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 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陈独秀1896年考 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 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 为文科学长。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 秋获释后回上海。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 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 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 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 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他1879 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 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 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 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 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 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 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可见,陈独秀在 这时已有了相当的责任感,同时幼年生活使他拥有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 这为他以后27年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同样促进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1896年陈独秀以优异成绩 通过秀才考试。给他带来声誉的应试之作,是他改头换面故意模仿的古代八股文, 但却赢得了昏聩考官的赞赏。应试成功只激发了陈对传统课程的兴趣。一年后他 第一次离家勉强去南京参加乡试。在九天的严格考试中,几百名应试者像囚犯一 样被关在为他们准备的闷热、臭气熏天的号子里,当时正值夏季,在小号子里他 既不能直立又无法平躺。陈落榜了,由那些怪现状他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 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 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 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他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正是这次考试,开启了他 的革命事业,他在摸索着前行。
此后不久,陈就投身于激进的时事评论,尽管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 一直是个不引人注目的评论家。他多次去日本在弘文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他与 革命运动有联系,但并未参加,这也许是因为他反对那种狭隘的具有种族主义痕 迹的民族主义。但无论如何,他显然是同情革命的。章士钊是他当时的朋友之一, 此人当时是《苏报》最负盛名时期的编辑,陈与章及其他人的合作,在上海和安 徽创办了几种改革派报刊,文章大部分用方言写作以吸引更多的大众读者。后来 陈也为《甲寅杂志》撰稿,这个杂志持反袁世凯的温和自由主义态度,为谨慎起 见,在东京发行。陈自己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一期1915年9月在上海出版。
1916年9月,杂志改名为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青年》,它的问世, 结束了陈默默无闻的历史,如此,一颗耀眼的新星闪耀。
当时的社会形势是:1915年,上海已成为现代大众出版中心。可以想 象,大部分出版物是轻松的消遣读物:《滑稽时报》、《莺花杂志》、《笑林杂 志》是其中几种月刊。但《新青年》并不是当时唯一自称内容高度严肃的刊物。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后来持续了几十年。章士钊办的《甲寅杂 志》,不久被亲袁世凯的日本政府查禁。
但《新青年》很快确立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吸引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 的注意力,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以来,还没有一个杂志能做到这一点。陈在 开始他新历险的发刊词中向读者响亮地宣称: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 英美人相勖之辞也;
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 在人身。新陈代谢……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 社会亡。
这里同样是他不懈斗争的阵地。陈的敬告青年包括一些特定的忠告:
精神上要独立而非奴隶的;人生态度要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眼界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思想上要实利的、科学的,而非虚文的、想象的。这些并非新见解;《新青年》 在创刊第一年,肩负起了梁启超十年前未能完成的巨大的思想启蒙任务。虽然这 些见解并不新鲜,但与先前的比,还是有极其巨大的差别。《新青年》早期读者 们看到的,是大量、集中的辩论,是具有不同个人风格和趣味的大杂烩。陈本人 爱好生气勃勃、态度鲜明、开朗大胆的行文方式,对诸如法兰西文化的伟大,东 西方的根本差异,现代文明的历史等这些大问题最有兴趣。他也擅长精雕细刻的 写法,如他所作的近世两大科学家传:俄国生物学家伊凡〃梅克尼科夫 (1845—1916),德国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物种起源》的 译者,曾留学日本的老革命家马君武,为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Ernst Heackel, 1834—1919)写了一个具有学院派特征的详细介绍。曾在明治大学获得政治学学 位的高一涵,非常精细地著文讨论了共和体制下公民的意义和自由与自由权的区 别。
这个杂志的基本调子是善于煽动而拙于分析。曾选译了马威克(W. F. Marwick) 和史密斯(W. A. Smith)所著的《真公民》(The True Citizen)中的一章, 并以恰当的格言开头:“儿童者,成人之根基也”,“凡当为之事宜善为之”,“使 汝功败垂成者,唯汝躬耳”,“天才无他,劳与勤而已”。《亚美利加》和《马赛 曲》作为爱国赞歌的典范刊登了出来。翻译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他被抬 高为“其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之气,尤足为青年之典型”。奥斯卡〃王尔德的《遗扇 记》在该刊连载,称其“摹写英国政治及社会生活之特征”。该刊对“妇女问题”颇 感兴趣,陈独秀翻译的马克斯〃奥雷尔(Max O’Rell,1848—1903)的《妇人观》 (Thoughts on Woman)预示了五四时期这个问题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争论之一,其中 有这样的智慧妙语:“常誉妇人之男子,非知妇人者也;常毁妇人者,亦终不知之。” 出于介绍这个组织的热情,全文翻译发表了梁启超12年前简要介绍过的《美国少 年团戒律》(The Boy Scout Low),其戒律有恭敬、忠诚、谦虚、节俭、友善,而 且告诫人们要坦然微笑着面对艰难困苦。
这个杂志介绍的内容,的确有些庞杂。例如,既有从赫胥黎(T. H. Huxley)布道书中选的《论改进自然知识的合理性》,题目翻译成了更容易理解 的《现代思想的科学精神》,也有伯克(Edmund Burke)的演讲《美洲殖民地的自 由精神》。
总的印象是混乱,“今其国之危亡也,”陈独秀1916年写道,“亡之者 虽将为强敌,为独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国民之行为与性质。欲图根本之救 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这里,他将国民性提升到了救国图兴的高度。
到1917年,《新青年》的发行量已由1915年的每期1000份增加到 15000—16000份。它因此实际上成了自由的北大知识界的大本营。1918年初成立 了编委会,其中成员计有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以及稍后加入的高一 涵。每月的编委常提出新颖的题目出版专号。比如胡适1918年6月编辑了“易卜生 专号”,直到1920年,《新青年》绝大多数文章表达的是激进思想的一般观点, 而一旦置于陈独秀的独断控制之下,它就成了中国第一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杂志。
从《新青年》的历史和几个早期撰稿人的思想中,似乎可以看到新文化时期中国 知识分子探索的大部分历史,看出他们从文化激进主义向社会和政治激进主义的 逐渐转换。
显而易见,在1917—1919年《新青年》已经吸引了各种支持者时,这 些就成为《新青年》同人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自由派向来追求的目标。高一涵 的第一个观点可以解释为努力使政治与个人无关,把文化视为人的道德政府的产 物,这种传统观点要修正,而代之以这样的观念,即政府仅仅是文化的工具,反 映社会公民的价值观。由此转弯抹角得出的结论是,渴望在知识分子间建立一种 新关系,以作为文化和国家的代表力量。但新文化激进主义走得更远,如我们将 要看到的,他们大胆的、真正的革命企图是,以包容广泛、注重实效、自由无羁 的怀疑精神,作为培养人的性格、调节人的行为的基础,以取代儒家大一统的道 德教条。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缔造者,他在风起云涌的近代中国振臂高 呼,将新思想通过《新青年》传入中国,带给渴望变革的国人思想的引导,虽不 能说是百家争鸣,但这里已成为一个各种新思潮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平台。为 中国革命有一定的指导,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虽然它只 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先进思想,但引导了一批革命先驱。使民主和科学思想进入中 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二: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内容摘要:
进入近代,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多灾多难。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 中国人民,不甘贫穷,不容耻辱。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 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发动了辛亥革命。革命胜利了,胜利的果实却被军阀窃取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了正在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以 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 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党,开始开辟了创建新中国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运动 道路 意义 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 民族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出了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璀璨 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 后,由于腐朽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
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和极度的屈辱。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 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 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 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 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 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 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 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 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 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 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 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 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 器,因而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1921—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 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背信弃义和 陈独秀等人在领导上的错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标志的大革命失败了。大革 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反动政权,残酷的镇压、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第一枪。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 失败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此后, 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举行,大批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 地上涌现出来。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恐慌。1930 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兵力,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起大规模的“围剿”,企图 消灭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四次成功 的“反围剿”。但由于共产主义和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在第五次反围剿的 斗争中,红军失败了,被迫进行了战略大转移,著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此 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中华民族又面临生死存亡 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战略,成功击退国民党的 三次反共浪潮,通过延安整风、精兵简政、大生产等运动,不断加强政治、经济、 民主和军事建设,努力开辟敌后战场,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 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定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又面临着建立一个什 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迅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将国民党反动派赶 出了大陆,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 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 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 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 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 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 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四、新时期下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 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事实充分证明,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 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90年来,我们取 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 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 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 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江泽民同 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 与时俱进,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 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事业。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 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 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 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 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 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 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 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 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 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党必须清醒地 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 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 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 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 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 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提起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概念,大多数人对此都感到抽象或者是模糊, 很多人都很难分清国家与党的关系。其实,国家的意志就是党的意志。没有国家 不行,没有党更不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 中国繁荣富强,只有中国共产党值得中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歌曲唱的好:“没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确,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举措,使中国从困境中 走出,使中国人民从痛苦出解脱;使中国在世界中不断强大,使中国人民拥有安 宁和乐的家。中国与共产党早已合为一体,不能分割。胡主席说过:“我们只有 铭记历史,特别市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 去,全面把握现在,真确创造未来。”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 员,必须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到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五、总结 回首望去,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有无数的人民在 饱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和剥削,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寻找光明的出路是人们生活的 希望。但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本身受到阶级的局限性,加之半封建半殖民的中 国,这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决定了两个阶级改革的失败。新民主主义后,马克思 列宁主义普及了中国人民的思想,鼓舞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于是,有了伟大的 “五四”爱国运动。成千上万的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线,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 出,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为了光明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中国需要这 种力量,人民需要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发出来的,是从血液里激发 出来的。这种力量足以照亮黑暗的旧社会,赶走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惊醒可悲 的卖国军阀。中国现在女作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 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能受得了。” 这种视死 如归,毫不退缩的宝贵精神,这就是爱国青年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必然的。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并不容易,面对过国内国际重重险境,军阀分 割,帝国主义压迫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勇敢的,不屈不挠的,这些 困难挑战都不能阻挡中国共产党发扬他的光辉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