一位成员日常有效发帖回帖数量进行统计;
个人成果贡献度评价由自评、组内互 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四部分综合计算得出最终成绩。可以说,这种成绩评价方式由多元主体参与,避免了老师和组长一刀切评价的弊端。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基本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全 过程、全方位”[7]。当前我国各高校电子政务课程研究性教学开展依旧不够普遍、 成熟度依旧不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机 遇,争取早日收获研究性教学的成果。
作者:刘 洋 徐凤江 吴 丹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