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新闻
重新发现新闻 重新发现新闻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回答记者是干什么的?我想应 该是看见事实、发现新闻。事实解决的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而如何去发现(呈现)新闻从某种程度 上说解决的是新闻真实感的问题,而真实感又直接关系到传播力、影响力,关系 到议题设置的能力和话语权。这一点在移动互联、人人皆记者的时代尤其重要。
在生活中、在传播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真实发生的事儿说出去人家不信, 本来没有的事儿却说得跟真的一样,有真实性未必有真实感,有真实感也未必有 真实性。媒体报道中更是有这样血淋淋的教训。
一、重新认识碎片化传播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称央广)关于浑水泡面①的 报道,虽然事后证实其真实性确定无疑,但当时网友质疑的声音却非常刺耳:比 泡面的浑水更肮脏的是宣传造假。但是,很多质疑细一琢磨又很有道理:对宣传 模式(虚假宣传)的反感;
对军队应急反应和保障能力的质疑;
对不关心官兵健 康、抢险救灾不以人为本的质疑 事后,当事的记者告诉我:当时地下水就是浑的,而方便面一直干吃,胃 受不了,换你又能怎么办呢?你知道吗,当时指挥员还嘱咐战士,尽可能只吃面 别喝汤,因为面比汤干净。我说:这是多么真实的细节啊!他接着说:部队不是 没有净水设备,在车上,可是进震区的路断了,进不来,但救人要紧,又不能耽 搁,战士们是下车徒步走进来的,进来时只带了轻便的救援工具,不可能带净水 设备。说到这儿,我们都明白了,这条新闻到此似乎才算说完整。
有人说:怪就怪新媒体的碎片化!因为第一轮报道追的是时效,大都是连 线和微博。其实,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本身没有错,你要快就得碎片化,只是我们 驾驭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传播的能力还没有跟上。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永恒发展的、是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关键在于 你能不能把碎片串成一条线,形成一个碎片链,让众多碎片滚起来,在比对、修 正、变化、上升中去逼近真实,这是需要我们补上的能力专业化的碎片传播能力。
二、重新認识现场现场,这是一个和记者共生的概念。现场和记者相互定义,彼此成就,就 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央广军事部的老主任刘长乐说过:干新闻的, 大事发生时,哪怕来不及穿裤子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自媒体时代,拼到达现场的速度、拼获得信息的数量、拼发布的短频快, 显然专业机构和记者的传统优势被极大地稀释了。只要有手机、有网,哪怕你在 一个偏远的山村,都可以尽知天下事。于是不同的声音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 还要不要记者赶赴现场?你再快也没有自媒体跑得快,因为他就在那儿呢!何况 你到了现场,还需要一段了解情况的时间!怎么办? 其实,自媒体时代,现场对于记者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更重要了。不 单单是要去现场,还要到达标志性现场。自媒体时代对现场的理解:是点,不是 面!在这个点上,新闻信息最密集,受众的关注度最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 自媒体时代考验的是记者精准定位、精确出击的能力!自媒体时代,记者去现场 就是去标志性现场。
如果对2010年玉树地震的救援报道进行大数据检索,最高频出现的一个词 是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结果被媒体高频引用。其次 是地毯式拉网式搜救。只有到了标志性现场之后,你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不抛弃、 不放弃,什么叫地毯式拉网式搜救。
在重点区域,在每一处可能还有幸存者的废墟之上,救援队员手拿木棒敲 击能够发出清脆声响的物体,比如碎铁皮和碎玻璃,他们一边敲,一边大声喊:
有人吗?有人就回一声!然后全体静默,就连搜救犬都仿佛经过训练停止吠叫, 大家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到瓦砾堆上辨听下面的回声,若没有回声,就直起身子, 再往前迈一步,继续敲,继续喊,继续趴下,继续听这样循环往复,在重点区域 一米一米、一步一步地推进,寻找生命的迹象。
原来我们的事实需要这样去发现,我们的新闻产品需要这样去呈现。自媒 体时代,记者是否专业,拼的是细节,是体验。
什么叫细节?细节是海明威写输了球的棒球手恼恨地把手套掷在地上的 声音。细节是瞬间,是人,它是通往事实本质的那扇轻盈之门。细节是真实的, 细节是有力量的。
在玉树地震西北牛宾馆的救援现场,一栋四层建筑,中间坍塌,两边的楼体没有倒,但向中间倾斜,被困的四个幸存者就埋在中间坍塌的部分。指挥员临 机决定:为了避免一锅烩,救援队员一老带一小,外加一名记者,分组轮流进入 作业面实施救援。笔者当时成为进入现场的唯一的记者。
三个小时过去了,接近被困者的通道终于打通了,救援队员的大半个身子 都钻了进去,就在这时一次强余震发生了,两边危楼上的砖头直往下砸,警戒员 大喊一声快撤!求生的本能让我和那名年轻的队员迅速跑了出来,回头一看,老 队员却依然留在洞中,后半截身子露在外头,一动未动。
3分钟后,老队员把第一位被困者拉了出来。5分钟之内,4位被困者全部 获救。这名老队员叫刘文超。事后,我采访了刚从废墟上走下来的刘文超,问他 为什么不撤,他回答:你们在外面看不到,余震发生的时候,我已经抓住最靠外 的那个兄弟的手了,他已经被埋了一天一夜了,换谁也不能撒手就跑啊!我要松 手,他会绝望的。
能听到这样的话,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体验啊!听到这样的回答,谁还能 轻易质疑那浑水泡面的消息?在震后救援中,只有生命最大,只有真情最真。
互联网最讲用户体验,放到新闻报道里面,体验是什么? 体验,是麦克卢汉讲的人的延伸。受制于时空的限制,我对美的东西、有 意思的东西、叫人好奇的东西、利益攸关的东西、稀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抓 肝挠肺,干着急,傻瞪眼,这时有人带着你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问,让 你过瘾,让你爽。
体验,是史景迁说的像他一样活一遭。史景迁说,写历史,写几百年、几 千年前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样活一遭。②历史如此,作家如此,其实做记 者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体验,还是陈虻说的用你的皮肤去感觉新闻 三、重新认识独家 独家,对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做梦都想要的东西。哪个记者不渴望独家呢? 但是,网络时代,新闻的源头是共享的,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被 消解,基于信息源垄断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少。互联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独家 时代,媒体之间更多拼的是观察新闻的独特视角、解读新闻的独到权威观点、呈现新闻的独有语态。
2010年在中国的大西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当时的媒体上铺天盖 地的报道是什么呢?捐水,捐钱。有媒体报道北京的少先队员倡议每人给灾区捐 一瓶矿泉水送过去 当时也有人心中升起疑惑:大西南,真的缺水吗?缺到非得需要一人捐一 瓶不惜成本给运过去的地步了吗?小学课本里可是这样说的:大西南是我国水资 源最丰富的地区。
去了之后,笔者发现在重灾区贵州省兴义市,城里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 业仍然生意兴隆,可是出城不到10公里的农村却没水浇地、庄稼绝收,就连饮用 水都断顿儿了。这水还用从全国雇火车飞机送吗?直接从城里拉过去不就得了? 还有人质疑:西南大旱,真的是缺钱吗?时任云南省分管农业水利的副省 长孔垂柱给记者算过这样一笔账:从1949年到1995年,云南全省水利投入3个亿! 而现在随便一个地王就是几十亿。所以,不差钱儿,只是钱没有流向该去的地方。
所以,有的媒体经过调查研究,舆论的风向开始转变西南大旱,不缺水, 也不缺钱,我们缺的是公平。我们的灾也不仅仅是旱灾,更是投资失衡(轻水利 等基础性投资)、水资源分配失衡、长期忽视农村发展的灾。
正是因为一些记者的专业坚守,我们才有了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所以,在自媒体时代,在众声喧哗之中,独家倍显可贵,专业、独立,不 人云亦云,这是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职业记者尤其该做的。
有人说,做记者的得有点逆向思维,笔者把它叫作记者的冷热辩证法:当 寂静无声之时,记者不能失语,应该勇敢地表达;
在万众喧腾之中,记者要有自 己独立的姿态和冷静的思考。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要让大家哭出沮丧;
当社会笑 的时候,不要让大家笑出狂妄。真正的新闻在赞歌和批评之间,生活是灰色的。
四、重新认识语态 互联网已经并正在深刻重塑着媒介空间的话语形态。作家王朔说:什么叫 互联网思维?就是说人话。这些年,央视等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试探拓展语态空间的边界。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转播央视开始尝试两个版本的現场解说,网 友把CCTV-1朱军和董卿的解说称为春晚式,把CCTV-13白岩松的解说戏称为白 话版,就是通篇不要去讲大词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洪兵评价:在新中国 60年的历史上,在这样的大型活动直播中,像白岩松这样相对低调、平实的解说 还是第一次。确实,大型活动央视系统内部的直播竞争,这是第一次,但从此之 后在新闻语态上的尝试实践一直持续至今:国庆阅兵、里约奥运直播中诸如开国 大典上,除了人、马、驴是国产的,其他全是进口的之类的白话语录给观众留下 极深的印象。
自媒体时代,就连大家印象中最传统最古板的时政报道的语态也在悄悄地 发生着变化。十八大后,在时政采访中,电视记者先放下摄像机,广播记者先放 下录音机,文字记者先放下纸和笔,摄像记者先放下照相机,不管你是什么记者, 首先你是新媒体记者,你要去捕捉140个字的碎片,去捕捉领导人的个性化细节, 突出故事性、人情味,要报道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上的习主席的习大大形象。例 如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报道《习近平: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习近平:
要抓紧时间把婚礼给办了》等。
例如《习近平:要抓紧时间把婚礼办了》:
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看望官兵。当得知4月20 日上午芦山地震发生后,年轻飞行员张尚年当即中断婚礼,第一时间赶回部队飞 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至今婚礼未办,习近平关切地叮嘱他,要抓紧时间把婚礼 给办了! 五、新闻运营商的意识 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成了一家传媒公司,都是拥有 分享策略的内容提供商。我们需要重新发现新闻,或者叫重新定义内容。媒体也 好,记者也好,要有一种新闻运营商的意识。
运营商就是把所有复杂的事情交给自己去死磕,然后给大众提供一个通用 且简单的服务。比如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我们打手机,只要买它个卡拿起 来就打,而电信科技背后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交给运营商来解决。也就是说,媒体 也好,记者也好,你该干的活,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种便捷的新闻服务,这个服 务和产品,可能是大众化的、也可能是垂直化的,可能是编辑推荐的、也可能是 数据抓取的,可能是人格化的知识产权(IP)传播、也可能是机器人写作这都不要紧,关键是你要给大众提供的服务体验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把背后的 苦活、脏活、累活都自己扛下来,让大家在这种服务中有充分的临场体验,有寻 找真相的快感,有思考之后的满足,哪怕只是实用的信息、简单的娱乐,总之, 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服务对象爽!互联网也讲究用户体验,体验的最高境界也 是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爽)!而爽不爽,取决于你是如何去发现和呈现新闻 的。
六、未完的结语:大写的人 广播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笔者十年间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放在今 天,我的回答是:人际传播的大众化。广播的壳是大众传播,从点到面,由一对 多。而广播的核是人际传播,传播的本质和魅力正在于它的人际性,我说你听、 口传耳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心入脑、润物无声。
互联网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是连接,连接一切。人和信息、人与人、人与 物、物与物互联网最终要连接的一定是人与人的精神世界。一切技术的最终指向 一定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对人的潜能的激活。
无论技术还是内容,本质上都是在为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人的理解服务。
这是所有媒体(不论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共同的底层逻辑。
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敌人叫作新媒体。不管你是自媒体、机构媒体,还是技 术流的平台;
不管你是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还是专 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
不管你是直播、短视频,还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VR/AR),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我们都需要重新发现事实,发现新闻中的人, 发现新闻中的你和我。
发现新闻,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