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_初中新课改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2000年,贵州省响应国家政策,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有先前省份的相关改革经验可借鉴,但是贵州有着具体的省情,比如经济落后,教育落后。所以改革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就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本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是必须值得人们重视的。本研究者是一名师范类历史学者,今后更多可能面向历史教学,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21世纪的新希望,为了今后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以及谋求解决方案,对掌握正确的历史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并从工作中享受愉悦和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掌握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内容,得到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以供初中历史老师教学参考。

(二)研究目的

1、国家政策的实施: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在全国顺利推进。此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必须值得人们重视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

2、.现实问题: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渡中学是一所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 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层次不一,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知识面极其狭窄;另外,三渡中学没有专业历史教师,只是为了教学任务,随便安排其他任课老师代课,教师教学只停留在书本层面,一些老师难以转变过去的观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法,任然以“填鸭式”教学,这显然有违新课程“全人发展”的目标。也将不利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

方针的实施。本研究旨在建构与运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对历史教学模式重新审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3、个人因素:此题目是在本研究者在实习的基础上,一边实习,一边研究,教与研相结合,逐步挖掘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谋求解决方案。为农村历史新课程教学做出实际贡献,同时方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

(三)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主题、目标及内容,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具体内容如下: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即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研究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和搜索“贵州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找到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期刊、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

   2、观察法。在本研究者实习的遵义县三渡中学,观察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并做好记录。

3、问卷调查法。在实习时,通过制定针对学生和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得出数据,方便了解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现状。

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本研究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以调查及向资深的教师咨询,得到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案和新的教学法,以供初中历史老师教学参考,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章 研究基本情况介绍

(一) 新课改基本情况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人们知道在1992年才进行过课程改革,为什么在仅隔9年的2001年又要进行改革呢?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推行课程改革了。不错,今天的教育质量必将影响未来人才的质量,这要求国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里。此次课改已经历时15年,全国分多批次进行课改,至今还有部分地区没有推行,且任有很多问题没能解决。如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短缺、教育制度有待更新、教学班级过大、考试评价体制滞后等。

2001年贵州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纲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开始推行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主要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结构方面、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评价方面、课程管理方面进行改革,着重以人为本,改变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现象,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水平、心理水平。始终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

(二) 三渡中学基本情况介绍

   三渡镇中学建于1952年,位于新蒲新区东面,326国道从学校门前穿过,属于镇级初级中学,目前设置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70人,教师35人。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没有专门的多功能教室和阶梯教室,有8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师平均年龄38岁。取得中级职称的共计20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教师配置极不合理,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外,其余科目都没有专职教师。学生基础极差。

2、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价的主要方法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从注重学生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潜能;评价作用从注重观察和选拔转向反馈和激励;评价功能从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方法从单纯依靠笔试转向观察、交谈、日常表现、作品展示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例如某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方面除了采用分数评定学生成绩之外,还采用日常作品评价,如小论文、历史故事、平时作业、活动策划等。在考试方面,除了采用笔试,还采用口试。平时还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学生家长也加入到学生成绩评定中来。同时还组织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学生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前面讲了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都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因为,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指向于活动的结果及其意义,而内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指向活动本身。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即展开学生自我评价,成为很重要的课题。首先,学生是历史学习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和感知者,这种参与与感知以及学生自己的心理状况只有学生自己明白;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增强,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做出自我评价。教师只有把学生自己、家长、同学的评价相结合,才能得到最真实、有效的评价。才能最终使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结 语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纲要》为我们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然而真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的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许,这对于教育者来说,任务很重。是的,作为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我们同样备感责任重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改革理论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去推广普及。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没有良好的实施环境,任何教育理论,课程改革都是无用之功。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起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历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历史教学不单单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历史知识的综合渗透性是其他科不法比拟的,如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毛泽东说:“历史使人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因此,我们要杜绝由上到下的“学史无用论”,恢复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广大历史开发者和历史教学者要始终把《纲要》提出的“新课程培养新世纪‘全人’的目标”放在首位。努力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专业知识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历史课堂面对的是有血有肉、好奇心强、爱表现的初中生,我们既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又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做好课堂合作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史观。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新时代的希望,我们需要新课程!更需要新的历史教育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