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衍生出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 的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提高幸福指数。现阶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 起足够关注;
相关课程偏离实际过于形式,教师教育方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整 体上缺乏系统性。对于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以学校为着力点改变不重视的 落后观念;
涵盖到每一个大学生培养积极体验;
构建并落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情景体验课堂与线上交流课堂齐头并进;
致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辅相 成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虽然身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但与社会的联系却 日益密切,强度高、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生活现状,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面临学 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焦虑、抑郁、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渐渐滋生并成蔓延趋 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尤为艰巨,不仅要肩负起立德树人、深化素质 教育的重要使命,更要营造和谐心理氛围,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柱[1]。高校要重 视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大学生能够 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创建了一 种新形式的心理学思潮,即积极心理学。它的要义是要帮助处于逆境状态下的人 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 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2]。(二)积极心理学研究 的主要内容。首先,对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研究,重视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强调个 体要饱含善意的心态对待过去经历,带着满意的心境看待现在生活,持有乐观的 心绪面对未来前景,将开朗明快的情绪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学对于获 得积极情绪十分重视,具体包含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确保健康舒 适的睡眠,形成和建立真挚的友谊关系,出门与家人朋友交心聚会舒缓心情,为 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学习等。其次,研究个体层次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 自决、乐观、勇气等,人类的积极品质是自身进步发展的源动力,是克服困难奋 勇前进的基石。培育养成积极的人格有利于人们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时采取 合适有效的方略,例如具有乐观人格的人,在面对学业问题时,会常常带有良好 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认真寻找学习方法,行为处事上会带有明显的积极特征,因而具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再次,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强调构建和谐向上的 社会组织系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教育合力,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 氛围对公民责任感、职业道德感等的有效促成,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的形成 建立要有利于培育个体的积极品质和健康人格,旨在保障个体健康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前高校扩招,学生入学比例增加, 人数的上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上形势严峻,许多大学生满心欢喜的入学,垂头丧 气的离校,毕业等于失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冲击着一批又一批的在校生,而心 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就起到了引导、促进、预防、治疗的作用,但仅 仅做到这样是不充足的,需要把积极心理学中自信向上的理念融于心理健康教育, 犹如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使心理健康教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积极心理学为心 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思想和新理论,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的状态。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从问题学生逐渐转为 所有学生,旨在让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品质得到激发,积极人格得以培养,以培育 学生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学 生心理成长,重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美德,提升学生交往能力,以个体咨询和 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应活动,增强积极体验,使学生从内到外散发出 自信,主动去迎接新的生活。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 掘欣赏学生的潜质及长处,让学生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形成一种肯定的态度,从而更加自信乐观。

二、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优势显著。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学、积 极教育、积极心理治疗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积 极发展为取向,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体系,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 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 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相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优势突出,可列为以下几 点: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来解决问题,采取积极手段开发其心理潜能,致力于培养 积极进取和幸福有成的大学生,提倡幸福教育;
在治疗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 基础之上,加深学生对生活理念的理解,把握积极方向,带着积极向上、乐观向 前的态度丰富充实人生,进而收获幸福;
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特别是面对无心 理疾病的大学生及教师,让阳光的心态伴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敬业、乐学 等优良品质萦绕在校园文化中,嵌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倡导教学过程要化身于情 景中,置身于活动里,让大学生受到感官刺激,参与到真实活动中,切实化解问题。“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4], 增强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提升积极体验,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完善之后,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新式的理论框架 结构,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进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体系,抓好高等学校心理 健康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二)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对大学生具有深刻价值。依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导向,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以传统为基础升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体系,包括宗旨目标、教育原则、 内容体系、过程方法、评价反馈等[5],并逐渐融入浓郁的高校文化氛围中,形 成积极向上的积极心理文化,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吸收积极正向力量。

增强积极体验。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曾经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每个人的智能 组合各具优势,人人都有属于自身的强项智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习主 动性和自觉性为目的,引导学生从强项智能出发,提高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沉 浸于快乐学习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自我成功的喜悦。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否适应 学校环境,决定着学业成败和生活质量高低,不易适应环境的学生,可能会产生 格格不入甚至排斥所在环境的心理,这种消极情绪体验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悲观 无助的心态,对生活失去希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用积极的角度寻解问题的 积极方向,用积极的发散思维开阔积极的空间,用积极的参与强化积极的结果, 用积极的途径养成积极的思想,用积极的态度和毅力奏响属于青春的赞歌。总的 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从发展大学生的强项智能和优点优势出发,增强积 极体验,比疾病的康复更有价值,更能奏响生命的赞歌。塑造积极人格。积极人 格的塑造是由于个体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相互激发强化,在某一现实能力或潜在 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学习或工作方式时,就形成了积极人格[6]。积极心理健 康教育正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关注全体大学生的正向积极品质塑造,全面促进大 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提高心理品质,真正做到了“一级预防教育”“二级解决心 理问题”“三级治疗心理疾病为主”的既全面预防,又个案诊断和治疗的目的[7]。

积极人格的塑造不仅培养积极行为能力、开发潜能,还注重自尊、自信、自立、 自强,将积极构建学习和生活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活轻 松愉快,学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裕,大学生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更不会出 现心理问题,不用刻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远离高中的升学 压力,大学生面临的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还有人际关系压力,这些压力无形 中侵蚀着学生的心神。而现阶段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高校固然成立了专门心理咨询机构,聘有专门的心理工作者,但教育工作重点依然在解决 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上,忽视教导那些正常环境条件下的学生,该如何建立高 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忽视把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贯 穿于心理健康的课堂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处在“纸上谈兵”阶段。负责心理 健康工作的教师大多还是从传统的咨询观和治疗观入手,从问题角度出发,以问 题解决为最终目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没有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接受新的意 识及观念,长此以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落实上要缓慢得多。由于传统心理健 康教育一直提倡问题模式和病理模式,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形成心理健康就是没有 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知,久而久之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不会学 会将积极的情绪情感纳入到自身的发展上来。(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离 实际过于形式,教育方法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根据国家规定,高校开设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虽有课程但偏于实际过于形式,课程中很少注重学生积极潜能的开发 和积极品质的塑造,只是沿袭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消极理念为主导,根据 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切合学生实际需要,间接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使得 学生们难以习得切合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更无法获得积极体验,最终可能导致 学生们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同时,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新生代大学生的社交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 的途径,但在网络新媒体逐渐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依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模 式,忽视了网络隐含的教育资源,没有意识到将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与网络相结合, 更没有推进网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以理论教育学生,虽 然在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上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者 忽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面对面沟通交流时缺少情感沟通,心灵的契合程 度很低。目前有些高校虽然使用了一些相对新式的教育方法,比如进行团体心理 辅导课、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等,但是受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经费等客观原因影 响,难以持久推广,大学生在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的过程中, 难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大学生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率和普及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共同配合,绝不是 课堂教学这条单一途径可以实现的。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学校应该是负责的主体, 比如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出现焦虑、抑郁、自杀等问题,就会被认定为学校的 心理健康工作做得不到位;
有的学生在工作学习时,遇到点小挫折就浮躁不安, 认定自己不行,出现消极情绪,这也会被认为是学校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得不及时。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教师心理辅导就能达 到的,而是依赖于家庭及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家庭环境来说,家庭教育、亲 子关系、家庭和谐程度等都是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环境来说,政府政策、资金投入、媒体舆论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只 有学校一方重视,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协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 的工程,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更难以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学生生活在这样的 文化氛围中,就不会有良好健康的心态。

四、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以学校为着力点改变不重视的落后理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一 经创立就直接立足实践、指向实践,包含测评量表、网络测评平台、实验教材和 相关示范课程[8],完全依据理论取决于实践的检验,毕竟空谈空想的“假”理念很 难长久。截至到2018年3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到主题为“积极 心理学”的文献量已有5927篇,核心期刊576篇,硕博论文592篇;
检索到主题“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量有1242篇,核心期刊167篇,硕博论文53篇,发文总体 量上呈递增趋势,涉及教育范围主体从幼儿到大学生,甚至到研究生层次。在时 间的积淀下,人们认识到了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真正利于学习、工 作和生活的,所以必须要改变不重视的落后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以经费、编制、设备等方面为抓手,给予充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增加资金投入 力度,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更新完善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设备,开展关于积极心 理健康的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认 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自觉提升专业知识,塑造心理健康意识,提升自 身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大学生自身要高度重视,善于从积极的视角 出发,学会团结老师和同学,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学会分享欢愉,向家人朋友 传递积极情绪情感;
学会主动应对困难,避免采用消极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活 质量及学习效能感;
学会反思律己,不断在成长中超越自我,勇往直前。(二) 涵盖每一个大学生培养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涵盖到每一个大学生,使 其学会收获美好,分享快乐,创造幸福,提高心理耐受力和抗压力,始终保持生 命的最美姿态和最佳状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 着力塑造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可分为三个跨度:对于过去,只记一 二。人的过去的经历或多或少都会对现在或者将来产生影响,当然并不是过去的 那件事情真实的起着作用,而是过去经历的情感体验时时触动心神,有喜悦的、 悲伤的、愤怒的、快乐的感情记忆,时间如白驹过隙,但情感的印记还在。因此 对于大学生过去的经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其进行积极构建,旨在让学生明 了生活是在不断地负重前行,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忘记不如意的八九,只记 得如意的“一二”就好。对于现在,“福乐”为主。人的情绪状态会在意识和行为中 源源不断的出现,犹如泉眼汩汩不绝的涌动水流,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所以在培养积极情绪时,要培养“福乐”精神。所谓福乐是指“对某一活动 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 验,这是一种包含愉快、兴趣等多种情绪成分的综合情绪”[9]。这种综合情绪对 于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把培育“福乐”体验作为重要目标。

对于未来,带有愿景。“愿景”可被理解为期望看到的情景,具有较高期望值的人 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以 灵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个体是否拥有足够处理各种压力的能力或内在素质,被 称为应对资源[10]。我国著名学者李虹提出一种新的应对源叫做生命愿景,即是 对于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的信念追寻和执着,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命控制感[11]。每 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生命愿景,这是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生命意义的承诺。提高生 命愿景有助于应对消极情绪,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源的坚强意志。

(三)注重落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建构课程,所涉 及的教学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认识与体验幸福、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认知、 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环境、压力的积极管理与积极压力、 积极的自我改变这八个方面”[12],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构 建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真切认识自己内心中洋溢着的积极精神和充 满乐观、活力的积极态度。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情境体验、团体训练及案例 评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讨 论”中学,在“乐”中悟,教学场所也不仅仅限于教室[13]。这种体验式教学是指“根 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 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 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注重积极引导,切实化解问题,以期达到人影响人,使大学生朝积极健康的方向 发展。高校应该利用网络这一优势,打造网络交流平台,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综合体系。可将新媒体教育资源与传统媒体教育资源相结合,通过网络获得 在校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整理分析数据,设置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 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打造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发 展的网络平台,如在本校官网上添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把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的视频及音频上传,方便学生们观看和倾听,观看后可让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 会或者忧愁烦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预防,旨在指引学生走向积极、 乐观、向上的光明之路。同时,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平台互相沟通,互相倾诉,这样不仅自助也可助人,切实达到 “助人者自助”的美好景象。(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关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高校必须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共同营造积极和谐、愉悦温馨、甜蜜美好的心理文化氛围。高校可通过绿化、卫生、 建筑、装饰等美化校园,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 感,进而提升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家庭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 质的重要场所,家长要树立积极教育的观念,努力营造温馨甜美的家庭氛围,用 发展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得学生不仅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安心,更能从心灵深 处感受到幸福,提升主观幸福感。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社会方面 的支持,可以在社区中设立积极心理咨询机构,安排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服务于生 活在社区中的学生;
同时媒体大众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推送科 学文明的信息,优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安全的舆论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同样 感受到希望和满足,增加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杨雪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