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论文_声乐表演的心理调节措施论文

声乐表演的心理调节措施论文

声乐表演的心理调节措施论文 摘要:歌唱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歌唱者在演唱技巧和声乐表演上,自 始至终都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心理调控是歌唱者 提高演唱水平的重要基石,更是歌唱者在声乐表演时完整表现艺术作品的有利保 障。

关键词:声乐表演;
心理;
调控 一、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的心理问题 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 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 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 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

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 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 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 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
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 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 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 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 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 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 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 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因为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 能凭借直感(悟性)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

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尽可 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 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紧 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 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否 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 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
歌唱者在舞 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表 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在舞台上注重心理调控,不仅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 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轻松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取得预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艺术通常分为两个创作过程,词曲创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创作过程, 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演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演唱者通过对作品意境 的深刻体会,对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风格、准确把握情感的基 调后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歌唱能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声乐作 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是“有灵魂”、“有血肉”,能“号召人”、“感化人”、“打 动人”的歌唱。

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过程。歌唱者情感投入 地进行歌唱,就能让歌唱者“身临其境、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也能使声乐作品 产生“人物感”。人物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 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 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人们常说:“演员应当演什么象什么,应该惟妙惟 肖地刻画人物”。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 实践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 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结语 从这些优秀的歌唱家身上我们看到,歌唱艺术并非仅是词曲作品和声音乐 器的简单组合,而是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的声乐作品表演艺术。在观看著名歌 唱家舞台演出时,歌唱家在台上演唱什么,观众的眼睛仿佛就能看见什么、身体 好象就能感受到什么。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间始终有 一幅画,我会按照这幅画去工作。”因此,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必须时刻想象歌 词内容的现实情景,用声音表现音乐的情节,用歌唱表达人物的感情,这样的歌唱才能富有激情、带有感染力。

歌唱者在舞台上认真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演唱时“身临其境”达到 “忘我”和“无我”的地步,这样不仅从根本上能解决“怯场”的现象,而且将会取得 富有感染力的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