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困窘与完善论文:夫妻债务

浅谈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困窘与完善论文

浅谈夫妻共同债务法律困窘与完善论文 摘要:我国现行的夫妻共同债务制度是以《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为中心建立 起来的。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在立法结构上没有规范的定 位;保护法益时权衡不当;与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根本原则相违背;举证责任分配有失 公平;推定方法适用不当等。为了能实现实质正义,必须尊重法官自由裁量权,同时 需设立一些配套措施对共同债务制度本身进行完善。

关键词:共同债务;
日常家事代理;
法律解释 共同债务制度是一项交织于财产法与身份法之间的特殊债务制度,我国婚 姻法迄今尚未设立一套具体的较为系统全面的夫妻债务制度。在当下,完善该制 度,极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规定 夫妻债务制度是我国夫妻财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夫妻共同债务制度 是以《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以下简称第24条)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婚姻法解 释二》第24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 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如要否定共同债务须满足:“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 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 情形的除外。”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夫妻财产约定公示制的情况下,夫妻中非举债一 方要想举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第三人明知”这一要件基本是不可能的。突出表现 两类案件上:一是债权人持夫妻一方签字的大金额借条来起诉夫妻两人连带归还 借款;二是在夫妻感情危险期或离婚时,一方亲友持该方签字的借条来起诉要求夫 妻两人连带归还。此类债务在司法实践中基本都会被定性为夫妻共同债务,非举 债一方都要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论文下载。

第24条所确定的也可以称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中的“推定规则”,这一规则 背后就是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方面采用的是“名义说”,即以婚姻关系存续期 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除非另一方能够证明除外 情形。而我国立法上并不是一直延续着“名义说”。1980年《婚姻法》第32条中就 采纳了“目的说”:“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以共同财产偿还”,即以 所负债务的目的来判断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立法转变的社会背景就是在1980 年《婚姻法》实施后,存在着大量通过假离婚来逃避责任的现象。这一立法转变 有效遏制了假离婚逃避责任的行为,给法院在实务审理上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大量个案的实质不正义,对夫妻中非举债一方(通常都是女方)利益造成了损害,有 矫枉过正之嫌。

二、共同债务制度的缺陷 第一,我国在夫妻共同债务制度在立法结构上没有规范的定位。①婚姻关 系是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结合。债务是财产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夫妻债务 问题应该是一直伴随着夫妻关系成产前、存续期以及结束后。而我国修正后的婚 姻法在夫妻财产关系部分未对夫妻债务的性质、清偿、分割等问题做出一般性规 定。仅有两处规定:《婚姻法》第19条规定了约定财产制;第41条关于离婚时债务 的规定。如此的立法似乎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只有在离婚时,法律才会涉及到 债务处理。而债务通常出现在各个阶段,也有必要给予法律规制。处理夫妻关系 存续期间产生债务却需要援引离婚时夫妻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显然不当。

第二,法律在保护法益时权衡不当。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其存在 的价值就是在于它能保护一些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善的东西,而当两个均受保护的 权利发生冲突时,法律就必须做出权衡。在夫妻共同债务方面,法律同样也面临着 这样的选择:是更多保护债权人还是更多保护夫妻中非举债方立法采纳“名义论” 就是从保护交易安全角度来考虑的。但现代民法理论主流观点认为保护交易安全 也应是基于对善意无过失的信赖保护,而夫妻中非举债方几乎没有控制力,无法干 预债的发生及债的大小。在此情形下,让非举债方承担清偿责任有失公允。

在个人主义张扬的现代社会,婚姻从本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个两个人的契约 ②,可以说,现代社会夫妻间已难以掌握对方的全部财产状况,更无法控制对方与 外界的交易活动。还笼统地强调夫妻一体,共同承担风险,势必会给夫妻另一方利 益造成损害。

第三,与家事代理制度根本原则相违背。家事代理权,是配偶权中的重要内 容,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因家庭日常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的法律行为时,享有代理 配偶他方的权利,其行为的后果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由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 任。③多数国家婚姻家庭法规定夫妻对日常家事的相互代理权,这样既方便了家 庭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第三人的利益。《婚姻法解释一》第17条中规 定:“夫或妻在处理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 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多数学者认为,此虽直接规定的是夫妻日常家事决 定权,但也间接的承认了夫妻互有日常家事代理权,以满足夫妻处理复杂、多样的 家庭事物的需求。现在的问题是:在日常家事范围内,让夫妻一方为另一方行为承担责任的法 理依据是什么责任范围到底有哪些,第24条的规定是否与之相符婚姻是男女双方 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④婚姻家庭的本 质决定了配偶任何一方需要享有独立处理某些家庭生活问题的权利,即可视为夫 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夫妻共同生活是两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基础,其法理基础 就是表见代理,即让交易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实施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表见代理制度设立之目的,在于保护交易 之安全。⑤因此,日常家事范围应该在夫妻共同生活之内,超过共同生活之限,就不 应再属于代理范围。⑥虽然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日常家事代理应该 包括购买家庭生活用品、治疗疾病、从事文化娱乐、家庭教育等日常生活方面。

因此,第24条仅是双方是夫妻关系之名,就推定为共同之债明显有违日常家事代理 制度设立的初衷。这种违背直接表现就是实务中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公平。

第四,举证责任分配有失公平。公平正义原则是分配举证责任的最高法律 原则。⑦在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方法上,我国采用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 责任分配方式。而根据第24条的确定的“推定规则”,基本就免除了债权人证明是 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债权人只要证明一点:此债是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即可。如要否认是共同债务,则非举债一方就必须证明:(1)债务系个人债务,或夫妻 双方实行约定财产制;(2)债权人明知。如要证明债权人系“明知”则需要债权人和 债务人配合。即使非举债一方证明了其夫妻双方是约定财产制,只要债权人坚称 不知,则非举债一方基本上就无法达到排除是共同债务的证明标准。但是,根据日 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特点,债权人如主张夫妻共同承担债务,则其至少应该证明债务 在家事代理范围内,或其有理由相信债务未超出家事代理范围等。债权人在这方 面的举证责任是不能免除的。因此,第24条确定的“推定规则”在举证责任分配上 是不公平的。其原因就在于法律推定方法使用不当。

第五,推定方法适用不当。所谓推定,是指根据某一事实(基础事实)的存在 而作出的另一事实(推定事实)存在的假定。⑧就推定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假定, 是一种是将真假不明、有无不清的事实确定为真或假,有或无的一种法律上的“拟 制”。在诉讼领域,基础事实是推定事实的具有强大证明力的一类特殊的间接证据。

根据通说,所谓间接证据,“系指用以间接证明待证事实之证据,即先证明某事实,再 由此事实,推论应证事实之证据”。由此可见,间接证据之所以能够起到证明作用, 正是由于通过它可以推论应证事实;而之所以可以推论应证事实,则是由于二者之 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显然,这正是推定的过程。因此,推定实质上就是司法机关(当事人)认定(证明)事实的一种方法,即在直接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运用间接证据对 待证事实作出的假定性认定。

“推定的逻辑是其一,这是一个逻辑判断过程,是一个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 结论的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其中,甲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是大前提,甲事实 的真实性是小前提,乙事实的真实性是结论。在法律领域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这个 过程通常被称为推理或推断。其二,在这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中,由于大前提是经 验性的,而不是规律性的,即它是一种可能性很大的或然性,因而这一逻辑推理的 结论显然具有不周延性,故可能为假。”⑨依证据法原理,适用推定的前提是以常态 联系为基础。生活经验至多只能证明:在夫妻生活中,在日常家事生活范围内发生 的债务与法律上共同债务有着常态联系。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没有这种联系了。

因此,我们立法上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一切债务均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缺 乏证据法理论支撑。

三、实务衡平及制度配套完善 第一,尊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法律具有局限性,立法又 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法治国家,为了让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最经济、最有效 的方法就是确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有权根据社会现实,结合法理来裁判。

作为对夫妻生活调控的法律,也理应如此。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上,承担连带责任 的社会基础――夫妻共同生活,是随着社会进步而有不同的内容。甚至在同一时 期的不同家庭对共同生活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因此,法官只有根据案件的社会 背景和个案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公正裁判。

第二,在立法上明确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我国《婚姻法解释一》是也规定 了夫妻在处理共同财产的平等权,但是这毕竟不是直接规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明确日常家事代理的范围,建立合理的夫妻共 同财产制度,更好维护夫妻共同利益,保护弱者进而起到保护家庭法律目的。同时, 通过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确定公平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平衡当事人诉讼权利。

第三,修改我国目前的《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撇开本条确定的“推定规 则”在举证责任分配和推定方法有不妥之处不谈,单就本条的合宪性、合法性就有 待商榷。本条是司法解释,而司法解释有效性的前提就是解释不能超越法律本身。

现行的《婚姻法》并没有规定类似的推定,而司法解释却自己创造了这样的推定, 明显属于超越了法律本身。第24条不是解释法律而是在创设新的法律,它并不具 有合宪性和合法性的基础。因此,修改此条款,摒弃推定规则是必需的。第四,创设一些配套制度来完善我们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社会现状也需要 一个完善的夫妻财产的制度。⑩首要的是完善婚姻财产公正及公示制度,明确婚 前、婚姻期间甚至离婚后的财产关系。其次要建立大额债务或大额财产共同确认 制度。目前实务中有关于大额财产共同确认制度,如在商品房买卖中,房产登记会 要求夫妻双方到场签字。只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在法律上有所体现,也没有在更 大范围中应用。为此,建立这样的制度让夫妻双方对财产和俩务进行认可,可以较 好解决类似的纠纷。再次应建立分居制度,并明确分居期间的财产制度。目前很 多国家都有分居制度,分居期间的债务除非明确约定或确属日常家事代理范围,否 则就认定为个人债务。因为我国并没有规定分居制度,所以我国的分居行为现在 还没有公信力,仅仅只是个“私”行为。这样既不利用夫妻感情状态的法律明确,也 不利用于第三人。而类似的债务又往往是在双方开始谈判离婚期间“造”出来的。

注释: ①刘雁兵.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确认的审判思考.法律适用.2006(5). ②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③史浩明.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政治与法律.2005(3). ④杨大文.婚姻家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⑤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⑥罗结珍.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⑦丁巧仁.民商事案件裁判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9页. ⑧赵钢,刘海峰.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法律科学.1998(1). ⑨刘金友主编.证据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173页. ⑩万鄂湘.婚姻法理论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