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节能

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措施

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措施 [摘要]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大约占三分之一的比 例,建筑给水排水对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影响较为深刻,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 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节水。本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给水排水节 能节水技术措施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节水;技术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功能日益完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 人们的生活品质。然而,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给水排水系统设计 不科学的问题较为突出,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这对于构建节约型社会而言 尤为不利。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统筹考虑、合理规 划,在确保安全供水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

1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中的不足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建筑施工的重点,然而这一环节往往出现高耗能情况, 同我国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相违背。首先,热水循环中存在大量无效冷水。热 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大量冷水存在,影响热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大量水资源的 浪费。其次,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设计人员考虑到提高积水始端的压力,以此来 保证高压用水状态,为建筑用户提供正常用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水压力过 大,增加了水流量,使得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另外,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设计中 依然存在很多水资源浪费的情况。由此得知,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设计中各种问 题依然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建筑给水排水节能节水技术 2.1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 对于城市供水而言,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普遍为0.2~0.4MPa,只能够 满足5层以内的建筑供水。然而,目前大多数建筑都是高层建筑,城市市政给水 管网水压无法满足供水需求,需要实施升压系统供水。对市政给水管网的供水压 力进行充分合理地运用,采取分区供水方式和新型供水社会,能够节约使用市政 直接供水部分楼层加压能源,降低二次加压能耗。基于这一问题,建筑项目设计 部门应积极同市政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对建筑项目附近额的市政资料进行准确掌握,在了解水压安全性、用户用水量的基础上,在市政水压直供范围内尽可 能直供,无负压变频供水装置是一种能够利用市政水压的新型供水方式。

2.2采用节水节能型管材 管材的耐腐性、管臂粗糙度、卫生性能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节水效果的 影响较为深刻。建筑项目中不得采用镀锌钢管,因这一类钢管极易生锈、腐蚀、 泄漏、堵塞、结垢等缺陷,从而影响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大肠杆菌、细菌等严 重超标,严重情况下出现“红水”、“黄水”、“黑水”的现象,水质差,不利于人们 的生活品质,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同时,因生锈而出现的粗糙内壁增加了定网 的阻力,加压能力被浪费。因此,在建筑项目中我们应采用新型给水管材,例如 复合材料管材(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等)、塑料管材(PE,PPC,UPVC),从而 实现显著的节能节水作用。

2.3实现对雨水的利用 雨水利用是指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采用特殊的设施,通过有效的化学、 物理处理后,优化水资源,并确保水资源达标后再进行利用,通过处理的水能够 用于景观用水、城市绿化、工业用水等,有效降低用水量,减少污水处理费用。

一般情况下,收集雨水的方式有两种:其一设计有坡度的地面,将雨水引入到沉 淀池中;其二利用排水管将屋顶的雨水引入到沉淀池中。沉淀池高低不同,分层 分级,梯形降低,最后一层的沉淀池直接进入蓄水池中,再送入到水系统中。

2.4应用太阳能加热供水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典型的、无污染、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广泛运用于各行各 业生产活动中,很多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太阳能研究部门,高度重视太阳能高效利 用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持续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节 约型社会来讲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运用太阳能加热供水技 术,能够有效降低人们热水使用时浪费的天然气和电能。

2.5单独设置单独设置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指出,生活给水系统与消防给水系 统进行独立设置;消火栓栓口静水压力不得超过0.8MPa,当超过0.8MPa时应设 置分区给水系统;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时,该处应安装减压装置。

高层建筑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对水压的要求不一样,如果基于消火栓系统要求水压值分区,将会造成生活给水管道超压而引起超量供水,使用减压阀降压节 流,必然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应严格遵照消防规范要求和节能节流的 原则,应分开设置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并对各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的压力值予 以合理确定,避免浪费资源。

3结语 对于建筑给排水系统而言,其节能节水潜能较大,关乎到建筑给排水系统 的各个环节。在建筑项目给排水设计中,在保证外形美观、功能齐全的前提下, 从节能节水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给排水系统,并借助高科技,通过采用新材 料、新设备、新技术来实现节能节水的目标,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从 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