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现状与建构] 教师教学现状

教师教学现状与建构

教师教学现状与建构 一、反求诸己:
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何谓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大学教 师教学观的建构可视为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也是大学教师由教学新 手到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学理想 是基本,因此,教学观的建构应当从直面深层次的教学理想开始。

(一)教中学 大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 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 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新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应对让教师 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会尝试学习新的观念与方式来解决处理,而学习 的途径可以有阅读相关文献、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观摩体验等,这时,通过 学习,他既有的教学观念就会开始发生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间不同教学 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勇于实践 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理念、教学策略与技能,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地 运用、熟悉、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 中,大学教师应避免“教条化”,即应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书或教师培训 中所宣扬的教学原则与技巧。

(三)不断反思 大学教学是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 体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 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
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 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将会更好地理解 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还蕴涵着教师自身的 教学价值判断。进而言之,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来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径。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与其他教学观之间的联系, 特别是反思自身精心选择的教学个案,将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获得卓越教学奖的“专家”教师与“新手”大学教 师之间在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别之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新手”教师的单 一教学观,“专家”们的教学观更为复杂与灵活[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 现有:“专家”教师有强烈的意愿从其他人,尤其是学生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教学与 课程方面的反馈信息,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系统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类反 馈信息,他们会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事实上,许多大学教 师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教师”,他们更视自己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此,探 究知识与学术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使命,而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与传统。

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 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大学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还需要教师 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也是一种学术,也需要不断探索。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教 学观的建构是大学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因此, 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固然以教师 “反求诸已”为必由之径,然而良好适宜的教学氛围,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乃是其所处的学术、教学情境诸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它的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大学机构无疑是其中 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文章拟就此讨论其中若干具体因素,并针对当前大学的教 学实际提出初步建议。

(一)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大多数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12]。这个结果令人深省,在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

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职前、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

过去的一些较好做法,如“助教进修班”、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等已不复存在。因 此,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加强大学教师教学 能力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上,大学可为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训或类似教师发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培训 的具体形式如何,培训内容与环节应精心设计,培训重心应立足于大学教师教学 观的转变与革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 实践。

(二)对教师采取多元评价 教学、科研以及直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教学是其基本 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职能的侧重点以及对大学教学的目标追求 本应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学出现了漂移现象,科研导向愈演愈烈, 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减少了 投在教学改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导研究 生,对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10]。这种重科研轻教 学的倾向,影响着大学教师对于学术与教学情境的认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之一就在于实现对大学、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化,平衡教学与科研。

(三)适度控制班级规模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规模也常常影响着大学教师的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有 研究指出,当班级规模适中以及教师能够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当教师所 在院系重视教学时,相较于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似乎更 倾向于后者[6]。目前,中国高校的生师比普遍较高,且呈现逐步升高的态势, 2008―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师比依次为:17.23∶1,17. 27∶1,17.33∶1,17.42∶1①。基础课与专业课大多都是大班 上课,教师很难顾及全体学生,更不用说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思想、学问上的充分 交流。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助教制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提升 高等教育质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 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其教学观的建构过程是 密不可分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是其提升教学实践水平的先决条件。

这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过程。大学教师教学 观的建构,不仅需要大学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大学为之营造适宜良好的 学术与教学氛围。

作者:叶俊飞 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