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哲学与人生论文】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

摘要: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因果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也为人们所争论,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当中两者的关系似乎矛盾,甚至完全对立,这在人的思想发展当中是很常见的事情。本文主要依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文本,对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进行梳理,从而得出他在这一时期关于两者关系的论断为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的结论。

关键词: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因果关系 逻辑思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手稿的总称,这部手稿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特有的视角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异化——异化的扬弃”的逻辑线索,论证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他对社会问题的一次重大探索。

在这部手稿中,“异化劳动”是其核心概念,可以说它为理解其它概念乃至整个思想体系提供了一把钥匙,与“异化劳动”相伴随的“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也贯穿了手稿的始终,而“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以及他们关系的理解会对理解整部手稿产生重大意义。

一、异化劳动问题的提出及具体规定

《手稿》的内容是建立在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章中提到:“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这说明马克思不满意国民经济学家对私有财产的一般意义上的、抽象公式式的解释,而他自己则要立足于现实对私有财产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并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从异化劳动这一事实前提出发分析社会现象,并从四个角度对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

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二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它只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这两种异化显然都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总结。从前两个规定可以推出第三个规定: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而“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因此,“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第四个规定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规定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和应有状态,后两个规定是前两个规定的推理,关注的也是个体的人以及作为“类”的人,总之,他的视野没有离开人,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仍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虽然在内涵和论证问题的思路上两者之间已经有明显的不同。

二、当前学界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探讨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学界有很多争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循环论证说,即马克思在文中的不同地方对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此时遵循的是两条逻辑主线:一条是从历史的发生学的角度,得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原因;一条是从逻辑的人本主义的角度,得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2、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这在《手稿》当中有明确的根据,马克思写到:“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结果。”、“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3、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私有财产和劳动这一章节,马克思提出:“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的即劳动的发达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4、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因果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说:“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以上的几种观点似乎都有文本依据,似乎都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比如在第三种观点当中,表面看来私有财产完成了它对人的统治,使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也就是异化劳动的开始,因此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但仔细分析,他前面还说了“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说明私有财产的最终来源还是劳动,是先有了异化劳动这种活动,之后才会有其固化结果私有财产,虽然其时间上可能同时发生,但其仍然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这也正好牵扯到第四种观点,因果关系不是单纯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确切的说不一定在时间上呈现先后顺序,它主要强调的是一方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可能同时发生,但这不妨碍两种因素当中会有一个是主动性的因素,另外一个是被动性的。因此如上所述的互为因果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但这不能掩盖两者的主次关系,说他们互为因果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另外,既然在文本当中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的依据不成立,那么也就不存在循环论证说,当然还有很多学者会从之后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说明马克思最终认为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并且认为马克思最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生学的角度来处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至于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史过程两者关系是如何确定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只限于《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一文本,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当中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出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这个问题要探讨的重点。

三、论证两者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与现实起点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关注的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情况,而对于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他关注的是非常少的。而且在《手稿》当中马克思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是有他自己的逻辑前提和现实起点的。

马克思一开始就表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这说明在当时马克思把费尔巴哈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他甚至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说明在当时马克思非常推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他认为费尔巴哈重视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事物,这正对重视抽象的、思辨的国民经济学提供了批判的基础,因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显然是他这一时期思考问题的逻辑前提。

当然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有他重视现实的特色,马克思要求:“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在当时最大的经济事实就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这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挣的事实。而“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推理情况下,马克思明确得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综上表明,从马克思论证的思路来看,一方面马克思确实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他关注任何问题的角度都是从人本自身生活出发的,“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他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进而推出了私有财产的存在,“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然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对人的关注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比如他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再比如,他虽然对异化劳动大加批判,认为异化劳动违背了人的本性,但他仍然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认为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必备的阶段,是历史规律的自然展现形式。另一方面,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他时刻关注着人的生活状态,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做过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做过多解释。

既然马克思认为是异化劳动决定了私有财产,那么异化劳动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他说:“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他对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说:“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在以后的研究工作当中也证明正是异化劳动如何产生这个问题推动了马克思进一步思考,使马克思开始从劳动、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去解释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因此异化劳动这一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并非是矛盾的,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前的重大探索和思考,他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文本为依据,通过分析马克思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基点,得出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是认为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的,也就是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年版。

3、黄楠森、庒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孙成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J】,经济学刊,2011年12月。

5、闫清会,《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