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 美声民族唱法

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

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 摘要:美声和民族唱法在当下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声乐教学中逐渐 将两种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这样的歌声将具有美声和民族声乐的特色,弥补了 各自单一歌唱中的不足。本文简单探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对 比及融合的措施,希望能够给声乐教学一点新的启发。

关键词:声乐教学;
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融合 声乐即人声演唱,声乐教学包括美声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按字面意思 即优美的声音,即唱法本身就涵盖了优美的特点。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民族在长 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植与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产生的具有浓 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歌唱形式;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涵盖的民歌也是多种多 样,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样性。声乐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国现代 声乐的两大重要标志,同时两种唱法本质区别较大,教学如果能将两种唱法有机 融合,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差异 1、气息运行的异同 声乐,是由人声来演唱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声乐教学不管是美声还是民 族唱法都需气息的运用。中国唐代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说:“善于歌者必先 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两种唱法中共同需要严格练习的。

民族唱法,气息运用讲究从中腹部(丹田)酝酿,胸腔而发。美声唱法,气息却 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学中有专业三点强调,即印堂、横膈膜、下腹部这 三点,就是歌唱中气息运行呼出的关键。实际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学强调唱出细 致清晰的单线型声音,即重视气息和声音的一致性,而美声唱法则重视气息的保 留和存储,强调尽量能用最少的声息发出最动听的声音,演唱中关键在于气息的 呼出,配合协调声门,让气息平缓而舒畅。所以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强调 气息的运行与呼出,强调腹腔对于气息的把握与控制,只是在实际声门呼出,最 后形成的声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

民族唱法重视声音的线性流出,强调声音的强度与清晰度,气息运行期望 达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词、音乐的交汇,展现出民族独具特色的唱法音调。

美声唱法始终重视声音发出后的优美度和动听度,所以在运气方面大多予以保留,并不在意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线性凝聚力,只要气息能够顺畅的在声腔中流 动,让气息运行下的唱词展现出优美的表现形式即可。所以从最终声音效果上看, 美声唱法的气息较深厚,声音柔美、饱满且稍显松散,重视共鸣,善于将唱词与 气息运行交汇合成,通过气息运行表现唱法的整体共鸣之美。而比较民族唱法, 声音铿锵有力,气息强且浅,声音明朗且冲击力度大,声音效果亮、薄,真声频 繁,气息运行抒发快且相对彻底,带来的是直接而透彻的听觉体验。此外,民族 唱法和美声唱法在语气上也有很大差别。民族唱法语气相对多变,不拘泥于一种 固定音调,气息运行多变,有提气、歇气、换气等。美声唱法要求唱词不允许被 语气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调转变,乐句的分句来换气。

2、嗓音运用的异同 嗓音运用是整体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重点在于嗓音的运动方式, 强调嗓音的运用技巧。不论民族方法和美声唱法,声音都是由人体的咽喉器官流 出,只是流出方式上两者还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民族唱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形成 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别是受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影响非常之 深;
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又在固定范围内, 都有着单纯、直接、铿锵有力的特色,彰显我国整体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 唱法共鸣教窄,声音单纯,一般唱词明朗,情感鲜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 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声较多。美声唱法重视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 度稍弱,气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气息都是对应合理划分的,以便能够在 完美的气息配合下发出最为动听的声音。美声唱法为确保嗓音发出较为清晰、圆 润、松弛,一般会将喉头位置放低,强调声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实现宽广、统 一的音域开拓,歌唱情感表达是贯穿、连续的。另外,在嗓音的运用上民族唱法 有一个有别与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特技巧,润腔过 程一般带有演唱者的表情传达,体现出演唱者的主观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 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的鲜明特色。润腔技巧的表现过程一般带有颤抖、连滑,伴随 假唱,在各种民族歌曲中随处可见,若缺少润腔技巧,即会失去民族唱法的灵魂 特征。润腔是民族唱法有别与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

3、共鸣展现的异同 美声唱法的共鸣之处在于整体统一,整体统一的共鸣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将 声音传达,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声唱法的表现效果。声乐教 学中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训练尤为重视,通过口腔的打开,最大化提高共鸣展现 空间,因此对于咽喉部的运动要求非常细致。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展现共鸣效果的最基本方式,头腔共鸣能够将嗓音聚集高位置产生面罩共鸣,使得整体嗓音具 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远的传播距离,声音效果更加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共鸣 主要是其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决定的,因此每种民族唱法的共鸣效果都有其 特定性。大体上民族唱法共鸣多表现在局部,展现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鸣和鼻咽腔 共鸣,有别于美声唱法的胸腔共鸣。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鸣特色使得整体的民族歌 曲演唱各部分间会有鲜明的对比效果,强化了歌曲艺术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 唱情感的表达张力。民族唱法发声嗓音很多出力与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倾, 表现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妩媚,唱词随曲调自由切换,不刻意追求气息 与嗓音的配合度,而侧重在嗓音流出的张力,使得嗓音共鸣展现方式富有戏剧性 感染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鸣在表现方式和唱法技巧上虽有明显不同,但 是两者追求的共鸣意义和共鸣效果却是共通的。两者共鸣展现技巧、共鸣汇集位 置在认识上具有共通性,同时表现共鸣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论相 通性。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从声乐观念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不只局限于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演 唱表演能力。声乐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舞台演唱过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 达,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舞台表演组织和演唱排练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获 得都是需要具体的声乐课堂给予足够的教学培养,教学培养的指导理念便是树立 学生正确的声乐观。声乐观念是所有学习声乐艺术的人必须有的对于声乐艺术的 基本价值观念,它的本质是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爱好,表现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 探索精神和目标追求。目前声乐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爱民族唱法的 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毫无借鉴,更没有融合意识,只是单纯局限在民族唱法教学本 身的规范要求上,反复练唱那几种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 使得学习单调而枯燥。另外喜爱美声唱法的学生同样有这种现象,学生使用始终 辗转在美声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鸣表现上,很少涉猎民族唱法领域,美声唱法也 固封在领域,得不到发展和革新。这种现象使得声乐教学想要将两种唱法顺利的 融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声乐观念入手,教导学生理性辩证看待每种唱法,认识到 每种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进一步认识唱法融合带 来的声乐综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民族唱法和 美声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从技巧借鉴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声乐教学属于音乐文化传播范畴,所以教学内容本质上存在地域文化差异。

美声唱法源自于欧美,唱法的灵魂就是表现美感,因此对歌唱效果的动听度要求 极高,演唱效果追求灵动曼妙,极富艺术性,往往有华而不实的空洞。我国民族 唱法体现的是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结合生活劳作,表达出一种最直 接真挚感情,所以唱法表现的直接生动,追求给听众最真切直白的情感传达,要 求歌唱效果必须明朗透彻、生活气息浓厚,不过往往有肤浅的世俗之嫌。两种唱 法的融合将会各自弥补单一唱法的单薄寡淡,给声乐注入不一样的灵魂和活力, 因此融合教学应从两种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鉴,深入开发融入应用领域,这种教 学理念可以作为各大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向。美声唱法毕竟和民族唱 法虽有诸多差异,但是融合教学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点,找出具体融合方式, 就可以更好的实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声乐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美 声唱法的必须加强民族风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须重视声乐美感的提升,所以 这样的改革方向也给声乐教学关于两种唱法的融合带来明确的教学方法指导,便 于实施两种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鉴,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两种唱法融合的教学模式确实从 源头解决了各自唱法单一的缺陷。不过两种唱法作为整体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只有完全教会学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才有机会进一步融合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