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院内感染护理控制效果分析
外科患者院内感染护理控制效果分析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入院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 院内获得并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 期的感染[1]。院内感染常见的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皮肤或其它 部位感染,住院患者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者, 以及老年患者,均是院内感染预防的重点人群。所有医疗单位均是患者聚集的场 所,医院内外环境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因此为院内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条件,促使院内感染发生,院内感染给社会、医疗单位和个人都带来非常严重的 危害。为积极探索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莒南县人民医院作为国家三 乙医院,首先在外科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旨在提升护理服 务水平,控制院内感染,提高群众满意度。该文重点探讨护理管理对外科住院患 者院内感染控制效果。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该院外科病房骨外科两个病区2016年入院手术患者共3218例,其中男 2037例,女1181例,年龄12~83岁,平均(46.32±12.76)岁。随机将两个病区分 为普通护理病区和优质护理服务病区,两组患者分别有1529例和1689例,两组患 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手术及麻醉方式均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按照原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院内感染病例,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1.2.1常规护理方式 患者入院后,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按医嘱进行分级护理,向患者或家属介 绍病房管理制度,住院期间配合诊疗和护理,观察伤口或手术刀口有无出血或感 染,严格执行病房消毒与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对病人做好心理辅导及健康 教育。
1.2.2优质护理模式就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基础护理管理,由医院护理部负责监管,制 定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认真落实护士长责任制,深化细化护理专业内涵,全面做 好护理服务[2],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放心”的医疗卫生服务[3]。
1.3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比较,用[n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优质护理服务病区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护理病区(χ2=17.09,P0.001), 见表1。
2.2两组患者院内感染部位构成比较 优质护理服务病区院内感染部位构成与普通护理病区未见明显差别 (χ2=0.74,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性别比、年龄构成比较 普通病区男性感染36例,女性感染22例,优质护理病区男性感染16例,女 性感染9例,两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
两组患者院内感 染的性别比、年龄构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05;
χ2=1.88,P0.05), 见表3。
3讨论 骨外科患者由于术后肢体活动不便,体质虚弱,容易引发院内感染,给患 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外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院内感染率下降明显, 这与缪大宏等[2-3]报道结果一致,院内感染部位构成比没有明显变化,这与病房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后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有关。院内感染的因 素较多,在骨外科患者中,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因留置导尿管、 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损坏了人体的生理机能,打开了病原体入侵 的门户,非常容易引起感染。其次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得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和繁 殖,这些耐药菌株感染显然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院内感染又使得机体内部微生物失衡,容易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5]。另外,住院时间 延长直接增加了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也是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
其他诸如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医院管理不当、管理制度不完 善等也是院内感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后,不仅院内感染率下降 明显,医患关系也得到相应改善,患者满意度提高,社会满意度也相应提高,所 收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必定会得到显著提高。当然,护理管理还有很多具 体工作需要细化、量化,关于如何优化服务流程,做好安全护理及出院随访指导, 把优质护理的理念运用到临床中去,完善激励措施和考评机制,是下一步临床护 理工作重点加强的内容。建议在医院大力推广普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深 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加强护理管理,完善陪床探视制度,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 消毒隔离意识,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的监测系统,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降低院 内感染率。
作者:陈玲 单位:莒南县人民医院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