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_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路径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 【摘要】在现代社会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人类发 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生态文明 建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帮助,对此,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应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如此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意识;培育路径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生态学、生物、园林、农学、环境学等专业便已开设 了生态学课程,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生态学课程已被许多高 校纳入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范畴,选择生态学课程的人数也逐步增多。对此, 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该如何在生态学课程中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并满足社会发 展需求已成为了当代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师应首要思考的问题[1]。

一、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加强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有着极强基础性的科学,且其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亦极其 宽广。如今的生态学,已然横跨并覆盖到了微观至宏观的各个层面。首先是微观 方面,生态学虽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但却由最初的分子逐步发展到了个体、种群、 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景观以及全球等不同层次。至于宏观方面则涉及到自然、 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要素,由此形成的学科体系亦极为庞大。故作为高校生 态学教师,其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清晰反映出生态学的各个研究层面,便必须结合 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此同时,鉴于 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四部分组成[2],故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大量的研究资料,从整体上 对生态学课程予以系统的优化,方能在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确保教学的 全面性与科学性,进而将生态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确 保学生今后在生态学领域的良好发展。开设高校生态学专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 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为学生传播生态学思想, 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教师在开展生态 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事与生态事业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 身体会树立生态意识的重要性,继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推进教学方法多元化,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生态危机的背后机理基于生态学专业课程本身特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取启 发、讨论、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培养学生综合 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提升,继而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最终促使学 生积极融入社会去获取更多的生态学知识。例如,当进行温室效应、沙漠化、厄 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破坏以及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的相关内容教学时,为使学生对 该部分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教师便可要求学生结合网络途径获取与之相关的事 件、案例或相关研究文献。随后,教师又可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PPT课题或电子 书等方式,继而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获取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如此既有利于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当学生自主从所收集 资料中总结出基本的规律及原理后,再将之运用至本专业的生态管理中去,将极 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生态学本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极为密切的科学。

对此,教师的教学也应积极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感官入手,切实引导学 生对生态学的认知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而懂得以理性思维去分析并掌 握防止生态危机发生的机理。当学生对生态危机有了更准确的认知,方有利于形 成科学的生态意识,继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看待生态危机问题。当然,在此过 程中,教师亦可由生态危机背后的机理入手,来提升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理性认知, 进而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促进学生良好生态意识的形成。

三、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生态意识 生态学既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那么实践教学的开展便 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基于生态学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亦可 结合一下几种方式来开展:一是增强实验课课时,开展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 过亲身的操作与体验来增强自身对生态学的感性认知,继而在巩固学生对基本理 论及方法的掌握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二是采取野外综合练习的方式来促进 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

总之,生态学不仅有着极强的基础性,且学科体系亦十分庞大,故要切实 体现生态学科的重要作用,高校所实施的生态学教育应首先从学生的生态意识入 手,唯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方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在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