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毕业思修论文:

字号:    

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毕业思修论文

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毕业思修论文 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全文如下: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品德与生活知识的体 验,学校品德与生活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品德与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生 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乃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关 于品德与生活的朴素认知,都构成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特定视界”,影响并 制约着品德与生活学习。

1998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发表了《人如何学习》的报告,报告 中指出:“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 他们可能就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授的新概念和信息。”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原由 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打破“零起点”教学惯性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参加正当有益的课外活动》一课时,为了达到让学 生辨明“生活中哪些游戏是正当有益的”这个目标,老师提出了收集“游戏卡”究竟 是不是正当有益的活动的话题。这下,学生来劲了。有的认为是有益的,能增长知 识;有的认为是有害的,既破坏环境卫生,又养成了学生乱花钱买不正当东西的习 惯。而后,教师顺水推舟,把班内同学按观点分成两组,先找地方各自讨论,最后推选 出代表,全班辩论。在辩论时,选手说到精彩处,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通过辩论 达成一个共识:完任何游戏都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超过正当的“限度”,如果把握 不好这个“度”,就会变成无益有害的活动。学生的发言中尽管不全面、不系统,或 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确定新课教学起点的依据。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发展水平 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如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扉页中指出:“如 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 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深入了解 学生的情况,这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 陶行知先生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在讲台上撒了些碎米,然后从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鸡,先用手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公鸡不从;再扒开公鸡的嘴,把 米硬往鸡嘴里灌,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公鸡自由地活动了一会 儿,便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公鸡与学生学习,风马牛不相及,但蕴含的道理相通。

正如陶先生所言:“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 他,他是许情愿学的,即使学 ,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 的。” 教育,不是往学生的脑袋中灌装东西,而是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里生根, 慢慢“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