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散文文体在古文运动

古代文学论文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古代文学论文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古代文学论文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国古代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 史散文,两汉的史传文和政论文,都取得了高度成就。虽然它们的内容、形式和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古代早期的散文,概括起来,又有以下两方面的共同 特点:
一是置内容于首要地位,无论记事、写人、议论,都是有所为而发的,形 式为表达内容服务;

二是书面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朴实自然,不尚藻饰,写在文章中,便是明 白通晓的散行文字,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是其基本要求。所以 韩愈说:“唯古于辞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还 以《孟子》的成书为例,指出:“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书之 于简,何择焉。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 焉耳。”当时著书撰文,无非是记录口头所要说的话而已。古代早期的散文,正 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在文学发展史上,各种文体之间,往往会彼此影响。汉代兴起的辞 赋,由骚体诗的散文化演变而来,同时,它又促使散文向着辞赋化的方向发展。

辞赋实际上是一种带韵的散文,它的句式整齐,多用对偶排比,语言铺张藻丽, 夸奇炫博,这些都给传统散文以很大的影响。汉代的散文家如贾谊、枚乘、司马 相如;
扬雄、班固、张衡等,同时又是辞赋家,因而他们的散文作品也就往往带 有辞赋习气,比较注意语言形式的整饬对偶。特别是东汉以后,这种趋势不断有 所加强,语言的形式技巧越来越被放到重要的地位,早期的散体文终于逐渐为所 谓骈体文所取代了。

骈体文发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当时称作“今体”或“俪辞”,自唐代柳 宗元以后,才开始叫做骈文、骈体文或骈偶文、骈俪文,其中以四字六字相间成 句者也称四六文。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堆砌词藻、典故,注意音韵、对偶,句式 多以四字、六字成双作对,犹如二马并驾,“骈文”即由此得名。刘勰在《文心雕 龙·章句》中说:“若夫句笔无常,而字有条(一作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 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这正是骈文句式上的特点。应当承认,骈文的出现,充分运用了方块汉字的艺术功能,丰富了古代散 文的表现技巧,并非全无积极意义可言。骈文中的一些优秀篇章,也有着比较充 实的内容,不应一概否定。但是,就骈文的主导方面来说,却大都以华丽纤巧的 形式来掩盖其空虚贫乏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浮靡文风,语言严重脱离 口语,有的甚至变成了文字游戏,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自南北朝至唐代,这 种形式主义文风流行了好几百年,以致中断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造成了散文 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唐代古文运动的酝酿过程。唐代古文运动虽然至韩愈、柳宗元始获成功, 但在韩、柳之前有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骈文作为文章体裁的一种,本来无可非 议。可是它扩及一切文字领域,便造成很大不便和一些弊端,因为它并不是能够 适应一切文字场合的。因此陆续有一些人起来反对。

随着骈文的形式主义弊害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也不断有人出来加以 反对。早在西魏文帝时,大臣苏绰就曾模仿《尚书》的诰命体制写过一篇替皇帝 祭庙用的《大诰》,图以商、周的古奥文体取代骈体,但并未奏效。隋文帝时, 曾下诏规定“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弃绝华绮”,还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 马幼之“付所司治罪”。当时的李谔上书隋文帝,对齐、梁以来“遗理存异,寻虚 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 云之状”的浮靡文风作了严厉的批判。但他们还未从根本上反对骈文的形式,因 而也未能止住骈文发展的势头。到了唐代,骈文依然盛行不衰。唐初魏征曾称梁 以后的骈文“意浅而繁”,“文匿而采,词尚轻险”,是“亡国之音”(《隋书·文学传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