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_试论提升大众文化传播的力量

试论提升大众文化传播的力量

试论提升大众文化传播的力量 一、要有意识地对民间活动、赛事等进行大力推动 大家一定记得: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 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中美两国乒 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前些年由中俄两国文化 部共同推进的中俄文化年活动,使两国的文化合作进一步紧密,中俄两国人民之 间增进了解与互信,同时进一步加深友谊,为今后遇到国际重大事情时,建立共 识与合作打下牢固基础。所有实例说明大众文化的传播有赖于广泛的群众基础, 小小的乒乓球、不怎么起眼的文艺交流活动等,都是大众传播的良好载体。

二、多拍摄、制作一些大众草根的正能量的作品(包括歌曲等) 《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山楂树》、《田野 静悄悄》、《遥远的地方》等等,这些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歌曲,以其朗朗上 口、耳熟能详的曲调在中国百姓之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甚至 几代人,事实上,歌曲的意义远远不在于歌曲本身,透过它的旋律和意境,我们 可以看到原苏联的田野、乡村、人民质朴的生活,还有他们浪漫忠贞的爱情故事, 也就是说是流行歌曲这一大众文化的传播,让我们了解到了苏联他们的社会、民 族特质等。一个国家的形象既来自它高端的精英文化,也来自被视为“低端”的大 众文化。高雅和深刻文化的跨文化理解往往对于其他文化中的人来说更加困难, 而大众文化的鲜活和直接往往可以形成“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印象。而电影 《阿凡达》的成功,不仅仅是电影艺术表现方面的成功,而是在大众文化领域中, 掌握、设定议题和议程的能力、科技能力、艺术经验的全面结合所带来的全球性 影响。事实上,美国相当一部分软实力产生自民间社会(大学、基金会、好莱坞、 流行文化等)。

三、以情动人多创作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长远利益的严肃任务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取向,但 当大家谈起中国文化“走出去”时,往往想到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现实 的大众文化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展开的积极面也可以被世 界接受和喜爱。打造“魅力中国”,既要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也要吸 引对中国大众文化感兴趣的人。“文化中国”不应仅包含“传统文化中国”和“精英 文化中国”,还应包括“大众文化中国”。当然,对于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和低俗化我们也要关切和警觉。像央视去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具备了相当的区域 性和民族性。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 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 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 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四、可以考虑深入浅出,先向周边国家渗透 现在看来,大众文化传播一直是我们的软肋,中国大众文化直接向西方发 达国家传播还存在障碍和困扰,一方面,西方传统地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 文化有距离感,另一方面也有西方大众文化高度成熟,中国文化产品还难以竞争。

但对和中国文化相通或相近的地区和社会,对面临相似发展议题和生活环境的新 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魅力不容忽视。我们在海外文化传播 方面一直高度关注在西方的传播,其实应该更注重传播效果,注重对文化相通地 区和社会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传播。这样才可能有更 好的传播效果和作用。

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让微博、微信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抓手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微博、微信作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交流方式, 不仅可以发布信息、发表议论,同时也是交流情感的良好平台,可见它本身是孕 育大众文化的土壤,同时对于大众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不可忽 视的传播力量。大众文化传播之所以成为祖国大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因 为大众文化的繁荣和大众传媒业的兴盛。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 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仿佛一夜之间,大众文化以各种方式渗透至社会的各 个角落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对于国际事务发展的影响力正引发学术界的 普遍关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凭借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 政策,可见发展良性的大众文化传播、提升大众文化传播的无形力量,对于提升 国家的软实力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杨名远 工作单位: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