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中美关系历史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 一、本土与世界的关系 1.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突破文化地域性的内在要求文化的本土性与世界 性的关系,是一种共时性的地理空间坐标。中国文化不应当只是中国乃至东亚文 化圈的文化精神,还应当成为世界文化中一种有效的文化秩序。在西方主导的当 今世界,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地区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这种反思离不开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想 资源深入挖掘。前者是五四的革命文化传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后者则是当今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呼喊与必要诉求。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 之而增长之”。

〔2〕的文化自觉意识。2.文化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内涵中西文化的比较分 析本土与世界的关系,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地区性与普遍性、趋同性 与差异性等等辩证关系紧密相关。应该说,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有中西文化之 争,但是中西之争更多的还是呈现在本土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必洞达世界之大势, 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3〕也因此,在比较之中对于文化的审视当渗透这样的批判意识。笔者认 为,中西文化之争的第一层面是文化本位的思考,进而进行方法论高度的思考 ———中西横向对比分析。本土与世界在中西文化之争的第二层面,是现时代背 景下地区文化的文化全球化问题,即中华文化圈的扩充问题。在走向全球化的过 程中,有诸多的挑战,中西文化之争在所难免,正如英国着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 斯所言,“原本属于制度创新的东西,在中国都是作为符号而被引进”, 〔4〕这就不能不涉及对自己的文化的认识与别国文化的深入认知与准确 把握。“各种文化只有通过某种程度的比较才最有可能自觉,并且认识到自己与众 不同。当两种伟大的文化力图以同情之心相互理解,诚恳地相互模仿时,他们各自 都会得到成长,他们在相互接触之后能够更忠诚地保持其自身的全部特征。” 〔5〕可见文化的自信是在比较分析中得出的,也是比较分析后实践发展经 验的结果。3.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要中国文化注入活力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 整个时代处于启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主张理性、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是 否足以满足现在及未来世界的需要,主张批判思想的启蒙本身是否该受批判,这是值得深思的。事实上,中西方许多思想家已经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给出了自己的回 答。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文化因素时指出“儒家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合理的适应, 基督教的理性主义则是宰制世界”, 〔6〕梁漱溟坦言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理想归宿,并且认定“世界未来文 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7〕杜维明反思启蒙的危机并认为儒学的人文精神有光明的前景,而“不 仅仅是我们,还有西方的杰出知识分子,都认为启蒙所代表的启蒙理性,没有办法 带领人类走过21世纪”。

〔8〕进而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启蒙危机是否可以在西方文化系统内部得以 解决,如果解决得了,这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发展即可。但是如 果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死结,那么内部的拯救无疑是没有效力的。从 这个意义上说,世界范围内文化资源的新一轮整合与文明秩序重塑是必要也是必 然的。

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对于本土与世界的地理性,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是一种历时性的 历史时间坐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地看问题,什么是历史地看问题,就是这样以历 史的方式,放在历史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思考,而不是想当然。如果说在五四时期, 矫枉过正是一种必须,那么现在,根基于无而批判,则十分微弱而苍白。也便是在这 样的意义上, 一种问题所具有的多面性,往往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往深处挖掘, 常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发现,比如对礼的认知与把握,对信与仁的问题。这里面生 出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切实遇到的张力与紧张,但却缺乏一种深度的 理论进行解答。因此,在把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中,一方面,尊重文化本身 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尊从事实的发展,历史前进的轨迹必将是留下合理 的,淘汰不合时宜的。如今中国的崛起就是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进行的,同时又有 着世界背景。我们发展的问题是,我们如今面临的诸多问题,是自己的文化系统可 以解决的,还是不可以解决而需要借力西方,如需要的话,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要有 清晰的界定不能含糊。必须强调的是,文化的传统之力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伊夫· 瓦岱指出的那样:“即使传统看上去按部就班地在现代性面前不断后退……但它 并不因此而失去了它在现时和当代历史时期中的作用。”〔11〕3.分析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要深入文化心理结构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是在历史的 纵轴上展开的,体现在古今纵向对比之中,而要构建文化现代性,还必须更深入地 挖掘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过程也是文化心理学的内在建构过程,因为历史 发展之中沉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早已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心理 结构是一种定型的东西,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方式与行为习惯。此外,文化 心理结构还是人类社会本体的一个内在方面,与物质文明的外在结构相对应,也就 是精神文明结构。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斯 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 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 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因为这种民族文化心里结构的沉 淀,我们就要从自己的文化传统根本处找寻根据,并进而根据现代的需要赋之以新 的内涵,并不断在现实实践中使之发展创新,便是延续文明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

三、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网络时代是时间之经与空间之纬在时空坐标中的现实连接点,网络文化成 为现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之一,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与意识形态 较量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化的网络时代,横纵结合下的立体网络环境及其特征分 析,就必然融现代文化精神于世界眼光与历史深度之中,就必须有时代文化环境与 历史文化背景意识。也因此,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把握当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哲 学的现实性理解出发,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深入分 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进而在正确把握这一现实性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健康向 上的网络文化。1.从本体论的深度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把握虚拟与现实关系的 第一个层面是本体论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 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 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 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 约。” 〔12〕因此,现实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 〔13〕2.从方法论的高度认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网络文化所涉及的第二个 层面是方法论关系。坚持辩证的分析方法,将虚实之辩进一步展开可以发现:虚拟 是对现实的虚拟,离开了现实,虚拟难以为继;而虚拟又是互联网对现实影响的体 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就应该对信息时代的特殊性与独特性有更深 入的认识与把握,并将之与文化的深层问题联系起来。网络时代的到来所引发的信息革命,使得网络文化的建设成为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与必然要义。网络文化 建设要渗透现代文化精神,就应该充分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催生了 新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有着传统的文化宣传所难以企及的高效率与影响力。

既然“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 条”, 〔14〕既然“人不仅能够改造环境,也能不断赋予环境以新的意义”, 〔15〕那么网络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新特性,充分肯 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在两者的双向互动中营造健康和 谐的网上精神家园,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这必将为现实社会的文 化建设打开新局面。3.从认识论的角度思考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从世界历史文化的 层面看,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的无国别性,对消解文化的本土性有着十 分大的杀伤力。尤其是对于接受新事物快而历史文化根基尚浅的年轻群体,批判 要放在深层次的语境下进行。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 方式,只有深切把握历史环境背景的特征,才能真正发展文化。从世界历史现实的 层面看,“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 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16〕世界一体化的脚步在信息革命的时代逐步加快。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理论在现实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并将进一步发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 发把握文化坐标下的重要交叉问题,结合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 这三重维度综合思考便发现,第三重维度———文化的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应 当在文化坐标的横纵空间里寻求综合创新的可能性,因为创新是网络时代背景下 的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综上所述,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这三 大关系问题构成世界历史视域下文化建设的主要关系范畴,三大关系是三位一体 的整体性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全过程。纵横之间,文化的本土与 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交织其中,我们既要走出狭隘的地区民族主义,又要避免 抽象的普世主义。既要借力西方,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认知与挖掘,因 为这才是与开放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开放心态。中国完成现代化,有待 于从文化中国现代化的路径进行艰难求索,这是一个在统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 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论证的过程。文化的建设要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必 然以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深刻认同为基础,体现为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整合 的信心与魄力,而中华文化的特质亦能构成当今及未来世界对本土文化的呼唤与 需要,由是不能没有对本土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性的过程。网络时代所催生的信息革命有对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要 求我们充分把握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与新特点,深刻认识文化建设中统筹全局的三 大关系,在文化坐标系中寻求综合创新空间,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